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獻君 陳瑜
摘要:文科發展關系到一流大學的建設和高校競爭優勢的形成。理工見長高校文科發展具有階段性、長期性、漸進性,每一所大學發展歷史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所處階段不同。理工見長高校的文科發展,大體要經歷起步、發展、提高三個階段。理工見長高校文科建設要實施階段性發展戰略。在建設的過程中,不同的學校要分析自身的發展狀態,弄清自身所處的發展階段,明確本階段建設的思路、目標、行動方案、評價標準,并適時地推進發展階段之間的戰略轉變。進入全面提高階段后,理工見長高校文科建設要堅持把握文科發展的方向性,著力加強文科師資隊伍建設,努力建設良好學術生態。
關鍵詞:理工見長高校;學科建設;文科建設;文科發展;階段性戰略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20)02-0004-06
1952年起,我國在高等教育界進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這次院系調整,一方面,改變了高等教育過去重文輕理的專業結構,加強了工、農、林、醫等學科專業,適應了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少弊端,其中之一是拆散了綜合性大學,除少數文、理綜合大學以外,其余皆為單科性大學。改革開放以后,為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養高素質的一流人才,單科性大學紛紛向多科、綜合性大學發展,如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理工科大學創辦、發展文科。
理工見長高校(以下簡稱理工高校)文科建設和發展雖然有四十余年的歷史,但仍處于艱難的建設過程中,其水平與綜合性大學的文科相距較遠。理工科大學如何發展文科,盡管已有眾多探討,仍然值得總結、探索。客觀事物是作為過程而存在的,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理工科高校發展文科同樣是一個過程。過程是事物發展所經過的程序,由一個一個階段所組成。根據學科發展的規律,以及筆者在華中科技大學參與學科建設,特別是文科建設的經驗,研究認為學科發展大體經過起步、發展、提高三個階段。理工高校文科發展具有階段性、長期性、漸進性,要把握階段性發展戰略。在文科建設中,要分析本校所處的發展階段,明確本階段發展的思路、目標、行動方案、評價標準,并適時地推進階段之間的戰略轉變等。本文以華中科技大學文科發展為例,闡述文科發展在階段性發展戰略中的三個戰略階段。
一、文科的高起點創建階段
華中科技大學文科發展歷史可追溯至華中工學院時期,系我國最早創辦文科的理工高校之一。①其文科發展起于偶然。1979年,時任院長朱九思先生到美國、加拿大、日本訪問兩個半月,得出印象:這些國家的一流大學都是由單學科、多學科高校發展為綜合性大學;綜合性是一種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一流大學發展規律。因此,朱九思先生回國后,從建設綜合性大學的目標出發,開始在學校僅有工科專業的基礎上創建文科。
(一)明確文科創建的思路
理工高校創辦文科并非從“無”開始,而是從“有”開始?!坝小北憩F在:學校已經有一批高水平的理工科學科,有學科建設的經驗,是碩士點、博士點的授權單位;已經有政治理論部,包括哲學教研室、經濟學教研室、黨史教研室,還有外語系等文科教學科研單位,并聚集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科老師。同時,國內文科綜合性大學有一批較高水平的文科學科、專業,有大師級的學者,可以借力發展。因此,華中科技大學創建文科的基本思路是,依托現有文科教師,聘請校外高水平學者,高起點創建。高起點創建主要體現在,先建立研究所,申報碩士點,再創造條件,申辦本科專業。
(二)采取切實有效的行動
根據文科創建的思路,華中科技大學采取有效行動,扎實推進文科建設,這些行動主要有:
其一,創建研究所(室),聘請名家擔任所長(主任)。從1980年至1984年,華中科技大學先后建立了高等教育研究所、中國語言研究所、哲學研究所、經濟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美術攝影研究室。眾所周知,學科水平首先取決于學科帶頭人的水平。高起點創建文科,要聘請高水平學者擔任帶頭人,引領學科建設。為此,華中科技大學領導采取特殊政策,在國內高校聘請學科帶頭人:高等教育研究室聘請有豐富教育管理經驗的姚啟和先生擔任主任;中國語言研究所聘請著名語言學家嚴學宭先生擔任所長;哲學研究所由朱九思先生親自擔任名譽所長;經濟學研究所由著名經濟學家張培剛先生擔任所長;社會學研究所聘請著名社會學家王康先生擔任所長,同時聘請費孝通先生指導;美術攝影研究室聘請著名藝術家周韶華先生擔任主任。這些學者扎扎實實帶領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推進學科建設,在華科文科建設中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其二,創建碩士點、本科專業。在文科發展中,華中科技大學首先著力創建碩士點,并在創建的過程中培養師資、積累教學經驗,為申辦本科專業做準備。從1983到1986年,華中科技大學先后獲得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辯證法、外國經濟思想史、社會學、高等教育學、科技英語等碩士學位授予權。與此同時,先后成功申報科技英語、技術經濟、新聞學、漢語言文學、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社會學等本科專業,部分文科教學科研組織逐步獲準招收本科學生。文科因為有了碩士點、本科專業,發展充滿生機和活力。
