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彧
【摘要】現代教育強調創新思維,而數學教學中的探究式教學恰好符合這一要求,值得倡導。探究“問題”是探究式教學的發起點,也是影響探究式教學成果的關鍵點。通過對一線教師的調研發現,很多教師在開展探究式教學時缺乏設計“問題”的方法和手段,使得探究式教學往往形式大于內容,收效甚微。針對此現象,依據小學生思維發展特點和數學課程特點,分析、提出可供參考的“問題”設計原則。
【關鍵詞】小學數學? 探究式教學? 問題設計? 原則
一、引言
小學數學是兒童第一次接觸系統數學知識的關鍵時期。而數學由于其自身邏輯性、理論性較強,使得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往往覺得枯燥無味。如果教師不重視這一問題而采取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方法,久而久之就會讓許多小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小學生的兒童屬性,盡量使用形式多樣、有趣生動的教學方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01-2020年)》提出,要給學生留下了解社會、深入思考、動手實踐的時間。可見,探究式教學是新要求、新標準、新時代下改革創新倡導的教學方式。探究式教學能讓學生參與到貼近實際生活的真實的探究活動中,在發現(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知識的實際意義和價值。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有效的探究“問題”就是探究式教學中需要的“環境和條件”之一。探究“問題”不同于普通數學問題,普通數學問題直接告訴學生要運到的知識點,僅僅達到了傳授知識的目的。探究“問題”的答案則不會一目了然,學生如果僅僅通過計算是無法得到答案的,它需要學生從收集數據開始,分析數據,最終解決問題。如何設計探究“問題”成為了一線教師們關心的問題。然而,當前很多教師在進行探究“問題”設計的時候更多依據的是個人工作經驗,有很強的主觀性,缺乏對探究“問題”的分析和設計,導致探究“問題”的設計往往缺乏成效。我們在設計探究“問題”的時候首先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征和小學數學課程的特點,找到設計依據,其次要根據依據明確探究“問題”的設計原則,這樣我們在設計探究“問題”的時候才不會走偏。
二、探究“問題”設計依據
當前社會發展已經越來越網絡化、數字化,大數據、物聯網是新的潮流。小學生們從一出生就面臨著一個無所不在的網絡世界,對他們而言,網絡就是他們的生活,數字化生存是他們從小就開始的生存方式。雖然當代小學生因為所處環境、家庭教育等背景的不同,導致他們在認知發展階段存在個性化差異,但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順序并沒有發生變化。小學生學習數學依然是從實物感知的具體形象思維開始。實驗數據表明,七八歲兒童的記憶能力和學前兒童比較起來,差別不大。也就是說即使是學前教育已經充分發展兒童思維,小學生在低年級時還是應該以具體形象的教學方式為主。比較1至6年級小學數學課本,也會發現小學數學的課程內容也是從具體到抽象的發展。皮亞杰闡述小學生處于具體思維發展到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所以,小學數學探究“問題”在設計過程中要綜合考量,包括小學生心理特征、思維特性、真實生活經歷、所處的認知發展階段等因素。把握好這些設計依據,制定設計原則,嚴格按照設計原則設計探究“問題”。
三、探究“問題”設計原則
1.用生動形象的方式表述“問題”
分析小學數學課本就會發現,低年級數學課本的概念和習題表述基本以圖形、表格和各類具體生動形象的圖片為主,并且隨著年級的增長,課本的抽象度越來越高。我們在進行探究式教學的“問題”設計時同樣需要考慮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因此,在小學數學探究“問題”設計時,關于問題的表述應采用簡單易懂的語言,使用色彩豐富、形式多樣的圖形圖像來描述或者是采取其他具體生動形象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起具體和抽象之間的聯系。
2.“問題”情境要貼近小學生的生活
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決定了他們在理解抽象概念上有很大難度,即便是一些較為具體的“問題”對于小學生來說也是難以理解。研究表明“探究中提出的問題實際上和生活缺乏聯系,教師難以找到探究材料”。所以,我們在設計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貼近小學生的真實實際生活,并從中發現、歸納、總結和提煉教學素材。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能夠讓小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知識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越真實且生活化的問題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要求就越高,對于學生的基本能力、基礎知識的挑戰也就越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獲得的學習體驗就更加的完整、全面。研究也表明“學生構建的用來解決真實世界背景中問題的策略和解題方法更有意義”。
3.解決“問題”的過程
探究式“問題”有別于普通問題的核心就是:探究式“問題”的答案并不能一眼就看出,它需要學生付出努力和思考。努力不斷思考的過程,就是學生“發現知識”的過程。學生在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的知識和體驗比答案本身更有價值。學生在解決探究式“問題”時,需要自己動手收集數據,包括:采取何種方式收集、在何處收集、何時收集等,需要分析數據結果,在分析的過程中發現知識,最后通過發現的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在一定情境中獨立思考,挑戰自我,尋找學習方法并運用已學知識,學生通過解決探究“問題”,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這樣一個過程獲取的知識能夠被學生更加靈活地運用。
4.融入模型思維
模型思維是數學學習中常見的一種思維,是把實際生活與所學知識聯系的橋梁。加減乘除、方程等都是數學模型的一種。數學模型思維在小學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生活中,將實際問題提煉成數學問題,并運用數學模型解決,能夠讓小學生在應用數學模型思維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模型的意義。我們教師在指導小學生學習數學模型思維的過程中,也應從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具體情境中提取含有數學模型的典型問題,并將典型問題設計為探究式“問題”。這樣小學生解決探究式“問題”的過程,就成為了學習模型思維的過程。
四、結語
探究“問題”是探究式教學開展的核心。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探究“問題”的過程中要注意:問題表述要簡潔易懂,具體形象,以圖片、表格為主;問題素材要提取自與小學生聯系緊密的實際生活;問題涉及過程更要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貼合小學數學課程的特點。合理設計探究“問題”能夠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夠鼓勵學生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積極參與思考,能夠提高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使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讓小學生在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的樂趣,學會積極主動地探索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 ]張博強.小學數學探究問題設計及應用[J ].赤子,2016,(23).
[2 ]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 ]魏興敏.小學數學教學如何設計有價值的問題[J ].學周刊,2016,(25).
[4 ]汪奇.基于認知過程分析的小學數學探究問題設計與應用研究[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6).
[5 ]王朝國.基于認知過程分析的小學數學探究問題設計與應用研究[J ].好家長,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