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瑞
摘要: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是學生豐富文化知識、培養文化素養的重要時期。近年來,社會上對于國學的呼聲越來越高,各類以傳統文化為載體的電視節目出現在大眾面前,讓人們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璀璨之處。如何有效開發與利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成為當下語文教學的重點。
關鍵詞:高中語文;優秀傳統文化;開發與利用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教學觀念,以及大部分人對于語文學科認識不到位的影響,導致了語文學科不受學生重視,語文教學也無法高效地將教材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輸出。語文學科是學校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而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培養思想道德品質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幫助學生完善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當前語文教學對教材中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解讀不到位,在一味強調發展讀寫能力的教學環境中,使文言文、古詩詞教學方面出現了過度依賴工具書的現象,這對于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來說是極為不利的,需要教師及時改善當前的教學狀態。
一、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高中語文教材是歷史文化結晶的匯集,其內容的設置不僅具有時代性和典范性,而且富有文化內涵。教師要發揮好教學的主導地位,將教材優勢以最大化呈現給學生,有效地將優秀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無論是哪種文化,只有通過教育的手段才能做到從書本到現實的轉化,才能發揮出它所具有的價值,體現其存在的意義。因此,如何讓優秀傳統文化從書本中鮮活起來,讓我們將這筆無形的財富挖掘出來,就要靠教育的手段來實現,以充分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語文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的開發案例
1.文學知識方面
高中語文教材的選材十分廣泛,時間跨度廣,文學體裁跨度大,直觀地為學生大致呈現出每個歷史階段盛行的文體,從常見的唐詩、宋詞、元曲,到日常鮮見的先秦散文、漢賦、楚辭、南北朝民歌等。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2(必修)》(以下統稱“必修2”)中的詩經《氓》時,教師從其出自詩經《風》《雅》《頌》的哪一部,《風》《雅》《頌》劃分的標準和區別,以及詩中字、詞的古今用法區別等文學知識進行講解,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2.道德價值方面
語文教材選取的文學對象中大多都對某一傳統美德或者正確的價值取向有著具體的體現,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先為學生講解歷史名人的事跡。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4(必修)》(以下統稱“必修4”)中的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時,教師先讓學生了解蘇軾的生平事跡,弄清楚蘇軾創作這首詞的背景。在遭遇一系列打壓事件之后,仍舊能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通過自己野外行途中偶遇風雨一事聯想到更深遠的意境,在坎坷的人生境遇下仍保持著豁達的胸襟,敢于直面人生的暴風雨,寄寓自己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通過這樣的講解方式有效幫助學生建立勇于面對困難的決心和胸懷,樹立正確的道德和價值取向。
3.愛國主義方面
例如,在教學必修4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時,教師要清晰地為學生展現廉頗和藺相如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在完璧歸趙的部分,藺相如視死如歸,為趙國維護了尊嚴;在與藺相如的矛盾中,廉頗能為了國家大義而忍氣吞聲,及時意識到自己的意氣用事,并放下面子負荊請罪等。文章對于戰爭氣息的刻畫讓生活在和平時代的學生懂得民族意識的重要性,增強其愛國主義精神,同時還可以了解“價值連城”“完璧歸趙”“負荊請罪”“怒發沖冠”“布衣之交”等成語的由來,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成語的意思和用法。
4.政治政策方面
根據對課文內容的講解,幫助學生了解文章所處時代背景下的政治文化情況,有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文學歷史發展體系,提升文化素養和歷史素養。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3(必修)》(以下統稱“必修3”)中的《寡人之于國也》時,這篇課文通過論述孟子當時的政治主張,對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一天下的問題做出回答,突出了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的民本思想。
三、語文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研究
1.合理設計課題
教師備課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水平,明確教學目的,在課題的設計上注重學習情境的創設,加深學生的理解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例如,在教學必修2中的《涉江采芙蓉》時,這首詩展示了江南盛夏荷塘蓮葉田地的美麗風光,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篇內容,掌握詩篇的主旨含義。
2.布置誦讀任務
古詩文所具有的韻律之美是現代文學所缺乏的,通過讓學生誦讀詩文,親身體會詞句之優美,韻律之和諧,感受漢賦的華美、詩詞的靈動。教師可以為學生尋找合適的配樂,幫助學生在誦讀時更快、更好的融入感情,充分領略蘇東坡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廣博的宇宙觀,“蓋將其自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闊達的人生觀;李清照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愁思等,幫助學生徜徉在古文學的海洋里,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3.重點品讀,賞析名句
教師要善于抓住詩文中的重點句,為學生進行重點解讀。例如,在教學必修3中杜甫的《登高》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落木”即落葉,落葉蕭蕭的深秋無端給人一種光陰易逝人易老的凄涼之感,流水“不盡”“滾滾”而去,則暗指時光一去不回,人生短暫,從側面體現詩人常年漂泊無依的無奈與悲涼,幫助學生掌握中心大意。
高中語文教材的編寫是對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作品的精選和匯總,跨越了文學史的多個階段,為學生展現了較為完整的文學發展歷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充分體現,對于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以及思維體系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仰海龍.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有機契合[J].新課程導學,2016(22).
[2]周小俊.論文化滲透在高中古詩文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教學之友,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