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勤
摘要:隨著新會計制度的出現,我國提出了企業業財融合的新主張,這就有效促進了傳統的財務會計核算向業務發展的轉變。本文首先對業財融合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然后對當前農業公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最后探索了以業財融合為基礎的公司內控體系的構建,從而為企業的長遠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
關鍵詞:業財融合;農業公司;內控體系;構建
在業財融合的背景下,企業就可以將內部控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業務控制和財務控制兩大方面。而管理會計的發展和創新離不開業財融合,內部控制模式的優化也必須從業務和財務的融合方面進行考慮,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實現企業價值提升的目標。不僅如此,業財融合的公司內部管理模式不僅有效提高了公司內部控制的實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企業內部相關管理和控制體系的建立,從而為企業經營業務的穩定開展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1.業財融合必要性分析
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目標就是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而價值管理是企業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就需要各企業盡可能的優化自身資源配置,將其發揮到最大作用,只有這樣企業的業財融合才能順利實施。業財融合就是將企業的業務和財務進行有機融合,把其中的價值管理融入到企業經營管理的每一環節。有效實施業財融合需要企業管理人員加強對財務收入支出的把控,開源節流,降低不必要物品的采購,提高企業項目的收益,完善企業內部的財務結構。這種情況就需要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協調配合起來,各自發揮自身部門的優勢,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財政支出,加強工作上的溝通和合作。只有這樣,業財融合才能為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提供保障。
不僅如此,企業進行業財融合還能實現企業財務更好的服務于業務工作中,財務部門要想做好財務服務工作就必須清楚掌握科研生產經營中對財務管理的具體要求,如果在不了解實際生產經營的條件下就妄自揣測,那財務管理對業務的服務就是紙上談兵,無法真正了解業務的主要生產內容就無法更好的服務于業務生產經營。
2.農業公司內部現狀及主要問題
2.1治理結構不合理
農業公司的治理結構不合理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內部環境較差,所謂的企業內部環境就是指企業的經營理念、風格、經營風險偏好以及誠信度等方面所處的經營環境。而農業公司所屬中小民營企業,大多數情況下其經營模式也是家族式、粗放型的企業,并且企業內部管理者的經營權和所有權都是尚未分離的,這種情況下的高層管理人員大多也是銷售或者技術出身,并非專業的工商管理者,這就致使其在生產經營管理中追求短平快的效果,而忽視了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的長遠實施,特別是在財務管理的內控認識方面,高層管理者認為財務部門就是企業記錄財務收入支出的部門,從而導致其財務管理方面被嚴重忽略[1]。
2.2財務內容制度形同虛設
財務內控制度在企業內部控制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制定科學、有效的財務內控制度,才能為企業的內部管理提供保障。現階段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企業內部也開始意識到選擇專業財務管理人員進行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其中也有不少企業開始聘用中高級的財務管理開展財務部門的管理工作,公司內部也開始聘請專業財務管理機構開展內控制度的指導制定工作。但是由于公司內部工作人員對內部控制制度的不重視,公司也沒有制定嚴格的監督考核機制,這就使所制定的內控制度形同虛設,只存在于形式。
2.3缺乏監督工具
由于農業公司屬于民營企業,其規模相對來說比較小,所以企業內部也不會設置獨立的財務審計部門,公司內部的審計也是有其他部門同時監管,其中的分管領導就成為了機關業務工作,又是監督審計工作的人員,而二者是相互影響的關系,就導致相關的監督工作缺乏獨立性和科學性。不僅如此,企業在進行審計監督的過程中還缺乏先進的監督手段進行輔助,內部控制的考核方法也極不合理,尤其是公司“人性化”現象比較嚴重,從而導致了財務、業務的審計工作只存在于表面,實際的生產經營也不能得到科學的控制。
