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海英
[摘要]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在不斷得到發展、加強的同時,突出存在物質化、封閉性、單一性、趨同性等問題。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革,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同時,必須突出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開放性,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特色化發展。
[關鍵詞]中小學? 校園文化? 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文化在特定的環境、特定的人群中的反映[1]。校園文化是通過一定的物資環境和精神氛圍,使生活在其中的每個成員都有意無意地在思想觀念、心理因素、行為準則、價值取向等方面與現實文化發生認同,從而實現對人的精神、心靈、性格的塑造[2],在學生健康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校園文化包含了校園生活的多種內容,既有物資的又有精神的;從事文化活動的主體除了在校學生還有教師、干部、工人等;活動范圍涉及教學、科研及學生的閑暇生活等。中小學屬于基礎教育階段,涉及的范圍大、人數多、地域廣。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小學教育已逐步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校園文化的內涵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形式也變得更為新鮮活潑,并呈現出新的特點,成為中小學接受系統的知識文化教育、行為規范訓練、道德理想培養的重要形式。但是,中小學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種種問題。在新的形勢下,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努力推進素質教育發展,對青少年健康成長具有極其突出的現實意義。
一、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的必然產物,是一種特定的文化環境,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意義。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方面,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因此,建設好校園文化對中小學的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社會主義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辦學精神、風氣與傳統的集中體現,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社會文化和社會精神的組成部分,是社會文化和社會精神的輻射源、助推器,對社會文化起著重要的影響和滲透作用,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程中,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良好的校園文化是中小學自身發展的需要
學校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就是校園文化,任何學校的發展都離不開精神支撐。學校自身的發展就是通過建設校園文化,樹立先進的辦學理念,形成良好的校風,建設優美的校園環境,開展有益的校園文化活動,進而吸納更多更好的生源。成功的校園文化本身就代表了學校的風格和水平。同時,校園文化又作為一種內在的推動力,推動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
(三)加強中小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需要
中小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校園文化對他們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具有特殊的作用,對學生素質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此,大力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時代精神,營造團結和諧、開拓創新、求實創新的校園精神,對促進中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二、? 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中小學校園文化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豐富了中小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了他們的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但在當前的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中,也存在著過分注重物質文化建設,而忽視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的封閉性、單一性、忽視校園文化建設的開放性。校園文化建設主體的單一性,校園文化建設的趨同性等突出問題。
(一)注重校園文化的物質建設,忽視校園文化的精神建設
校園物資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物資載體,是校園文化的外在標志,精神文化史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建設校園物質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雖然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賴以產生、發展的基礎和骨架,但是,忽視了校園精神文化,其物質文化的存在也就沒有任何意義。有的中學為了創優秀、評先進,重建校舍,擴大規模,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造成教師津貼短缺,給教師的教學及生活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有些小學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一夜之間把校園建的美如花園,檢查結束后,環境衛生又恢復了原狀。向這種學校沒有從學校真正的教育目的出發,只注重物質文化建設而沒有考慮到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質意義。雖然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精神文化建設隱含在物質文化建設當中,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質性、根本性的組成部分,是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價值意義。忽視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就只能流于形式。
(二)校園文化建設只局限在學校的內部,而忽視了校園文化建設的開放性
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建設除具有自身的獨特性之外,還必須適應社會文化的發展。校園文化不能是封閉性的,不能與社會文化相脫離。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校園文化的建設毫無疑問地需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而校園文化建設的封閉性,只能導致學校與社會發展相脫離,進一步造成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校園文化的一切內容,一切途徑和方法,都必須突出社會的時代意義,反映社會化。
(三)校園文化建設只強調主體的主導作用,忽視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的主體作用
校園文化的主體是指營造、參與校園文化的校園人。這些校園人包括學生、教師、管理人員、后勤服務人員等。[3]在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中,教師與學校管理人員起主導作用。所以現在一些中小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忽視了學生既是校園文化的營造者,又是校園文化的受益者。中小學校園文化的建設往往沒有圍繞學生的成長而展開,就不能營造適合他們健康成長的氛圍,也就無法培養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型人才。
(四)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趨同性,忽視校園文化建設的特色化
校園文化建設一經開展,便在各中小學掀起了一陣熱潮,但從實施情況來看,多是大同小異,很少形成自己的特色。“勤奮、創新”之類的校訓比比皆是,校園的排列格局大同小異,并且缺乏風格獨特的建筑設施,缺乏優雅恬靜的園林格局,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和塑造。學校形象的塑造是一項創造性地活動,它要求學校管理者根據學校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給學校的形象準確定位,借助于各種物質的和精神的載體創造出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獨特形象,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受教育者和社會的關注。
(五) 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背離教書育人的目的,忽視了寓教于樂[4]
