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慶寧
[摘要] 室性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其不僅會加重患者的病情復雜程度和提高其臨床治療的難度,若不及時采取規范治療,還易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對臨床救治人員的專業技能具有較高的要求。為了能給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發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提供良好診療服務,從而提高其疾病治療有效率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就需要臨床帶教人員積極探尋有效的教學方法對實習醫生進行教學,使其能夠快速、準確地對患者病情進行診斷,并根據診斷結果為患者制定出合理的治療方案,進而才能改善患者的預后。該文主要簡述了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發室性心律失常的機制和危害,并總結了一些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教學方法,最后,以臨床實踐案例敘述了采用臨床用藥指導模式教學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以期能為后續相關疾病的教學工作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教學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20)01(a)-0153-03
[Abstract] Ventricular arrhythmia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nd serious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t not only aggravates the complexity of th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makes it difficult to treat it clinically. It is easy to increase the mortality of patients, which shows that it has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clinical treatment personnel. In order to provide goo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ervices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disease treatment and reduce the mortality rate of patients, it is necessary for clinical instructors to actively explor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for teaching interns, so that it can quickly and accurately diagnose th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develop a reasonable treatment plan for the patient according to the diagnosis results, so as to improve the patient's prognosis.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mechanism and harm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ummarizes some teaching methods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Finally, the clinical practice case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use of clinical drugs effect of the guidance model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order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of subsequent related diseases.
[Key words] Chronic heart failure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Teaching
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其不僅會引發患者出現突感心前區疼痛癥狀,同時還會導致其心肌組織發生結構或功能異變,從而出現心臟衰竭狀態,也即發生慢性心力衰竭,因此,冠心病常與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存在[1]。而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又易引發患者發生體液潴留、運動耐力下降、心功能不全、室性心律失常等多種并發癥,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為常見和嚴重,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基于此,臨床就需加強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教學,讓實習醫生均能良好掌握該疾病的治療知識和技術,才能為患者提供準確的診療服務,從而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
1?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發室性心律失常的機制和危害
冠心病是一種由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引起血管腔狹窄或阻塞,從而導致心肌缺氧、缺血或壞死所致的心臟病[2]。該疾病病程時間較長,會導致患者心肌長期處于缺血狀態和超負荷運行狀態,從而導致其機體內環境紊亂、心肌肥厚,并出現不可逆轉的心室重構改變,從而易引發患者出現慢性心力衰竭。而慢性心力衰竭又會導致誘發患者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室性心律失常便是其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不僅會加重患者心力衰竭癥狀和增加其室性早搏次數,同時還會顯著升高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因此,就需要臨床積極探尋有效的方案對患者治療,還需重視治療該疾病方面的帶教工作,為心血管科培養一批優質的醫學人才,才能保證并發室性心律失常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2?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教學方法
以往,臨床對該疾病的教學以傳統教學和實習模式為主,也即以實習教學大綱為主要的教學依據,引導實習生掌握疾病相關的理論知識和一些基礎的臨床用藥方法為教學目標,如指導其對患者確診后,采用醛固酮受體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洋地黃、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類等藥物對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另外,還需給其補充鉀鎂元素和吸氧支持等,這種常規療法教學雖具有一定效果,但在臨床實踐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就需要帶教人員在臨床教學過程積極探尋有助于提高實習生臨床實踐技能的方法對其進行教學[3]。以下是筆者根據自身多年臨床教學經驗總結的幾點關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發室性心律失常診療教學方法。
2.1? 指導實習生規范病史采集,形成正確的體格檢查意識
