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
【摘要】分析我國當前的職工互助保障資金管理工作來說,還存在很多弊端與不足,致使保障金的安全使用受到極大威脅,難以發揮互助保障金的積極作用。而要想改善上述問題,就需要對現階段互助保障資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梳理,總結來說,在資金監管、開戶管理和核算方式上均存在一定的不足,要求相關的管理人員應提高重視,找出有效的解決措施提升互助保障資金管理的水平,為職工互助保障事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職工互助? 保障? 資金管理
一、職工互助保障資金管理中現存的問題分析
(一)資金監管不到位
我國現階段進行職工互助保障資金管理時,并未區分管理者和監督者,兩種職務通常由一個部門承擔。同時職工互助保障資金的運作部門也同時被作為運營主體和資金監管主體,而在實際進行資金監管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僅能夠實現對資金的組織監管,對于具體的資金流向并未進行嚴格監督,這必定會產生多種資金使用風險,致使保障資金的安全性無法得到保障。在實際進行互助保障金管理時,存在職責不清的現象,賦予工會組織的權力過大,致使使用資金時的安全性難以保障。
(二)開戶數量過多
互助保障金管理時,要求根據保障計劃的不同,需要分別設立管理賬戶,對于險種進行細化管理,從而保障險種核算的效率與質量。然而部分地區在進行開戶管理時,存在以個人名義開設存折和銀行卡的方式,希望通過此種方式來保障資金安全。但實際上,因互助保障金的科目逐漸增多,所開設的賬戶也在逐漸增多,看似條理清晰,是對不同險種的分別管理,而實際上,由于管理的賬戶增多,常見管理混亂的問題,這與最初的管理目標嚴重不符。此種狀況下也會導致賬目信息混亂的問題,這便給保障金的管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三)核算方式滯后
既有的職工互助保障金會計制度以及相關的財務制度,還是由1997年推出的,與當前的發展形式和職工保障金管理形式存在很多的不適應性。尤其是在保障金事業得到深入發展的形勢下,財會管理中暴漏的問題也越來越多,這種滯后的管理制度和核算方式無疑會對會計核算和財務數據的準確性與實效性造成影響。具體表現為,在資金管理方面過于粗礦;進行資金籌集和發放時沒有合理的標準和依據;保障金的發放標準不統一;財務管理模式和資金統計方法不統一等問題。
二、創新職工互助保障資金管理模式的建議
(一)實現職工互助保障資金的法制化管理
我國在社會保障方面所推出的法律法規較少,致使在開展社會保障活動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無法規范社會保障資金的營運方法。本文所研究的職工互助保障的理念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才被提出的,此類保障活動的提升為社保工作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由于其與原本的社會保障活動還存在一定的差異,且資金發放的規范也有所不同,應剝離原有的社會保障法,對其單獨設立相關的法規政策,保障職工互助保障事業的快速發展。最重要的是,應加強對互助保障金的有效監管,明確職工互助保障工會和組織的責任與義務,正確區分管理權限和監督權限,充分發揮部門的職能,確保互助保障金的合理發放與運用。
(二)完善職工互助保障的支付體系
為保障支付體系的有效構建,應對原有的支付賬戶進行細致劃分,杜絕出現辦理個人周轉賬戶的行為,對于設立資金上繳戶、互助保障金專戶和救助資金支出專戶,形成三戶管理的局面,此種管理方式既滿足了互助保障資金管理的專戶設置要求,也明確了各類資金的流向,可以有效避免私吞保障金的不法行為。此外,還應對支付體系進行明確,以免出現資金占用、挪用的現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直接通過銀行發放保障資金,確保各類保障金可以直接流入被保障人員的賬戶中,省去中間環節,以免出現資金安全風險。
(三)實現資金管理的信息化發展
通過信息化建設提升資金管理的效率和質量是保障職工互助保障資金安全使用的重要手段,這就要求加大對資金管理的投入力度,積極引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將其全面覆蓋于資金管理流程中,借助信息技術代替人工核算與管理,可使管理成效得到有效提升。同時,也可加大對管理軟件開發的投入力度,結合互助保障金的管理實際和管理需求,設計和開發出與資金管理要求相適應的管理軟件,通過軟件保障資金管理的高效化和合理化,同時還可實現信息共享,保障核算方法的統一性,從而改善因核算方式滯后所引發的一系列資金使用問題。
(四)加大互助保障資金的審計力度
互助保障金普遍存在險種類型多、收支流程復雜、流動性強、覆蓋面廣和保障對象多的特征,同時被保障的對象還包括部門職工會員,且由于我國當前的職工互助保障體系還不夠健全,未形成較為完善的法律體制,無法約束職工人員的行為,極有可能出現違規操作的現象。為此,要求針對互助保障資金的利用與流向,應進行嚴格審計與監管,以免出現以權謀私的行為,對部分職工人員的自身權益造成較大影響。基于此,要求政府出面,對互助保障金的使用和運營進行全面審計,以確保保障金使用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對于工會組織上交的保障金發放報告進行全面審核,查看與現實有無出入,從根本上保障資金使用安全。
參考文獻:
[1]楊梅.如何優化職工醫療互助基金的措施和建議[J].納稅,2018,(19).
[2]張寶霞.職工互助互濟與構建和諧社會[J].上海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工會理論研究,2010,(4).
[3]許偉.加強職工互助合作 維護職工合法權益[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4,(10).
[4]吳靚紅.開展職工互助互濟的可行性討論與研究[J].中國經貿,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