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忠志 王岳
摘? 要:科技的發展下,生產過程采取了智能制造的方式。在智能制造的方式推動下,我國勞動力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且勞動力結構也發生較大的變革,對我國的社會勞動需求的穩定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為了改善勞動力問題,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勞動力的不斷提升,形成我國具有創新型的勞動力市場。該文將基于智能制造情況下對國內社會勞動力的影響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適應智能制造的策略。
關鍵詞:智能制造? 勞動力需求? 影響研究
中圖分類號:F72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2(a)-0226-02
我國制造業已經把實現智能化制造方式定為制造行業的發展目標,在科技的不斷發展下,制造行業的生產過程必須實現智能化,才能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使企業在市場中站穩腳跟,不被市場所淘汰。在智能化制造過程中,會節省出大量的工作人員,從而對我國的勞動力結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而如何降低影響程度,是當前制造業中應重點考慮的問題,以下是對智能制造影響我國勞動力需求的影響因素展開的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1? 智能制造概述
智能制造是在科技的迅猛發展下研究出來的創新式制造過程。此制造模式是在全球經濟化與技術革命不斷加劇的環境下被研發出來的,目的是推動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智能制造的過程依靠的是信息工程與制造軟件,通過軟件系統對機器人下發制造命令實現操作生產過程,在此生產模式下,節省了大量勞動力以及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滿足了世界的物質所需。我國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對智能制造進行研究,對智能制造技術的含義給出了定論,定義內容為:智能制造技術是深入性分析、學習制造、給出制造決策、執行決策的過程,屬于綜合性交叉的技術種類。進入21世紀后,智能制造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創新技術,而是對技術的實踐過程進行了注重,目的是快速適應市場需求,促進企業的穩定發展。
2? 智能制造應用領域與發展
2.1 應用領域
企業采取智能制造過程需要考慮3點內容:一是成本;二是勞動力技能;三是難易程度。企業的經營過程是要達到降低成本;擁有技術型人才、生產質量與效率高效的目標。雖然智能制造過程能夠提升生產效率,但是還要觀察智能制造是否要投入較大的成本、勞動力是否具有智能制造技術、智能制造是否操作簡單。智能化過程需要加大成本投入購置信息化設備等,較多的企業并未加入智能化的行列[1]。通過調查發現,應用智能化的領域存在于制造業、交通運輸業、信息產業,而其他領域由于各種因素未能利用智能化。這3個領域能夠應用智能化主要是因為三者屬于生產部門,勞動力需求大,具有勞動力成本的壓力。三者又具備機械生產,只需裝入智能裝備與軟件即可實現智能制造過程。
2.2 發展趨勢
國外在智能制造技術方面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現象,我國的技術水平與國外發展達家相比較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智能化發展速度顯著低于發達國家。對此,我國已經把智能制造發展作為制造行業的發展目標,并對智能制造發展進行了規劃,經歷3個階段實現智能制造的全面性普及。第一階段也是現階段,完成數控一代普及工作,全面使用數字化與信息化技術。第二階段是從數控一代發展至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時代。第三階段是最終發展至智能制造模式。這3個階段從2015年開始實行,逐步發展過渡直至2035年全面性實行智能制造生產過程。
3? 智能制造對我國勞動力結構的影響研究
3.1 技術密集型產業吸引大量勞動力
我國對制造行業的規劃中,已經重點劃分出十大重點領域發展智能制造過程的目標。此十大領域會在國家的重點建設下,形成新型的技術密集型產業,且具有良好的收益與發展。根據市場機制,技術密集型產業在利用智能化制造過程中,對資本與勞動力的需求量較大。我國針對人才方面加大了培養力度,設立專業化的技術培養教育基地,通過統計已達80家以上。在專業人才的大力培養下,使勞動力能夠適應經濟結構的轉型,實現人才發揮自身價值的重要目標。
3.2 智能化生產過程擠出大量產業工人
智能化生產包含著生產的全過程,例如設計環節、生產環節、管理環節、服務環節等,各個領域實現智能化制造是使各個環節都具有智能化。在此種模式下,擠出大量的生產領域勞動力,這些勞動力為了發展會把視線轉移至市場營銷與服務業。另外,大部分勞動力會根據企業需求去學習較多的技術,能夠在產品設計和研發環節實現自身價值[2]。
3.3 智能產品促進勞動力結構的改變
科技的發展使產品具有了智能化的特點,具有感知、儲存、決策、執行、定位的作用。產品的智能化是在智能制造的生產過程中而實現的,從此可以看出,智能制造成為創新的有效工具。通過對我國智能制造的研究發現,信息化產品已經成為我國新的增長點,各領域的產品都實現了智能化。由于產品智能化,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與生活,普遍性應用智能化產品,推動了智能化的大力發展。
3.4 制造方式使勞動力具有信息化的特點
由于制造模式加入了智能化特點,各行各業中實現了信息化技術的普及。智能化與信息技術具有密切相關的特點,各領域中把信息技術利用在生產運營過程中,實現在客戶信息的收集、對客戶的喜好收集,能夠實現針對性的市場營銷,從而促進人們的消費,使企業的運營實現穩定并不斷發展的目標。由于信息化技術的融入,對消費者與生產者提出了信息化的要求,逐漸向信息化技術人才的方向發展。
4? 勞動力適應智能制造的培養策略
4.1 企業為智能制造培養人才
由于我國制造業勞動力具有教育水平差異化的特點,且制造業的人才學歷不達標,多以初中文化、高中文化水平為主。企業需要掌握企業智能制造人才的自身素質,并根據勞動力具有差異性的特點,采取因材施教的模式培養智能制造人才。如果是低技能的生產環節,企業可以根據技能要求設立相應的培訓內容,使工作人員在某個環節上具有較高的專業度,實現提升技術能力的目標。另外,智能技術的發展模式較快,企業要對員工的培訓采取與具俱進的培訓方式,還可以采取鼓勵措施鼓勵員工自修,從而能夠掌握不斷更新的智能制造技術。
4.2 教育機構創造技術教育模式
我國智能制造的發展過程還處于試驗階段,而智能制造模式終究會成為我國制造業的生產模式,在智能化制造業的不斷推動下,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而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點則是職業教育機構,為此,國家加大了職業教育的關注度。縱觀我國職業教育目前的形式較為單一化。需要職業教育機構改變當前的教育模式,將新型的教育模式應用于教育機構創造技術中,把先進的教育模式引入教學過程中,從而實現人才多技能模式的培養。在培育過程中,要以智能制造技術為主要課程,并根據教育需求,創新教學工具,實現人才的優質培養[3]。
4.3 政府加大基礎設施提供力度
首先,政府應為技術人才培養普及基礎設施,特別是信息化基礎設施,能夠讓勞動者在信息技術的包圍下盡快熟悉信息技術。其次,政府需要推動服務業發展,特別是生產性的服務業,加大支持力度,使生產性服務業具有較大的吸引力,讓勞動力自愿進入生產性服務業中,使我國的就業結構有效性地升級。
參考文獻
[1] 王喜文.智能制造[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2] 范斌瑜,應釧釧.智能制造背景下復合型人才的要求與培養[J].職業,2017(30):26-27.
[3] 阮小雪.智能制造對我國勞動力需求的影響[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2017(4):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