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識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中數學知識也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聯系緊密,小學生通過學習數學知識能夠促進自身的發展與成長,因此,小學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此為以后學生的工作與生活打好基礎,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可以以此來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整體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在實際中數學的運用能力。本文通過分析小學數學分享靈動課堂的意義以及如何構建小學數學分享靈動課堂所采用的策略,期望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享靈動課堂;“點睛”之策
處于小學階段學生年齡段比較小,在進行課程學習時學生的注意力以及集中學習的能力較弱,再加上學習數學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長此以往,學生學習數學時在理解方面會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要轉變教學方式,才能有效提高教學的整體水平,教師在進行教學研究時可以方向性地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當中有關數學的影子,進一步地使學生能主動地探究生活當中的數學知識點。此外,教師適時地進行數學教學時積極主動創建有趣味性的教學活動,方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效提高學生的整體數學水平。總而言之,教師可以通過構建靈動的課堂,進一步使得學生能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去。
一、 問題的提出
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曾提出,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進行數學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積極交流互動的形式學習。通過有效地與教師進行交流的過程,可以使得教學效果和質量得到提升,確立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地位,讓教師成為組織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通過將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機結合。然而受到傳統教學的影響,當下的教學僅僅是以考試為目的的,學生只是按照教師提供的教學建議進行的,那么是很難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以及創新的能力的。有一位學者曾用一副八卦圖進行對比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十分的形象和生動,為教師后期在進行教學指導時,提供畫龍點睛的實際作用,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可以讓教學課堂變得靈動起來。
二、 構建小學數學分享靈動課堂的具體意義
(一)激活學生整體的創造性思維
構建小學數學分享靈動的課堂,為了能創建學習的氛圍和創造學習的課堂為學生提供便利,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為了能提升知識、情感以及學生的價值觀,學生通過思維模式的交流和互動,讓課程呈現出最好的狀態。
教學案例一:在數學教學中,其最重要的就是計算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通過《分數除法》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在進行教學設計前,教師分別使用“分數除法一的練一練”和五年級下冊總復習中涉及分數除法的題目進行測試,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講,主要想看看學生在沒有進行系統學習之前,對相關題目會不會做?對除法的意義有沒有一些理解?能不能在分數除法的情境中有一定應用?
“分數除法”是培養學生運算能力,并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的重要內容。本單元學生在已經掌握分數乘法的基礎上,學習分數除法。主要包含分數除法計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用分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幾方面的內容。在課程實施中,要重視概念的教學、算法的探索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學生學習由被動接受轉換為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以此來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
(二)可以有效激發教師的智慧
著名特級教師李烈提出了一個觀點:“力求窮盡”,引起了我們的共鳴,窮盡是走出思維的誤區。在進行數學的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我們有一個防范之心。在進行小學數學的發散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時,學生就應該從多個方位、多策略的角度進行思考分析,這是一種有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的方法。然而,這種教學方式不可能在數量上有優勢而言,為了能使教學效果好,這不僅僅是多多益善的問題。
在實際的教學中要進行合理的取舍問題,這就要教師善于發現教學優點,通過這個過程來反思自己教學質量和問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針對教學問題進行源頭把控和尋找不足之處,可以有效讓課堂教學靈動起來。
教學案例二:教師在選擇小學數學《組合圖形的面積》教學時,在進行其中的練習題目講解,教學的目的是為了通過“補”進行問題解決,則有的學生就想象用“割”的方式來解釋,比如:通過結合長方形的整體面積來計算以及割除部分的面積,可以計算出組合圖形的面積,再計算圖形面積可以得出結論,通過利用割離的方式來計算出部分圖像面積中再計算出三角形的面積,通過分層的方式結合分割出來的兩個三角形面積不一樣,所以得出了組合圖形的答案是不正確的,如此這種解題方式是不嚴謹的。
學生在進行解題的過程中,可以發現許多的現實問題,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進行思維方式的轉變,為此學生能積累很多的知識和解題技巧,為后期的學習帶來方便,這種解題的方式可以有效開闊學生的眼界。
