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榮中



【摘要】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高職院校必須重視學生基本素養的塑造和培育。主要探討如何利用企業文化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如何利用工學結合強化實踐環節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如何加強創新創業,將職業技能訓練和職業素養培養協同起來,更大程度上發揮職業素養的核心作用,以為社會輸送更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職業素養?高職院校?測量員
當前,我國社會和經濟高速發展,“中國制造2025”“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行動綱領等相繼推出,其關鍵是培養出數以億計的高水平的技術工人和高素質的勞動者,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技能,更需要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高尚的人格品質,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才能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一、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內涵界定
職業素養,是指人們在從事職業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一般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和職業技能四大要素。本文探討的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著重強調職業院校學生對于未來的工作的適應能力,具有更為突出的職業特征,職業素養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任務中逐漸積累和內化,具有養成性,是由情境始動的,具有統整性。在當前背景下,其最高狀態是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高職院校職業素養養成路徑
路徑一:“文化育人”——深化“目標、過程、文化”三對接機制。
“三對接”即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根據職業崗位需求做好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規格設計,實現學校的課程標準、學習環境、教師教學、考試考核等要素與企業的崗位需求、工作環境、師傅指導、職業標準評價等要素對接,進而實現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有效對接。
路徑二:“實踐育人”——完善“點線面體”遞進式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完善“點線面體”遞進式層次化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其中課程實踐為點,所有實驗課程都開出若干個實驗項目;技能訓練為線,主要包括課程設計、職業資格考證;企業實訓為面,主要包括綜合技能訓練;綜合實戰為體,主要為企業頂崗實習、畢業設計。
路徑三:“創新育人”——構建“創業+專業”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圍繞專業教學課程體系,開設具有項目特征的創新創業課程;圍繞專業教育開放體系,開展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和產業化提升創業成功率。將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融入專業教育、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全過程,以產學融合為主線構建“創業+專業”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三、高職院校職業素養養成實例分析——以測量員崗位為例
1.根據職業崗位進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規格設計,實現“培養模式對接人才需求”。
根據測量員職業崗位要求對人才需求的要求,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把推行工學結合、生產性實訓、項目導向、任務驅動、頂崗實習等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形成校企聯合培養、資源互融、交替輪訓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培養學生準測、精算、細繪的三種核心職業能力。
2.改革專業課程體系,強化教學設計,實現“課程體系對接崗位能力”。
由學院課程專家與企業行業專家組成了課程開發工作小組,對測量員崗位群進行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分析與分解,對每個具體崗位進行職責、任務分析,通過分析明確崗位群所對應的工作內容、技能要求、知識要求和職業資格考核標準,確定課程的內容、項目,改革教學手段和方法,設計教學過程,編寫校本教材和講義。具體包括:
3.完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實現“質量評價對接職業標準”。
通過校企合作平臺,完善人才培養質量診斷與改進機制,在技術技能融入項目實踐教學體系基礎上引入項目評價,健全多主體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開展對專業建設、課程教學、教師授課、學生學習的多層次評價,實現評價對象多樣化;將質量控制貫穿教學的輸入、輸出和實施過程,使評價活動全程化;同時注重再評價,促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再優化。
參考文獻:
[1]史志洪.冰山理論與工學結合中學生職業素養之養成[J].職業教育研究,2010,(12):13.
[2]陳淑玲,程斌.高職生職業素養培育及其策略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13,(7):82.
[3]曹洋,馮琦琳.基于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項目化課程設計及實施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4,(7):37.
[4]李明達,楊多海.“素質冰山”視角下高職學生隱性職業素養培養淺論[J].職業教育研究,2015,(6):53.
[5]姚從明,陳桂香.專業教學視角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J].當代教研論壇,2016,(1):123.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協會課題“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養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XJKX19B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