規范采集病史和進行正確規范的體格檢查是開展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診療活動的前提條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需指導實習生整合自身所學的知識,對患者病史進行規范采集,從而作出正確的疾病診斷和根據診斷結果為患者制定有效的治療對策。在實際診療過程中,可引導醫學生通過詢問患者機體不適癥狀、病史、給患者行動態心電圖,超聲心電檢查等多種方法全面掌握其病史情況,另外,還需詳細詢問患者的胸痛部位、成因、程度、對藥物反饋情況,以便其能對患者病情總體情況具有全方位的掌握,這樣不僅能增強其對既往所學理論知識的感性認識,還能使其為患者作出準確的診斷和制定出有效的診療方案。
2.2? 培養實習生具備循證醫學的臨床思維
隨著臨床醫療模式的不斷轉變,傳統以經驗治療為主要依據的醫療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臨床和患者的治療需求,因此,帶教人員還需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運用循證醫學理念對實習生進行教學,循證醫學是一種參照患者的愿望和決策,依靠準確、具有循證依據和能夠發揮效能的證據,且與臨床經驗緊密結合而制定的診療策略,將這種理念運用到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教學中,不僅能促進實習生們在臨床實踐中對相關的研究理論成果進行恰當的運用,同時還能促進其對患者具有更好的理解,能夠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尊重患者的隱私和給患者提供人性的關懷,從而能使患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獲得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適,從而有助于病情的恢復[4]。為全面增強實習生運用循證醫學理念的意識和能力,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實習生對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檢索、查閱,并根據臨床患者的實際情況,精準和深入地進行研究分析,設計出其自身認為可行的診療方案并撰寫實習報告,這樣不僅能培養其具備良好的臨床思維,同時還能提高其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 采用臨床用藥指導模式進行教學
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診療過程中,常會發現不少實習生雖掌握了疾病相關的理論知識,但其難以開展臨床實踐,這主要是因為帶教人員給其提供的實踐教學不足,因此,教師還需根據實習生的個人性格特點、對疾病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為其提供個體化的實踐教學,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給學生一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發室性心律失常的案例,要求實習生制定治療方案,在制定治療方案的過程中,實習生可根據自身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制定,也可通過查閱臨床已有的實踐報告總結前人的經驗來制定,這樣便能使其認識到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發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可采用微量泵靜脈注射0.6~1.2 g/d胺碘酮治療,連續治療3 d后,可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改為口服用藥,劑量調整為0.4~0.6 g/d。在治療過程中還需要求其對患者的心臟功能進行持續觀察,以對患者心電圖特征進行全面掌握,同時還需密切監測患者動態心電圖變化,記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發生次數、PR期間、QRS波時限、QTc等指標變化情況等,同時還需關注患者的肝腎功能、機體電解質代謝變化情況等,以免患者發生嚴重的不良藥物反應而加重其病情。
3?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教學效果
李全亮[5]在進行有關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教學活動中,將實習生分成了兩組,一組采用傳統教學與實習模式進行教學,一組采用臨床用藥指導模式(即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指導實習生掌握臨床選擇性用藥的相關知識,并對其開展個體化實踐教學)進行教學,結果顯示,采用臨床用藥指導模式教學組實習生的考核成績平均分(92.67±2.94)分顯著高于采用傳統教學與實習模式教學組(74.33±4.80)分,采用臨床用藥指導模式教學組實習生診治的患者治療有效率92.50%顯著高于采用傳統教學與實習模式教學組71.25%,說明在進行有關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教學活動中應用臨床用藥指導模式教學,可起到積極的教學作用,無論是于實習生,還是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發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均有重要的意義。
4? 結語
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好發于老年人群,其不僅會引發患者心臟出現多種不適癥狀,同時還會導致其心肌組織發生結構或功能異變,從而易誘發患者發生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等并發癥,這些并發癥不僅會加重患者機體的痛苦,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方案治療,還易增加患者死亡的幾率,因此,臨床需盡早采取有效診療方案對患者進行干預。由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發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病例數量不斷增多,而關于該疾病診療方面的人才又相對不足,為此,就需要臨床大力開展有關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發室性心律失常的教學活動,以為臨床培養大批疾病相關的專業人才。在該文中,筆者根據自身多年臨床教學經驗總結了幾點關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發室性心律失常診療的教學方法,如指導實習生規范病史采集,形成正確的體格檢查意識,才能使其快速、準確的診斷患者病情,并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培養實習生具備循證醫學的臨床思維,才能提高其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臨床用藥指導模式進行教學,也即通過指導實習生掌握臨床選擇性用藥的相關知識,并對其開展個體化實踐教學,將能有效提高實習生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發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 秦瑤.以問題為中心教學方法在冠心病帶教中的應用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21):293,297.
[2]? 胥昕,李細媛.PBL與CBL結合教學法在冠心病診療教學中的效果觀察[J].課程教育研究,2019(8):26.
[3]? 徐杰.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療效果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3):44.
[4]? 張利鋒.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臨床治療分析[J].心電圖雜志(電子版),2018,7(4):10-11.
[5]? 李全亮.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教學體會[J].中國衛生產業,2018,15(11):125-126.
(收稿日期:201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