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 要:隨著信息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高新信息化技術已經充分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當中,通過信息媒體技術將原本枯燥無趣、單調無味的朗讀教學環節生動形象化,以圖文聲像全方位的感受形式展示課堂教材內容,創設出良好的朗誦朗讀情境,營造生動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朗讀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促進學生語文朗讀能力的有效提高。在新媒體技術和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環節的有機結合下,小學語文教師要增加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的實操應用性,加大實踐性研究和經驗積累,以期促進小學生的語文朗讀能力的提升,提高朗讀教學的成效。
關鍵詞:新媒體? 小學語文? 朗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2(a)-0168-02
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基本組成環節,也是小學課堂常見的教學形式,主要通過誦讀課文內容,將教材里的文字內容轉換為有聲語言和情感表達,構成語文教學中的核心內涵。朗讀教學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語言技巧,深化學生對教材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能陶冶學生的精神情操。因此,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當中,語文教師必須要充分利用朗讀教學的優勢特點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綜合發展的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進一步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現借助于信息化新媒體的技術支持,以期實現小學生語文朗誦教學成效的突破和發展。
1? 當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材內容單一,實踐趨于套路。
根據相關調查表明,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僅要求學生反復朗誦課文內容,雖然對朗讀方法做出多種方式的嘗試,但很少對課文進行延伸和擴展[1]。學生在課前預習階段已經誦讀過多遍課文,大多已經了解課文內容和文章脈絡,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能局限于教材課文的反復朗讀,避免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和學習興趣低下,導致語文課堂教育效率不高,教學質量下降。
(2)朗讀意識匱乏,預置時間不足。
在小學階段的高年級語文課堂上,大多數教師認為學生具備一定的語文學習基礎,從而忽視并取消了語文課堂的閱讀、朗讀教授環節[2]。并且,課任教師語文教學中多采用自由朗讀的形式組織學生誦讀課文,忽略了一些必須要教師引導和輔助學習的精讀文章,課堂朗讀環節教學時間受到講解環節、提問環節課程安排的擠壓,使得實質性有效的朗讀教學時間較少。
(3)評價模式欠缺,朗讀實效流失。
在語文課堂的朗讀教學中,部分語文教師只重視朗讀的表面形式,忽視教學效果的評價,缺乏對學生的朗誦指導,沒有充分發揮朗讀教學的作用,導致學生朗讀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在調查中發現,許多語文教師都在教案和課堂設計當中有意識地設置朗讀環節,卻無法高效應用“朗讀法”進行教學[3]。語文課堂以學生自由誦讀、齊聲朗誦以及個別學生獨誦等常見的形式開展誦讀教學,教師對學生的朗誦多數不做評價和指導,長期下來使得學生積極性低下,缺乏鼓勵和信心,失去課堂熱情,逐步以敷衍的態度去朗讀學習。
2? 新媒體環境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突破路徑
(1)創設影音環境,奠定情感基調。
語文教師在學生朗讀教學環節的初期階段,借助多媒體的影音成像技術先向學生播放視頻和音頻素材資料,使得課堂產生相應的環境氛圍,營造課文類似的感情環境,使得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的情緒與課文作者、文章背景環境等形成感情融合,從而達到深化情感認識的目的,再由此展開后續教學[4]。例如,教師教授《狐假虎威》一課中,教師可借由多媒體技術為載體展示課文相關動畫視頻,通過狐貍和老虎的對話內容對學生進行課文初步介紹,使學生明確基本角色構成后,再通過情境的創設將學生進一步帶入課堂。首先,讓學生分角色扮演課文的動物形象角色,鼓勵學生用動物的聲音角色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文章,隨后引導學生揣摩故事角色的思維、行為特點,進一步深化課文內容。而在教授《西湖》這類以景觀描寫為主的課文時,語文教師可以收集大量的西湖美景的圖像素材作為誦讀環節的多媒體背景,使學生通過朗讀和想象仿佛身臨西湖其境,以此提高課堂朗誦教學效率。
(2)逐層解析課件,完成情感遞進。
多媒體課件展示已經充分應用到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學當中,語文教師使用多媒體課件使得教學課堂有序高效,對于文本內容的逐層解析也具有重要意義[5]。首先,教師可借助新媒體技術多元化、現代化特點,使文本內容趨于具象,由此對課文重點的段落、句型展開分析講解,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讓學生把感情元素帶入到文章朗讀當中。例如,在《船長》一課教授中,教師可針對其中的景象描述、人物行為描述等特征,在新媒體設備中逐層展現,使船長哈爾威、薄霧中的大海等事物清晰地呈現于學生眼前,在朗讀過程中依照直觀地感受、體悟人物心態變化,從而更好地領悟文章主旨。在課文《二泉映月》中,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著重分析理解人物由嘆息到哭泣、由激憤到吶喊的情感遞進過程,層層分析句子的修辭、課文的感情和作者的思想,引導學生對阿炳的坎坷人生產生同情和敬仰,再進一步指導學生朗讀的技巧、停頓、聲調輕重等,實現朗讀能力的提高。
(3)豐富感官體驗,激發朗讀興趣。
朗讀教學中,學生獲取的感官體驗與朗讀興趣基本成正比關系。傳統教學方式較為呆板無趣,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而新媒體信息技術則在創新型教育模式上具有巨大的優勢,有助于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官體驗,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課堂。例如,《秋天》這篇優美如畫的寫景短文,教師在教授過程中首先先帶領學生將文章內容理順結構脈絡,并展示多媒體的動畫影片,通過藍天白云、零散的飛燕、黃葉梧桐、金黃的稻田和麥子等具現化的秋景元素,為學生展示出迷人的秋景秋色。教師通過范讀課文,配合多媒體的視頻展示,向學生創設了一番秋意美景的朗讀意境,學生通過視覺和聽覺的多重感官享受,可以在腦海中形成意蘊壯美的秋天畫面,在多元化的朗讀體驗中達成學習目標。
(4)建構評價模式,指正錯漏之處。
學習的朗讀評價中,教師應當注重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通過語音、語調、停頓、情感表達等多方面的分析進行綜合評價。大部分的小學高年級學生尚未能充分掌握朗讀技巧和朗誦能力,基本是處在“識字通讀”階段。因此,教師必須要在學生進行朗讀時對其做出朗讀的指導,除了基本的流暢、文字發音正確等要求標準外,還需要指導學生控制朗讀節奏、調整朗讀語調、帶入朗讀情感等,將朗讀技巧和朗讀能力培養作為語文課堂教授的重要內容之一,把朗讀教育指導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與此同時,在學生完成了朗讀的展示后,教師應該及時、恰當地給予學生朗讀評價,不管朗讀的主體是學生個人還是學生集體,還是以角色扮演形式或是分組等多樣化方式式進行,教師都必須做出講評,對朗讀做出評價反饋。針對學生朗讀的情況,教師通過激勵肯定機制,鼓勵學生對朗讀的參與和主動學習訓練,及時指出不足和問題,提升其朗讀水平。
3? 結語
在素質教育的推進和新課標改革的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意識到多媒體信息化技術是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的一種重要教學輔助工具,有利于語文課堂的教學工作的順利展開,促進小學語文課堂的優化設置,增加語文課堂的趣味性,逐步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和實現朗讀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李培紅.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科技資訊,2019(17):92-93.
[2] 師文靜.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8):35-37.
[3] 韓生功.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分析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36):87-90.
[4] 黃思英.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研究[A].教育理論研究(第八輯)[C].2019:3.
[5] 鄧夢詩.新課程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A].教育理論研究(第八輯)[C].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