學校是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場所,校園文化的內容必須反應學校教育的宗旨。中小學校園建設中,普遍存在著各種行為規范,娛樂活動等嚴重偏離教育的宗旨。如一些學校過分強調娛樂場所的建設,沒有通過娛樂活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有一些中小學過多強調網絡文化,導致不少中學生沉湎于網上聊天、交友、色情瀏覽,而最終學習成績下降。校園網絡文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帶給人類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威脅,我們應盡可能地把校園網絡運用到教育的過程中,發揮其積極作用,盡量避免其消極作用,讓學生認識到它的兩面性。
三、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
(一)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同時,突出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校園精神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質設施和嚴格的科學制度來保證,但物質設施和規章制度的建設要體現精神文化的意義。良好校園精神文化,有利于濃厚的教育、學習氛圍的形成,也能在教育直接難以達到或不能充分發揮效用的地方產生影響,成為教育的向導和有益的補充。校園精神文化是不斷適應社會精神文化發展要求的,是校園主體精神社會化的過程和縮影,能通過其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使校園內的每個人在潛移默化之中,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各個方面與現存社會文化趨同,實現對人的精神、心靈、性格的塑造。因此,各中小學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同時,也要大力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堅持 “兩手抓”的政策,使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與精神文化建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二)增強校園文化建設的開放性,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空間
增強校園文化建設的開放性,要實施“走出去,引進來”的政策。首先是讓學生走出去。長期以來很多學校從學校的管理角度出發,利用學校的圍墻把外面的世界隔開,避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受到不必要的干擾,從而使學生健康地成長。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學生的校園活動過多地被局限在校內,是不利于學生成長的。單純而又缺乏與社會充分接觸的校園活動當然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能力,卻在無形中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或使他們沉醉于一種理想主義的世界里,或壓抑了他們探求外面世界的熱情。教育者要使學生走出校園,充分接觸大自然,更多地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使他們的心靈慢慢成熟起來。其次是引進來。校園文化活動吸納社會各界的參與,把其他學校的學術講座、體育競賽、文藝演出引進校園。這種建設的思路既可以塑造校園形象,加深外界對學校的了解,又可以拓展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空間。
(三)突出校園文化建設主體的主導性,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作用
校園文化的主體結構中,學生是校園文化的聚焦點,教師是校園文化的晶核,服務人員、管理者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要充分發揮他們各自的作用,促進校園文化的建設。
首先,發揮先進學生的榜樣作用。在中小學,少先隊員的榜樣作用對校園文化的建設有著重要貢獻。少先隊員們在學校生活中,以他們的天真活潑、純樸可愛、助人為樂等展示了新時期少年兒童的美好心靈。校園里的先進學生,其中既有全面發展、表現突出的“三好生”,也有在某一方面成績與水平突出的特長生。一所學校,這樣的優秀學生越多,這所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得就越好。
其次,要努力發揮教師的作用,在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中,教師是核心。要注重教師的為人師表。教師擔負著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合格人才的繁重任務。因而教師要加強自身的修養。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苯處熞宰约旱哪7缎袨樽鳛閷W生的表率。優秀教師崇高的師德,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與人為善的處事原則,對人生觀、價值觀均未確立或正在確立的中小學生來說,會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往往對學生的人生發展會起重要作用。還要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青年教師擔負著比較關鍵的任務,青年教師的思想觀念、政治素質以及道德水平,都會影響校園文化的方向。因此,在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有必要重視提高青年教師的素質,創造有利于青年教師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
最后,為教學活動提供管理服務和后勤服務的教職工,他們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茖W、技術與管理,被認為是現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校園文化的建設,同樣少不了學校管理人員的參與。一所規模不大,僅以傳授知識為任務的傳統學校,依靠經驗與常識就可以辦好。但是,一所現代化學校,面對的是信息渠道極其多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文化知識極其豐富的時代,如果沒有科學的管理,就無法把學校辦好。
后勤工作是學校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對校園文化的建設也有重要的影響,后勤工作做得好,就可為師生創造良好的工作、學習以及生活條件,對調動廣大師生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室的裝飾與布置會影響學生上課的情緒;校園膳食的安排應從有利于師生的健康以及服務態度、清潔衛生、價廉物美等幾個方面加以研究;服務人員的熱情待客、周到服務,使師生員工產生賓至如歸的感覺,久而久之,增添了校園文化的又一良好氛圍。
(四)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性,突出校園文化建設的個性化、特色化
各中小學要提出合理的校園文化創新理念,校園文化創新理念要反映出時代精神、道德精神、學術精神。有了創新理念再進行具體的校園文化創新實踐。各中小學要創建的校園文化,既要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擯棄那些不合時宜的舊思想、舊觀念,同時又要積極吸收有益的外來校園文化的新觀念、新經驗,使傳統的文化向現代文化方向發展,使校園文化更具有時代性、科學性、獨創性。由于各中小學所處的地理位置、民族特征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在教師隊伍的素質和學生的發展經歷等方面有著明顯的不同,所以,各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趨同性的同時,還要繼續保持他們獨特的風格。
(五)校園文化建設要以育人為目的,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教育功能
校園文化建設首先要從實現社會主義教育目的出發,不斷提高和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積極地影響和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品德修養和文化素質。校園文化的建設要圍繞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業余生活以及一系列的管理過程所開展。如果校園文化背離學校的教育目的,就無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進而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代化進程,影響人類文明的健康發展。
各中小學為了實現自己的培養目標,有必要注重校園文化的教育功能,這種功能不同于教師教、學生學的課堂教學以單向灌輸為主的教育功能。它也不是以強制性的手段來使學生接受教育,而是通過非強制性的手段,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中感染學生。使學生真正享受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果,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于曉陽,徐淑紅.校園文化建設新趨向[M].哈爾濱市: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05.167.
[2]王邦虎.校園文化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4.
[3]壽韜.大學校園文化的設計與實踐[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146.
[4]高占祥.論校園文化[M] .北京:新華出版社, 1990.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