其三,廣泛開展學術交流。高校只有廣泛開展學術交流,才能讓教師們把握學術前沿,活躍學術思想,提高學術水平和教學質量。為此,一方面,華中科技大學千方百計邀請國內外文科領域著名學者來校講學和開展學術研討活動。例如,華中科技大學邀請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西蒙、愛潑斯坦等著名學者來校講學;邀請國內著名學者和專家費孝通、雷潔瓊、楊伯峻等來校開展學術交流。另一方面,華中科技大學鼓勵文科教師走出去,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凡出去參加學術活動的教師,回來后需在本單位報告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體會,分享學習經驗。
其四,創辦學術期刊。高校學報和專業期刊是反映一所高校學術創新水平的重要窗口,也是促進學術交流、擴大學術影響以及推動學術研究繁榮的有效載體。可以說,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學校對外的學術傳播力和社會影響力。華中科技大學先后創辦了《語言研究》《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期刊,為華中科技大學學科綜合化發展和深度參與人文社會科學創新起到了積極作用。目前這些期刊在業內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確立“應用為主,交叉見長”的方針
至1987年,華中科技大學文科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形成一定的規模,已畢業碩士研究生111名、本科生181名、專科生380名。同年7月,華中科技大學召開第一次文科工作會議,對文科建設的情況進行回顧總結,提出了“應用為主,交叉見長”的文科建設方針。這一方針的提出主要基于三個原因:一是社會科學發展綜合化的趨勢;二是社會主義建設對文科人才的要求;三是學校自身強大的工科優勢。因此,學校提出:“我們要培養既懂得科學技術,又懂得經濟、政治、法律的人才,來研究我國的技術結構、技術開發政策和對策;要培養既懂得語言學,又懂得計算機科學的人才,來研究語言信息、人機對話和機器翻譯等;要培養既懂得教育科學,又懂得系統工程和宏觀管理理論的人才,從事教育發展的預測、規劃和管理;要培養既懂得新聞理論和黨的政策,又懂得科學技術并且能夠掌握現代化通訊手段的人才,從事新聞工作等等?!盵1]
此后,華中科技大學各系、研究所開始認識到,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的文科應用人才,在其知識和能力結構上必須是文理交叉的,并開始積極行動。例如,中文系招收的語言學研究生,全部從事交叉學科研究,如語言學與數學、語言學與心理學、語言學與計算機科學等。新聞系在本科生教學中增設高等數學、計算機原理與應用、計算機語言、科技發展與經濟管理等課程。外語系在理工科學生中選擇英語成績優秀的學生,讓他們選修英語專業課程,獲取第二學士學位。
經過10余年的不懈努力,至1990年初,華中科技大學文科創建已基本完成。到1994年,全校建有5個本科專業、7個碩士點,文科教師和學生都已經具有一定規模。華中科技大學文科創建有三個顯著特征:一是高起點,即站在學校學科平臺的高度,創建文科。二是小而精,創建階段不是四處出擊、全面開花,而是找準突破口。三是堅忍不拔,理工高校創辦文科,是一種創造、改革,需要學校領導有改革創新的勇氣、膽略、決心和有力的行動。
二、文科的特色發展階段
以1994年文學院成立為標志,華中科技大學文科建設走向了一個新的階段——特色發展階段。1994年,華中科技大學將除經濟、管理以外的文科系、所集中起來,成立文學院,以集中力量發展文科。這時,文科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規模小、水平低,僅有為數不多的碩士點、本科專業,沒有博士點;教師中名師少,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嚴重不足,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僅兩人;教學水平有待提高,科學研究還沒有邁開步伐;辦學條件不足,僅有一棟文科大樓;圖書資料匱乏,外文書籍奇缺。根據文科發展現狀,華中科技大學提出,這一階段文科發展的思路是“加強基礎,面向社會,交叉見長,特色取勝”;發展的目標是“擴大規模,特色發展,重點突破”。
(一)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深刻認識文科發展意義
筆者曾提出,“工科學校可以建設和發展文科;工科學校辦文科十分艱難”[2]。辦文科難,首先表現在高校領導和管理人員對文科發展意義的認識上。事實上,高校發展文科,不僅是建設綜合性大學的需要,更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華中科技大學對文科發展意義的認識及文科的特色發展,與文化素質教育相伴相生。人文學科的重要性表現在:人文科學告訴人們文明是怎么產生的,幫助人們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對社會的責任;人文精神為科學啟迪方向;人文素質是形成綜合素質中其他素質必不可少的條件[3]。因而,華中科技大學率先在全國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的開展,幫助學校領導和教師加深了對文科發展重要性的認識;培養和鍛煉了文科教師;理工科教師、學生開始關心、支持、參與文科建設,全校重視文科發展的氛圍得以形成。