2.4財務數據決策指導作用較差
企業內部由于財務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較差,甚至有些財務人員并非專業出身,所以就很容易造成企業財務工作的規范性和專業性較低,企業的會計核算和相應的財務監督也不能跟上公司的實際需求,并且在記錄財務數據方面也不能保證其真實性,從而導致財務數據在企業管理者進行財務決策時不能起到有效地指導作用。
2.5業財信息系統不健全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現階段將信息技術運用到企業的業財管理工作中可有效提高其運營效率,但是就現階段的公司發展而言,其在信息處理方面的方法比較單一,甚至只通過單純的財務軟件進行財務信息的處理工作,這就導致企業在生產經營方面的數據管理只是通過手工記賬的方法進行,從而時企業內部的財務數據和業務數據不能有效的結合。另外,由于二者數據不能得到共享,也就使部門之間的數據信息不能有效的溝通,重復浪費人力資源。
3.業財融合視域下農業公司內控體系的構建
3.1“平衡兼顧”的目標融合
深入加強企業內部績效考核制度的變革,將業務與財務全面結合起來。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業務指標不能成為判斷企業經營狀況的唯一標準,反之,財務指標也是如此,而這應該相互融合、相互發展,對于一些具有代表性且比較重要的業務在確立前必須要充分考慮企業的綜合效益,從而形成財務績效考核中有業務指標,業務績效考核中有財務指標的企業內部績效考核體系[2]。
3.2“會計轉型”的人才融合
經營計劃是整個企業進行投資、生產的重要環節,其主要通過業務部門規劃、安排匯總出整體的經營計劃,業務部門因為沒有對財務部門足夠的了解,其經營計劃中也就很少能涉及到財務問題。對此情況,財務部門需主動將項目的收入、支出、成本、稅收等主要財務信息滲透到經營計劃中,有利于企業全面的分析項目情況,從而提升專業部門的價值管理能力。其中,在財務部門的信息融合過程中如果財務部門有富裕工作人員,可以將其分派到業務的前端崗位,充分發揮其財務專業知識的技能。這樣做也能使業務部門更加認可財務人員的工作,從而保證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的有效融合,與此同時,還能為企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幫助。
3.3“效益、風險評估嵌入業務”的流程融合
農業公司不僅要為財務人員參與項目的設計、評審和決策提供制度支持,在方案的設計階段還要有專門的財務人員對實施方案所得的經濟效益進行評估,然后根據效益評估的方案再進行方案的決策工作。另外,企業還要將一些涉及到財務部門的效益和風險評估工作固化到部門的辦公系統中,并且不斷加強部門對其的應用。
3.4“縱橫交融”的制度融合
企業要建立健全員工的激勵約束機制,業財融合所付出的努力使得資源利用效率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但是在資源利用率顯著提升后所節省的資源成本如何分配利用成為了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能否積極參與業財融合工作的重要條件。所以,企業必須加強對業財融合工作做出貢獻員工的激勵制度[3],例如:提高薪酬、獎金,獎勵假期等,從而有效提高其工作的積極性,進一步促進企業內部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3.5“業財一體化”的系統融合
我國實施財務業務一體化最重要的就是對信息技術的運用,財務部門掌握這整個企業的所有信息數據,在與業務經營融合中,就需要利用信心系統將其中的數據信息、資源流程進行整合,為業務經營活動提供良好的幫助。目前信息化是實現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資源共享的最有效手段,其可以幫助企業將財務、經營、生產、資源等有效整合起來,從而有利于企業實現財務和業務的系統融合。
4結語
農業公司必須充分意識到財務內控制度片面性對企業發展帶來的巨大風險,清楚認識自身財務內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最為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以此來實現企業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從而為農業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王晨,閆玉.貿易公司財務內控體系構建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9(14):198-199.
[2]仇緒杰.物流集團公司內控體系的構建初探[J].會計師,2018(12):51-52.
[3]陳家軍.公司內控體系的構建和完善[J].財經界(學術版),2016(10):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