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碧金
摘要:新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授一門新課程的時候,充分地將思維導圖分別應用到課前、課中和課后環節,以此幫助學生在學習初中歷史課程的過程中,更加容易吸收歷史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減輕學業上的壓力。本文針對初中年級段歷史課堂,思維導圖的應用做出相應研究。
關鍵詞:思維導圖;初中年級;歷史教學;應用
思維導圖是一種適用于廣泛的思維工具。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導圖也適用于各個年級段和各個年齡的學生。在教師授課的過程中,通過思維導圖的靈活運用,可以提高教師傳授知識的效率,降低課堂內容的難度;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學習靈活運用思維導圖,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對知識內容的吸收程度,理清學習思路和知識框架。本文研究在初中歷史的授課中,思維導圖是如何應用的?
思維導圖幫助學生課前預習
許多教師因受到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影響,認為教師的任務只是將課本上的知識,系統地教授給學生,而忽略了教會學生學習方法這一方面。學生在開始學習一門新的課程時,除了教師課堂上的講授,課前對新知識的預習,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教師在開始講授新知識之前,可以向學生展示部分思維導圖,讓學生根據思維導圖,提前預習新課的內容。
例如,關于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東漢的興衰》這一課,教師在開始講授這一課之前,可以給學生展示部分的思維導圖,其中,展示的方面包括,中心關鍵詞:東漢的興衰,可以用一個方框把關鍵詞框出來,再從主題開始向四周引出數條短線也就是各個分支主題:發生時間、發生地點、相關人物、具體事件、衰亡原因。讓學生根據展示出的這些方面在課前對課本進行仔細研讀與思考,并在相應的分支主題后總結出自己的觀點。也可以讓學生根據思維導圖中的發生時間、發生地點、相關人物和具體事件推測出東漢衰亡的原因,對于重要的需要記住的信息,教師可以用其他顏色標注,通過色彩的刺激來增加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
經過課前預習,學生對于新課程的主要內容會有大致的判斷,知道這節課教師將要講的內容是什么,會在教師授課的時候,更加容易地去吸收和理解教學內容。并且,因為在預習的過程中,已經有了自己的思考內容和觀點,學生在正式授課時也會更加集中注意力聽教師講課,以判斷自己課前預習時的思考內容是否正確。
思維導圖幫助學生鍛煉思考能力
思維導圖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夠鍛煉人們的發散思維能力,學生在學習時,通過靈活運用思維導圖,也會有效地鍛煉自己的思考能力。教師在對歷史知識進行講授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思維導圖和學生進行互動,從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
例如,關于《東漢的興衰》這一課,教師在課前已經讓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對這節課進行了一個完整地預習,在課堂上講授這一課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用不同以往的方式讓學生參與進課堂的活動氛圍當中,比如,在教師講解東漢衰亡的真正原因時,學生會因為想要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或者全面而認真聽課,教師在講解完原因時,也可以叫幾名學生進行重復,學生在此過程中,也同樣是一個動腦思考的過程或者是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內容學習或者掌握程度畫出自己理解的思維導圖,可以是樹型圖、括號圖、圓圈圖等。
教師在初中歷史課堂上,通過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互動,這個過程不僅可以鍛煉到學生大腦思考的能力,還可以使課堂的氛圍活躍起來,充分地讓學生發揮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引起學生對初中歷史課程學習的興趣。
思維導圖幫助學生課后復習
在許多知識講授的過程中,學生對教師有著很大程度上的依賴性,有些學生在教師講授知識時的思路是清晰明了的,但是在課后,失去了教師的幫助,有些學生的學習思路會容易產生思維混亂的情況。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幫助梳理思維的工具,能夠使學生在沒有教師幫助的情況下,依舊保持思路清晰。
例如,還是關于《東漢的興衰》這一課,學生在課前進行過預習,已經清楚這節課的主要關鍵記憶點,分別是:發生時間、發生地點、相關人物、具體事件和衰亡原因。在課堂上,通過教師對歷史知識內容的講授,學生可以將思維導圖進行一個完整的繪制,教師在課堂的最后也可以為學生展示完整的思維導圖。因此,在課堂結束后,學生也能夠根據已有的思維導圖對知識框架進行梳理,有能力的同學也可以自己根據頭腦中的知識,重新繪制一篇思維導圖,這個過程是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梳理思維和知識內容的,加深知識在頭腦中的印象,教師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導圖,然后做出相應的評價,查缺補漏,進行相關的補充,在評價的過程中也是復習的過程,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講授初中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思維導圖可以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應用到課堂中去。教師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課堂上的內容,也要讓學生做好預習和復習的活動。學生在掌握思維導圖的運用之后,可以有效地幫助與提升自身學習。
參考文獻
王秋松.思維導圖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有效應用[J].試題與研究,2019(31).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