三、 構建小學數學分享靈動課堂的策略
(一)等——花開有時須靜待
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完全可以發揮對本學科的問題解決的特點,教會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思考,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在教學設計時可以為學生多留白,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可以允許學生多個方面進行問題的解決。但是在針對題目的答案方面是要有嚴謹的態度,改變曾經的傳統教學模式,改變按部就班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能在課堂上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展示和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對學生合理的解題方式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學生能對自己探索結果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如此的教學方式,學生在不經意間也能給教師學習的驚喜。
教學案例三: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成長,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圖形中的規律》學習,結合圖形的排列方式來解決問題。教師設計了“擺三角形”和“點陣中的規律”兩個探索活動。兩個活動的設計,旨在于讓學生經歷直觀操作、探索的過程,對于探索圖形的規律,學生已經有一些初步感受和經歷,但學生的自主探索和操作能力相對較弱,針對學生的實際,確立了以“數形結合”為主線,著重讓學生通過研究連續擺三角形、正方形點陣圖中的規律,在解決問題中激發學生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解決一些問題。
設計有效的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究圖形規律,積累探究的經驗,使學生不僅獲得數學的知識,更能獲得數學方法及能力的提升,從而享受數學活動所帶來的學習樂趣。因而我把擺三角形和點陣中的規律這一類問題直接呈現給學生,把這兩個知識點交給學生去自主選擇先研究哪一個,進而在自己感興趣中去探索。
教學案例四:為了開闊學生的思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我們一起去游園——租車》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解決“48人去游園如何租車”的情境,提出“怎樣租車最省錢”的問題,學生呈現多種思考過程,綜合分析人數、車輛種類、租金價格等因素,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
通過多個方面進行問題解決,多種思想的碰撞,學生就會養成多種思維的方式,通過靈動的教學方式,使得我們的課堂更加的精彩。如此的解決問題方式,可以看出學生發揮了自己的思考,對于這種思維方式的學生,教師要善于鼓勵和支持,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此有個性化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產生思想的碰撞,讓學生愛上數學的學習和思考方式。在事實上,利用多種形式解決問題的過程,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靈感,找到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類比的關系進行問題的解決,具有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應該多多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尋求解題的技巧。
(二)問——非問無以廣識
提問和追問是兩種方式,一個是被動,一個是主動,為了有效激發學生的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動態的數學課堂的教學中,教師要找到合適的提問方式,根據問題進行問法和討論等等學習方式,對于學生來說其思維模式就是要善于疏導和點撥。
教學案例五:為了能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可以借助《有趣的推理》這一課的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跟隨柯南一起走進校園,看看那里有什么樣的推理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列表法嘗試練習、分類策略解決問題等多種方式結合的學習方式。
這樣開放的教學,學生集思廣益,積極參與其中,有的學生可以發現不同角度擺出來的方式就是不一樣的,在某種程度上,這是沒有正確的答案的,這個活動的形式就是為了增加學生的積極參與感,提高學生合作意識。
教學案例六:在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這一課程時,重點是講解有關計算的具體方法,既為后續自主遷移運算方法筆算多位數乘法和學習小數乘法奠定基礎,同時也為下一單元的運算律學習積累經驗,對于發展學生運算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借助衛星運行的時間來讓學生進行計算,其中可以概括出三種方式,第一個問題是“估一估,繞地球21圈需要多少時間?”;第二個問題是“算一算,繞地球21圈需要多少時間”;第三個問題是“算一算,說一說,乘法豎式計算要注意什么?”結合具體的豎式筆算過程,正確掌握豎式乘法的計算步驟和方法。
教師可以先結合算式計算的特點,讓學生根據估算和運算律進行理解,通過運用多項靈活方式進行選擇估算,這個計算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運算和估算的能力,通過小小的數字后面我們可以發現學生的靈動思維。
四、 結語
教師在對待學生時,首先要肯定學生的學習能力,要堅持做到相信的角度,不斷來期待學生的表現。根據教師的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可以來捕捉學生靈動的表現和感覺,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內在潛能,讓學生從此愛上學習,那么課堂也必將靈動起來!
參考文獻:
[1]吳鳴鳳.談小學數學靈動課堂建構的“點睛”之策[J].考試周刊,2019(4).
[2]曹燕萍.展現數學魅力課堂彰顯快樂學習意義[J].考試周刊,2017(6):61.
作者簡介:
黃平,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師范大學附屬圣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