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騰飛 劉文英
摘? ?要:在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形勢下,創新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驅動力。加強通識教育與實踐教育的有效融合發展,不僅是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推進的必然要求,而且對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人才強國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通識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角度出發,探索高校創新教育發展的路徑,是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和育人質量提升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通識教育 實踐教育 創新教育
一、引言
在我國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創新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內容,創新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主要指在創造型學校環境中,由創新型教師通過創新性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培養具備創新性素質人才的過程。在創新教育中,通識教育與實踐教育的融合發展成為新形勢下創新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作為創新教育中不同的教育形式,通識教育與實踐教育在教學理念、內容、方法上都具有差異性,但如果從創新教育整體發展過程來看,二者已經形成一個相互聯系與促進的統一整體,融合度不斷增強。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果將兩者的教育理念進行融合,對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鍛煉實踐操作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創新教育主要指有目的地培養個體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的教育[1]。創新教育重視每一個個體,相信人人都可以成才。創新教育能激發出學生個體內在的創新潛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而不能壓抑和扼殺學生的靈性。[2]
通識教育、實踐教育與創新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系,可以概括為“一體兩翼”。一體是指創新教育,兩翼分別指通識教育和實踐教育,它們是落實創新教育的具體途徑。創新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通過各種教育形式協同運作才能完成,而對創新教育具有最直接影響力的就是通識教育和實踐教育,只有同時借助通識教育和實踐教育“兩翼”,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創新人才。
通識教育和實踐教育有其共通之處,主要表現在二者都屬于跨學科教育,都需要將原本各自獨立的學科進行有機整合,形成合力進行教育。但二者的區別主要在于通識教育著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與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創新人才的成長奠定學科基礎。而實踐教育強調通過動手操作將個體的知識能力與操作技能進行有機結合,通過在實踐中學習提高學習技能。二者與創新教育之間又具有內在的融合關系:通識教育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知識和能力基礎,實踐教育為通識教育的開展提供新的有效實踐方式。二者的融合,將為當前高等教育領域課程與教學改革帶來變革,為創新人才培養奠定基礎。[3]
二、通識教育與創新教育的融合
通識教育是把有關人類共同發展最深刻、最基本的問題作為要素的教育。它為學生提供更寬廣的多學科視野,是一種能夠發展學生創新思維與綜合素質的教育,包含了多種形式。[4]
(一)通識教育的內涵
19世紀初,美國的帕卡德最早提出通識教育。以人文學科為背景的通識教育以完善人格為本,以“精神成人”而非“專業成才”為本,以人的行為養成、道德認知、情感體驗、理想信念和全面發展為本,著力把學生培養成具有人格修養、社會擔當、人文情懷、科學精神、歷史眼光、全球視野的完整的人。當然,通識教育不僅限于人文學科,還涉及社會學科、自然科學。[5]
美國的《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提出,通識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個人整體健全的發展,這種人具備四種能力: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判斷能力、辨別價值能力。[6]
哈佛大學前校長德里克·博克(Derek Bok)認為通識教育是大學生深度與廣度兼備的知識學習教育。通識教育下的大學生不僅需要通過專業課程學習,對學科知識體系做深入的研究,而且需要對其他學科領域做廣泛涉獵,對不同文化的價值、傳統及學科背景有所認識,從而能對學術及文化發展產生長遠的興趣,培養對人類多元本質的包容度。
陳向明認為:“通識教育應該既有寬度也有深度,學生既廣泛涉獵多門學科,又致力于某一學科領域的深入研究。通識教育中的“通”并不是通才的通,而是貫通的通,即通過學習能讓不同學科的知識相互融通,能夠從跨學科、多角度的視角思考問題、交流合作,達到不同專業學科之間的溝通與合作。通識中的‘通蘊涵了某種與專門性相對的通達性。”[7]
復旦大學前校長楊福家認為,英美等國家的大學提倡的博雅教育具有以下5個共同要素:博——文理融合,學科交叉;雅——做人第一,修業第二;以學術為中心,學校把育人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鼓勵質疑,“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豐富第二課堂,學生社團、社會實踐活動、科研項目在學習生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知行合一。前兩個是目的,后三個是措施。[8]
(二)通識教育在創新教育中的作用
知識經濟時代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創新人才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更要有寬厚、扎實的“通識”,沒有扎實的“通識”基礎,根本就談不上創新,更適應不了瞬息萬變的未來社會。[9]
1.為創新人才提供了知識基礎
通識教育的內容為創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知識結構。知識對創新能力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知識是創新的必要條件,創新必須建立在掌握一定知識的基礎上;另一方面,長期潛心于某一專業領域會形成思維定勢,從而限制創新能力。因此,要使知識在創新能力中揚長避短,大學教育就必須在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拓寬學生的知識范圍,避免狹隘的思維和視野。
2.有利于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通識教育強調一個有教養的人要具有歸納、推理能力,獨立思考、思辨能力、溝通能力等,而這些正是創新思維能力的具體表現。創造性過程通常包括準備—醞釀—豁然—驗證四個階段,這既是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創新思維產生的過程及綜合運用各種能力的過程。
3.重視營造良好育人文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