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芳
【摘要】數學家庭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但非課堂教學的機械重復,而是其動態的生成性延伸;是學生鞏固每日所學知識點,充分展示學習自主性、主動性及創造性的過程;是學生“消化”數學基礎知識、發展能力、養成良好情感的過程;同時也是反饋、顯示教學效果以及師生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提高作業設計質量,調動學生的作業興趣。讓作業成為學生成長進步的有利因素,從而達到高質實效。
【關鍵詞】小學數學?家庭作業?設計?實效
從如今學生的作業現狀來看,數學家庭作業負擔還是較重,反復訓練的內容較多,形式、要求也基本“程序化”。這樣,課外作業所起的作用似乎過渡到“負面了”,何談實效?那么,如何設計、布置質量高、效果佳、受歡迎的數學家庭作業,達到名副其實的實效性呢?
第一,調控“量的優化”,精心設計適量、適度、適時的數學家庭作業,力爭做到“減負增效”。
課外作業一般在家由學生獨立完成,沒有老師的監督、輔導。因此,家庭作業的量較多,在缺少監管的情況下連“量”都難以達到。再則,作業量過多,則加重了學生的負擔,迫使學生為完成任務而疲于應付作業,無法談及作業的實效,達到作業的高質量。若作業量過少,設計面“太窄”,又達不到鞏固知識、形式技能的目的,更無法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及促使數學思維的發展。高年級學生的意志力雖較之中低年級好一些,但幾年的學習沉積下來的不良習慣,很大一部分學生為完成“任務”而寫作業。因此,通過恰當的評價、鼓勵和適量而精心設計的作業,才能激發起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和積極主動探究知識的熱情。布置家庭作業應通過調查分析,結合教材特點、根據班級學情,精心設計適量、適度、適時的針對性練習,將知識、技能的訓練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及智力因素的開發有效結合,根據班情而定,因學生而異的作業,完成每日所定目標,解放“苦役”中的學生,促成良好效果。
第二,把握“質的提升”,設計內容針對性強、因生而定的層次性家庭作業,從而達到“質高效優”。
家庭作業的質量是決定作業效果的關鍵因素,要提高質量就要在作業設計上下功夫。作業的設計要從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出發,圍繞每日新的教學內容、目標,及其重難點,強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認知,需要用心研究,縝密地進行練習設計,以提高作業的效率為目標。
練習設計要有針對性,才會促使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實質。針對性作業克服了教師盲目點題,大量補充作業的不良傾向,使學生遠離“題海”。在近幾年的高年級教學中時常會發現,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新內容掌握不錯,課堂鞏固練習看似做得較好,但在做綜合練習或測試時,大多學生就會不同程度地出現錯誤,折射出學生對所學知識并未理解、消化。因此,教學中總結經驗,針對學生常錯或易錯題,設計有針對性的課后練習,使學生確實領會知識的內涵。
第三,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設計內容生活化、形式多樣的實踐性作業,促使學生親歷探究知識的過程,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數學教材中,許多內容與生活密切聯系,充分利用家庭氛圍寬松、時間可控的特點,設計一些實踐性強的家庭作業,使學生感知“現實數學”,享受“快樂數學”,不僅能起到鞏固、拓展知識技能的作用,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還可設計一些資料收集、調查統計、觀察討論等不同活動類型的作業。在完成作業方式上,可讓學生獨立完成,也可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完成;可以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也鼓勵學生主動補充、自主作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凸顯學生主體,變被動完成任務為主動探索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第四,啟迪學生數學思維,設計歸納整理性、探究性的家庭作業,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以發展。
1.歸納整理性作業。每單元內容結束后,重在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重新梳理,形成清晰的脈絡,理清各知識點間的聯系,構建較完整的知識體系,才能提升綜合能力,從而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因此,可讓學生先回顧所學知識,再用喜歡的方式進行整理。在設計此類題時,要求優等學生對知識的橫向、縱向聯系和重難點知識都應做到胸中有數,熟練掌握,課設計成美觀的樹狀圖;中等生只要求能清楚、準確、全面地整理出知識即可;學困生可參考知識點及資料,做成自己喜歡的形式。
2.小課題探究性作業。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探究,不僅能深入理解數學知識,體驗樂趣,而且能自主建構知識。如學習了“比例尺”《平面圖》后,可以運用這些知識加上教師可以提供的一些資料,讓學生自由組成學習小組,設計一幅“校園規劃圖”,使學生應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家庭作業的有效設計是一個長期的“課題”。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課型、學生學情,設計有趣味感、具有針對性、區分層次性、注重實踐性、激發探究力、貫穿思維性、力求創造性的家庭作業,使其達到師生所預期的真正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