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京玉潔
【摘要】認知作為五大領域之一,在聽障兒童全面康復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而配對是認知領域中重要的認知教學目標。實際教學中配對目標的實現過程或側重于表達,或一味強調認識而顯得有些枯燥乏味或脫離生活情境等,課堂教學存在一定誤區。通過采取觀察法、個案研究的方法,經過一線實踐,積累了教學經驗,認為上好一堂配對課,需要掌握好5大策略:科學評估制定目標、注重已有生活經驗、適時創設游戲情境、開展繪本閱讀、在生活中進行鞏固和延伸。
【關鍵詞】聽障兒童?認知配對?教學策略
認知就是對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的外界事物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認知領域主要協助聽障兒童積累對于外界事物的經驗與認識;學習認識外界事物的基本方法與技能;進行抽象層面邏輯思考和問題解決的能力。可見,認知領域的教學對聽障兒童的重要作用,而配對又是認知教學目標中的首要目標,但在實際教學中配對目標的實現過程或側重于表達,或一味強調認識而顯得有些枯燥乏味或脫離生活情境等,課堂教學存在一定誤區。筆者經過一線實踐,積累了一些經驗,認為上好一堂配對課要做到以下5點:科學評估制定目標、注重已有生活經驗、適時創設游戲情境、開展繪本閱讀、在生活中進行鞏固和延伸。現以配對中的教學案例來闡明這些觀點。
一、科學評估制定目標
案例1:趙某某,男,出生于2013年5月,感音神經性耳聾,雙耳100分貝以上,極重度聽力障礙,智力較好,父母均是教師,家庭和諧,一歲零兩個月時初次佩戴單側人工耳蝸,初到康復機構開始接受聽力語言康復。
評析:評估是康復訓練的起點,經過科學的評估,對個案的認知能力才能有比較客觀正確的認識,進而制定出難度適宜的目標,并在聽障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內。根據兒童認知發展規律,該個案處于第二階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維階段,兒童開始出現憑借語言符號象征游戲、延遲模仿等示意手段表征外在客體的能力,但此時思維具有前概念性,徘徊于概念的一般性與組成部分的個別性之間。此階段兒童的各種感覺運動行為模式開始內化而成為表象或形象思維,特別是由于語言的出現和發展,促使兒童日益頻繁的用表象符號來代替或重現外界事物,出現了表象思維。此階段的主要特點:相對具體性,兒童開始依賴表象進行思維,但還不能進行運算思維;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兒童只能站在他的經驗的中心,只有參照他自己才能理解別的事物,而認識不到還有他人或外界事物的存在,也認識不到自己的思維過程,故又稱為自我中心思維階段。上述為兒童認知發展的共性,但每個孩子都有其個體差異性,經評估了解到個案可以完成實物與圖片的配對,制定配對的教學目標為“動物—愛吃的食物”“動物—居住地”“物品—用途”“花朵—季節”。在個案的最近發展區內,使個案能“跳一跳,夠桃子吃”,根據評估結果,確定起點更有利于個案認知能力的發展。
二、注重已有生活經驗
案例2:“物品—用途”的配對教學中,結合個案的家庭情況,認知經驗建議選擇生活中常見熟悉的物品來讓個案學習。例如,鑰匙—鎖、筆—紙、電視機—遙控器。
評析:選擇個案已有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目標能更容易幫助其理解,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忽視這點。比如,將目標制定為“種子—土地”“乳膠漆—油刷”。目標設計不符合個案已有的生活經驗,不切合該個案的生活實際,給個案的學習增加了難度。目標如改為“碗—勺子”更合適。
三、適時創設游戲情境
案例3:我們在學習“動物—愛吃的食物”配對時,創設動物園的情景,準備很多的動物頭飾和食物。例如,“小貓—魚”“小狗—骨頭”“熊貓—竹子”,讓個案說出小動物的名稱,并戴上頭飾扮演小動物去找出喜愛的食物。
評析:情境教學是指運用具體的活動場景,以激起學習者主動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有教學方法。在我們的聽障兒童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聽障兒童的心理特點,創設適合實際的教學情境,引導不同層次的聽障兒童通過動腦、動口等多種途徑積極參與訓練過程,把聽障兒童帶入情境之中。法國大教育家福祿貝爾說過:“小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戲。”同樣,游戲也是聽障兒童的基本工作,是聽障兒童學習的基本方式和獲得語言的最佳途徑。游戲是聽障兒童最感興趣的活動,能給聽障兒童快樂,也可讓聽障兒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在上配對課的時候,我們教師讓聽障兒童不斷地去重復或死記硬背動物愛吃的食物內容,孩子容易產生膩煩心理,聽障兒童或許只能記住特定形象的動物與實物配對,一旦換了形象就有可能不認識。把所教課程設計成為相應的游戲活動,那么孩子就會充滿興趣。準備很多的動物頭飾,在讓聽障兒童說的時候可以讓他們扮演小動物,在這樣的游戲情景下讓他們來學習就會輕松的多。
四、開展繪本閱讀
案例4:“動物—居住地”的配對教學中,選用繪本《偷偷看里面》系列叢書《動物的家》進行教學,通過帶有感情的朗讀、視覺感受、圖文同步欣賞、配合故事節奏翻頁、適度有效的提問、鼓勵孩子自主閱讀等方法實現教學目標,個案樂意參與,配對正確率較高。
評析:根據聽障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內容選擇符合聽障兒童認知水平、閱讀心理,與其生活經驗緊密聯系的繪本。繪本故事蘊含大量的認知元素,能有效豐富個案的生活經驗,除此之外更涉及到遵守規則、熱愛閱讀、享受閱讀樂趣、分享、關愛、合作、友情、文化風俗等內容,對培養聽障兒童閱讀興趣、觀察力、思維能力、語言能力及審美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五、在生活中進行鞏固和延伸
案例5:以洗浴用品為例,課堂中進行了“沐浴露—洗澡”“洗發水—洗發”“潤膚露—擦臉”配對教學,可以在超市進行拓展。教師帶領個案去超市洗化區情景教學,告知個案還有哪些屬于洗浴用品。例如,“洗澡巾—搓澡”“吹風機—吹干頭發”等,增加個案的生活經驗,將配對能力靈活應用于生活中。
評析:課堂教學中配對能力的培養是有限的,在實際生活中更要及時進行鞏固和延伸,這樣才能豐富聽障兒童的生活經驗,幫助聽障兒童認識外界事物的多種形態,最終目的是能夠學以致用、促進認知能力的發展。
總之,每位聽障兒童的認知水平與能力都各不相同,列舉的五種教學策略要根據個體差異靈活運用、因材施教,使聽障兒童的配對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進而促進聽障兒童認知能力的長足發展。
語言能力的提升在兒童的認知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他們正處于語言發展關鍵期。通常來講,4歲前兒童已能輕松地運用帶有一定較復雜的語法的母語與人交流,5~6歲兒童已經能夠熟練運用語言來反饋自己的心理與想法。本文以兒童句法習得的發展規律作為切入點,總結歸納學齡前各年齡段的兒童的語言發展特點,希望借此探索,對聽障兒童的語言康復訓練有所啟發。
參考文獻:
[1][瑞士]讓·皮亞杰.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2]何侃.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M].南京:江蘇大學出版社,2010.117.
[3]孫祖復.福祿貝爾的生平與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培利·諾德曼.話圖:兒童圖畫書的敘事藝術[M].臺東: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2010.10.
[5]陳鶴琴.家庭教育[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1.
[6]祝士媛.學前兒童語言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