(二)依托理工科優勢,重點發展特色文科
學科是大學的基本元素。學科建設要集中有限資源,實現重點突破。依靠本校理工科優勢,實現文理交叉、發展特色文科,是理工高校發展文科的最佳選擇。這既避免了走文科見長高校發展的老路,又發揮了自身的優勢。華中科技大學在推進文科發展的過程中,精心選擇文理交叉學科方向,發展特色文科。例如:新聞學院以新聞傳播學與信息學科大跨度交叉,開辟“網絡新聞傳播”方向;經濟學院突出數量經濟、發展經濟學;公共管理學院突出數字化城市管理、電子政務;哲學系發展生命哲學;法學院突出科技法學;中文系將語言學與計算機技術交叉融合,開辟了新的發展方向;教育科學研究院重點抓院校研究。
華中科技大學文科建設通過特色發展,實現了重點突破。重點突破首先體現在博士點的建立上。1998年,高等教育學申報博士學位授予權獲得通過,實現學校文科博士點零的突破。由于開展院校研究,高等教育學又獲評國家重點學科。隨后,經濟學成為第二個博士點。張培剛教授為之付出10多年的艱苦努力,大力培養年輕學者,開展發展經濟學、數量經濟學研究,并在84歲高齡時作為第一學術帶頭人,帶領學科獲得博士學位授權、獲評國家重點學科。而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以自身的特色,成為文、史、哲基礎學科中的第一個博士點。此后,新聞學、管理學、哲學等學科相繼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文科博士點的建設、國家重點學科的獲得,使華中科技大學文科發展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三)按照學科建設規律,統籌文科發展要素
學科建設有自身的規律,其中之一是學科建設的四個基本要素,這也是筆者在學科建設中探索的結果。學科建設的四個基本要素是:方向、梯隊、項目、基地。其相互關系是:學科方向是基礎,學科梯隊是關鍵,項目是載體,基地是依托[4]。
一是選擇學科方向。一個學科有多個方向,學校不可能都去建設,應有所選擇。學校選擇學科方向學時要把握:學科的本體部分要有研究方向,要確立有特色的學科方向,要不斷尋找新的增長點。前述已闡明,學校需依托理工科優勢,選擇特色學科方向。
二是建設學科梯隊。學科梯隊中,要有一位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若干學術骨干。學科梯隊建設中,首先要選擇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其水平大體決定了學科發展的水平。在學科發展階段,華中科技大學花大力氣挑選具有國內頂尖學術水平的學科帶頭人。他們在學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期間,學校還十分重視學術骨干的引進和培養,文科教師中引進150多名博士,其中不少為名家弟子,有的現在已成為長江學者,他們支撐著全校文科發展。同時,學校采取多種措施對現有教師進行培養,給予教師更多包容性和支持性政策,引導教師逐步成長為具有學術競爭力的學者。
三是積極爭取科研項目。項目是學科建設的載體。文科發展要借鑒理工科經驗,增強科研意識、項目意識。首先要組織起來,聯合作戰。院系領導和學科帶頭人要用主要精力抓學科建設,發動富有學術思想的教師團隊尋找新的生長點,構想新的課題,組織申報大項目。其次是要敢于競爭,善于轉化??蒲芯褪菑娬{在發揮優勢、防止從優勢下降為劣勢的同時,敢于競爭,堅決將劣勢轉化為優勢,并處理好科研中長期與近期、大題目與小題目、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系,搞好合作,鍥而不舍[5]。
四是加強學科基地建設?;厥菍W科建設的依托,十分重要。大學既需要大師,也需要大樓,文科教師尤其需要安靜的學習、研究、交流場所。期間,華中科技大學新建了四棟文科大樓,調整后新增三棟文科大樓,如此,文科大樓由一棟增加至八棟,基本滿足了文科教學、科研的需要。同時,圖書資料對文科建設有極特殊的重要性。華中科技大學集中力量建立文科圖書館和文獻中心,每年投入200萬元用于購置文、史、哲等方面的基礎工具性書籍和文科圖書資料,增設外文期刊,購買原版外文書籍,圖書館資料建設由此上了一個臺階。此外,學校加強文科實驗室建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至2006年,經過12年的建設,華中科技大學文科特色發展已初見成效:一是學科布局日趨完善,大多數學科覆蓋了本科專業、碩士點和博士點(擁有兩個國家重點學科,9個省重點學科;26個博士點,6個博士后流動站,64個碩士點,28個本科專業);二是發展規模初步形成,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150人以上,學生數量達到較大規模,建成8棟文科大樓;三是學科優勢開始顯現,通過重點學科突破、交叉學科融合,為學校綜合辦學實力的提升打下了基礎。
三、文科的全面提高階段
