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圖形符號具有特殊的代表意義,近年來圖形符號在企業形象設計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于企業來說,圖形符號是企業的重要標志,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可以很好地反映企業的形象。在當今時代下,企業越來越重視傳播效應,因此企業也極為看重本企業標志的設計工作。一個好的標志甚至會影響到企業的品牌價值和品牌的知名度,對企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而好的標志是由合適的圖形符號組合在一起的,因此本文在研究過程中,對圖形符號在企業形象設計中的應用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關鍵詞:圖形符號;企業形象設計;應用研究
前言
在企業的形象設計過程中,我們要精簡地表達出企業的相關信息,利用各種圖形符號,組成企業的形象標記。企業的形象設計工作可以突出品牌個性,也能有效展現企業的文化內涵。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企業形象設計過程中,要充分理解企業的經營理念和發展宗旨,要將這些信息以圖形符號的形式展現在大眾眼前。設計師也要根據不同的企業形象,選擇不同的紋樣或者圖案,最終形成極具代表性的企業圖形符號。以下對圖形符號在企業形象設計中的重要作用進行分析。
1、圖形符號在企業形象設計中的作用分析
1、1有利于突出企業的品牌個性
在當今時代下,企業越來越重視品牌化發展戰略,品牌也成為了企業形象的代名詞。企業的品牌是否能給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與企業形象的設計息息相關。在企業形象設計的過程中,圖形符號是其核心要素,對企業形象的設計起著決定作用。圖形符號可以給消費者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進而可以產生一定的心理指示作用,能夠有效突出企業的文化發展理念。由此可見,圖形符號的應用可以有效突出企業的品牌個性。
1、2有利于凸顯品牌文化內涵
不同的圖形符號所體現的文化內涵也是不一樣的,當下人們越來越追求多元化的核心要素。這要求我們在企業形象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圖形符號的作用,要根據企業的文化內涵,選擇合適的圖形符號,并選擇合適的輔佐顏色,這樣才能讓企業形象在消費者心目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1、3有利于增強品牌形象的美感
圖形符號運用得體,可以有效提高企業形象設計的審美性和藝術性,從而能夠充分凸顯企業的核心理念,使企業的品牌形象得到很好的升華。這就要求我們要根據企業的形象選擇極具代表性的圖案,并利用豐富的色彩彰顯出企業品牌設計的個性。這樣才能讓廣大消費者感受到品牌形象的審美價值,從而能夠在無形之中實現對企業的推廣。
2、圖形符號在企業形象設計中的應用策略分析
2、1選擇有特色的圖形符號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要想促進企業的長期發展,就要求企業要形成良好的品牌文化,要加強對企業文化的宣傳,這樣才能獲得廣大消費者的認同。因此企業在設計品牌形象的過程中,要根據企業的核心文化,選擇能夠彰顯企業文化特色的圖形符號。例如小米的logo是一個MI形,MI不僅與小米的名稱對應,也是Mobile internet的縮寫,可以看出小米是一家移動互聯網公司,把MI倒過來看是一個心少一點,即代表著讓用戶省心一點。因此廣大消費者看到小米的標志時,可以更好地理解小米的服務理念以及經營范圍,由此可見小米的標志能夠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較深的印象。
2、2體現圖形符號的精神特點
不同的圖形符號代表的精神也各不一樣,因此企業在形象設計過程中,要根據本企業的精神文化,選擇相應的圖形符號。在圖形符號的設計過程中,既要彰顯我國的民族特色,也要實現設計的創新,這樣才能更好地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例如,華為的標識就很好地體現了我國傳統精神。華為代表著中華有為,華為的標識選擇菊花作為基本元素,以紅色作為主打顏色,紅色本來就是吉祥的象征;以菊花外形為商標的形狀,菊花由8片花瓣組成,也象征著良好的寓意,很好地體現了華為企業員工的凝聚感。
2、3充分利用國際化元素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時代下,中國企業要想更好地走出去,就要在企業形象設計過程中,適當加入一些國際化元素,這樣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也能體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當下人們越來越追求簡潔、獨特的設計風格,因此在設計企業形象標志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這樣才能體現文化的多元性,能夠推動中國產品走向世界。
3、結束語
圖形符號不僅是企業形象的象征,也代表了企業文化和企業的核心精神,這就要求企業要重視起形象設計工作。在形象設計過程中,要選擇有特色的圖形符號。企業還要根據本企業的核心文化和核心精神選擇相應的圖形符號。今后企業也要將國際化元素和民族特色充分融入到企業形象設計中,這樣才能更好地彰顯時代特色,讓企業形象給消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參考文獻:
[1]聶宏偉. 傳統文化視野下鑄造企業的視覺形象設計研究[C]. 香港東南冶金礦產有限公司.2017冶金企業管理創新論壇論文集.香港東南冶金礦產有限公司:香港新世紀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2017:415.
[2]王經杭.吉祥符號在現代企業形象設計中的應用[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2):92-95.
作者簡介:
劉明,職稱: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