李萍 吳高兵 李海霞 何瑩 姚璇
摘要:移動教學平臺“微助教”具有便捷、不受時空限制以及功能豐富的優勢,用其輔助課堂教學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文章以華中農業大學的《植物生理生化實驗》課程為例,介紹了“微助教”在高校實驗課教學中的應用實踐及其應用效果。
關鍵詞:微助教;實驗課程;教學設計;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20)11-0385-02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互聯網+教學”應運而生,近年來涌現出了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新穎的教育模式和資源,引發了高校課堂教學中教學方法的改革,給傳統教育帶來了新鮮的血液[1]。如何在不過多增加師生負擔的前提下,有效利用這些新的教學方式,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有效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們應該著力探討的問題[2]。本文初步總結了近幾年在植物生理生化實驗教學中應用“微助教”的實踐和效果,希望能與同行們共同探討如何在新形勢下提高實驗課的教學質量。
一、“微助教”互動教學平臺
“微助教”是由華中師范大學與華中科技大學團隊聯合開發的一款面向高等教育的課堂在線互動平臺,以微信為載體,以微信公眾號和網站平臺為依托,以教師個體為使用單位,充分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的新媒體作用,以其跨域時空界限、交互性、個性化等特點對傳統課堂教學進行改良,讓教師把線下的教學、備課、課堂管理等工作移到線上,把線下的課堂教學與在線的活動組織結合起來的教學平臺[3]。“微助教”平臺自2016年4月上線以來,迅速得到了高校教師的歡迎和普遍應用[4]。
“微助教”不需要學生下載App客戶端,只需在微信公眾號中關注平臺即可使用。“微助教”移動教學平臺可以支持學生考勤、試卷題庫、學生分組管理、學生成績導出、課堂考試即時批閱、話題討論等多種功能,學生簽到、答題、課堂討論都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快速完成。此外,“微助教”平臺還可以即時統計學生答題和課堂互動情況,并將統計結果反饋在教師端,使學習結果一目了然,便于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反饋,實時評價和調整教學進度,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5]。
二、基于“微助教”的實驗課堂教學設計
課堂以《植物生理生化實驗》課程為設計對象,以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生產類、食品工程類、應用化學等專業的近30個班級為教學對象,采用基于微助教的實驗課堂教學模式。
如圖1所示,“微助教”輔助的實驗課堂教學模式包括“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1)“課前”環節,教師借助“微助教”平臺,通過PC電腦客戶端將課程PPT發到學生的手機“微助教”公眾號平臺,學生利用課程PPT和教材進行預習,完成預習報告,并提出自己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2)“課中”環節,首先,教師在“微助教”平臺開啟課前預習習題,學生通過快速答題檢測自己的預習效果,教師針對錯題講解答疑;接著,教師針對學生預習中遇到的問題,精講重點、聚焦難點,并對當次實驗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最后,學生動手進行實驗操作,教師在實驗過程中檢查操作是否規范并給予指導,完成實驗后,學生對自己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總結。(3)“課后”環節,教師在“微助教”平臺開啟課后復習習題,學生通過答題檢測自己的學習情況,并進一步內化吸收當次實驗所學的相關知識技能,完成實驗報告。
利用“微助教”學習平臺,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的反復強化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有效地縮短了實驗課堂上的教師講授時間,給學生練習動手操作預留了更充足的時間,便于學生在手機端隨時隨地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微助教”在實驗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經過近3年的教學探索與實踐,“微助教”輔助實驗課教學的教學模式逐步完善,并已在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的植物生理生化教研室完成了第三輪教學嘗試。表1展示的是最近一輪“微助教”應用的反饋調查結果。該結果顯示,所有同學都是支持使用“微助教”輔助課堂教學的,且有94.7%的同學認為“微助教”的使用對其學習很有幫助。學生普遍認為,相比于傳統課堂教學,應用“微助教”以后最大的優勢是便于課下自學或復習學習內容。此外,“微助教”輔助課堂也使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對學習內容更感興趣,更好地把握學習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更容易跟上教師的講課節奏,從而提升了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魏宇辰.“互聯網+”時代下O2O教學管理工作方式探討[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15):46-48.
[2]陸長梅,沙莎,李建宏,等.整合現代教育手段,層層推進植物生理學教學[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2019,9(2):28-33.
[3]王婕佳.“微助教”在課堂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技術,2019,18(8):38-39.
[4]劉春霞.基于微助教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教育現代化,2019,6(08):138-141,144.
[5]王瑋,陳金玲,韋紅微,等.大學生多元性格特征及引導機制[J].教育現代化,2015,(1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