雖然經過10多年的努力,華中科技大學文科發展形成了較大規模,特色比較鮮明,實現了重點突破。但與綜合性大學相比,其文科發展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問題有:學科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基礎文科仍然薄弱,學科總體水平低于理工科;缺少大師級學者,高水平學者不多,教師總體水平有待提高;缺乏爭取重大項目的能力,國家級重大項目少;文科的社會知名度不高,社會影響力小,高考高分學生報考少,學生就業不理想;文科管理、評價難以符合文科發展規律。文科建設需要全面提高,其目標首先是達到本校理工科學科、專業的水平,進而建設一流文科。這個任務比前兩個階段更艱巨,時間也會更長。近十多年來,華中科技大學在以下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
(一)發展基礎文科
在學科體系建設中,基礎學科很重要。對理工科而言,數理化是基礎;對于文科而言,文史哲是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闭鐝埑⑾壬f:“在世界上最好的大學里,人文科學都具有崇高的地位。包括麻省理工學院(MIT)這樣似是以理工科著稱的一流大學,也不例外。人文科學甚至是一個尺度。有很強的人文科學不一定是一流大學,但若沒有很強的人文科學,它就一定不是世界一流大學?!盵6]現在理工科大學文科水平與綜合性大學文科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基礎文科發展水平的差距上。因此,全面提高,首先表現在基礎文科發展水平的提升上。全面提高,首先要提高文、史、哲基礎文科的水平。期間,華中科技大學采取了一些措施,大力發展基礎文科。例如,引進著名哲學家鄧曉芒來校工作,聘請著名作家方方駐校講學,通過“東湖論壇”從國內外引進有發展潛力的中青年學者等,增強師資力量;建立哲學學院,為哲學學科發展創設空間;建立藝術學院,并提出“一生一藝”,支持藝術學科發展。但這一方面仍然力度不夠,特別是歷史學科的發展遲緩,需要引起重視。
(二)建設一級學科
在創建、發展階段,學科建設主要是立足二級學科。至提高階段,學科建設必須立足于一級學科建設。單一的二級學科難以發展,建設一級學科更有利于多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形成學科的協同共生效應?,F行的國家學科評估制度是按一級學科進行評估,學科建設如仍停留在單個二級學科,學科難以生存,更談不上發展、提高。
近十多年來,華中科技大學文科力求按一級學科建設。例如,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二級學科博士點,發展為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包括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文字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少數民族語言學、古典文獻學、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等八個二級學科博士點。高等教育學由二級學科博士點發展為教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包括高等教育學、教育學原理、課程與教學論等二級學科。至此,華中科技大學文科一級學科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現有文科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2個(全校4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51個(全校189個)?,F有文科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4個(全校45個)。在上一輪全國學科評估中,全校14個一級學科全部參評,評估結果中沒有出現C等級,其中1個學科被評為A,2個學科被評為A-,7個學科被評為B+。
(三)爭取國家重大項目
對一個學科或高校來說,承擔國家社科重大項目是其文科水平的標志之一。學校通過承擔國家重大項目可以凝聚多學科教師,形成重大成果,為國家戰略發展做出貢獻,并培養高水平學者。為此,華中科技大學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支持、鼓勵。例如,重視團隊建設,在文科建設中設立學術團隊項目,對學術團隊和團隊帶頭人給予經費支持;設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專項基金(1 000萬/年),主要用于重大學科平臺建設、基礎和前沿研究、跨學科研究、基金項目后期激勵、知名作家駐校講學;對獲得國家社科重大項目的團隊和帶頭人,給予重獎等。經過努力,華中科技大學文科在爭取國家重大項目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2007年以來,學校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1項。近五年,學校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8項,年度項目127項,專項、委托項目5項;教育部立項重大項目2項,年度項目78項,專項、委托項目15項。
理工高校文科建設具有階段性、漸進性特點?,F在,華中科技大學文科建設仍處于全面提高之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針對文科建設中全面提高階段的目標以及存在的問題,理工高校文科建設要特別把握三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