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要:教學反思是教師成長的有效途徑之一,筆者反思從教以來的課堂教學行為,存在比較嚴重的唯知識目標導致的滿堂灌現象。本文針對以前教學中的滿堂灌現象,從《微笑不止一個角度:28位教師的教學智慧》一書中得到啟發,以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從導入、教學內容、活動設置、情感升華四部分談簡約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教師成長;反思;簡約課堂;構建
反思從教以來在教學中存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滿堂灌,之所以會出現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眉毛胡子一把抓”。當讀到《微笑不止一個角度:28位教師的教學智慧》時,我感受到教育不應該是居高臨下的教訓,而應是平等的交流。課堂不應簡單的理解為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過程,而應是教師教學生學以及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因此,教育絕不是灌輸。如何避免灌輸式教學?我覺得應該在教學中構建簡約課堂。所謂簡約,即簡單精煉。在簡約中實現把課堂還給學生,實現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實現師生之間平等交流,達成知識目標,訓練邏輯思維,達成情感共鳴。
導入簡單新奇
一堂好課應該從導入開始。特級教師黃敏蘭說:“好的導入成功了一半。”可見導入的重要性。在設計《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時,最開始使用的導入是播放《國家寶藏》中一段視頻,講述了1998年在印度尼西亞打撈起一艘唐代阿拉伯商人沉船,在這艘沉船上發現了67000多件唐朝瓷器。結合視頻提問唐朝瓷器為何出現在印尼海域?引導學生說出海上絲綢之路,而絲綢之路不僅有海上絲綢之路,還有陸上絲綢之路,從而導入新課。但是這個導入太復雜,絲綢之路漢朝時就已開通,而視頻出現的時間是唐朝,引出的內容又是海上絲綢之路,還要過渡到絲綢之路上。因此我把導入進行了更改。先出示葡萄、核桃、胡蘿卜等常見的東西,問學生吃過嗎?學生肯定回答吃過。再出示秦始皇,告訴學生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富有四海,但他卻沒吃過,因為這些東西是通過后面的絲綢之路才傳入中國的,從而導入新課,貼近生活又簡單。
內容簡單精練
要做到內容簡單精練首先必須研究教學目標。只有教學目標清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詳略得當。教學目標的清晰基于對歷史課程標準的研究。對于本課在歷史課程標準中要求通過絲綢之路的開通,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因此,在研讀課程標準后,我對教材進行了處理,將本節課的重點放在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以及作用上,而對于第三個子題目西域的管理,我把它放在絲綢之路里邊作為保障絲綢之路暢通的措施簡單處理,這樣就有更多的時間去突破重點。要做到內容簡單精練還要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便于學生理解。絲綢之路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而七年級的學生對于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難以理解。于是我利用希沃(教學設備)做了一個表格,表格分為中國傳入西方的物品、中國傳入西方的技術文化,西方傳入中國的物品,西方傳入中國的技術文化,然后找了絲綢、漆器、開渠、鑿井等技術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圖片放在白板中,然后讓學生將圖片分類拖到相應的表格中,從物品的交流就可以看出貿易交流,從技術文化的交流就可以看出文化的交流,從而打破了絲綢之路開通前東西方各個文明彼此孤立的狀態,促進東西方互通有無。通過學生的參與以及化繁為簡,便于學生理解。
活動貼近學生
為了讓學生感悟張騫為報效祖國不畏險阻、勇于開拓的進取精神。我把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線做了一個動態圖,并把張騫在出使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進行了簡單講述。鋪墊之后仿照學校每周之星的評比形式,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結合自己從張騫身上感悟到的精神給張騫頒獎。格式為某某之星。然后讓每個小組推選代表解說為什么給張騫頒這個獎。頒獎的形式既貼近學生生活,也可以讓學生思考并感受張騫的精神,從而激勵學生向張騫學習,做一個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的人。
時事升華情感
絲綢之路雖然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今天我國用“一帶一路”賦予了他新生。“一帶一路”提出至今已有7年時間,而這7年里“一帶一路”的朋友圈在不斷擴大。擴大的原因正是因為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但如何使絲路精神不枯燥,激起學生的共鳴?于是利用信息技術制作了一個絲綢之路合作交流群,群里展示巴基斯坦、希臘、斯里蘭卡等同領導人對于絲綢之路的評價,然后讓學生根據三位領導人的發言概括絲路精神。“一帶一路”這條新途也需要更多有志之士去建設和發展,從而突出學生的責任和擔當。
教師是三尺講臺上的耕耘者,教師專業成長之路,就是一個且教且學,且學且思,不斷探索的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讓我們繼續在三尺講臺默默耕耘,共同收獲。
參考文獻
[1]朱英.微笑不止一個角度:28位教師的教學智慧[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鄧凌梅.構建簡約課堂,增強學生獲得感[J].才智,2019(34).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長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