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文瑩
[摘 要]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培養學生正確、迅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通過教學實踐體會到,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要從合理定位教學目標,重視算理、算法教學,加強估算教學,注重練習多樣化,重視思維訓練,加強個性化教學,訓練形式多樣化等幾個方面下功夫。
[關鍵詞]教學實踐;體會;建議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小學數學計算存在于數學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培養學生正確、迅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呢?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數學教師,下面我就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合理定位教學目標,分層教學
教學目標的確定和落實除了關注多數中間水平學生外,還要關注學困生和優秀生,對學困生在課堂上要適當輔導,家庭作業難度要適中,要求他們重點完成基礎題并保證正確率。優秀生要適當補充教材中的拓展資源,從方法上和思維上得以提升。
我們學校在開學初備課教研上就提出了:目標要分層定位。例如,教學“不退位減法”這節課,教學目標是這樣定位的:(1)理解列豎式計算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減法的算理。(2)掌握豎式的寫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3)理解相同數位對齊的道理。前兩個目標是為基本生定位的,第三個目標是為優秀生定位的。
二、重視算理教學
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計算的原理,理解法則規定的合理性。教師不應該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計算法則,宜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要點,再通過適當的練習進行鞏固。新課程標準強調:“筆算教學應把重點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據算理,掌握法則,再以法則指導計算”。所以,學生掌握計算法則關鍵在于理解。
例如,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這節課,要使學生理解兩點:(1)24×13通過直觀圖使學生看到,這道題是求13個24連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個24是多少,再求10個24是多少,然后把兩個積加起來,從而讓學生知道,計算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要分兩步乘,第三步是相加。通過例題教學,使計算的每一步都成為有意義的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2)計算過程中還要強調數的位置原則,“用乘數個位上的數去算”即求3個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數3對齊寫在個位上。“用乘數十位上的數去乘,就是求10個24得240(也可看成24個10),所以4要寫在十位上”,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數位對齊的道理。這樣,通過反復訓練,就能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法則。
三、重視算法多樣化教學
新課程標準提倡算法多樣化,算法多樣化是新課程標準中的一
個重要思想,它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但算法多樣化也并不是讓學生把每一種算法都掌握,而是通過比較掌握適合自己的最優化的那種方法,從而提高自己的計算能力。
例如,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口算”這節課,口算39+44這道題,學生的想法就各有不同。
方法一:把其中一個加數分成一個整十數和一個一位數,先用另一個加數加整十數,再加一位數。把44分成40和4,先算39+40=79,再算79+4=83。
方法二:把兩個加數都分成一個整十數和一個一位數,先把整十數和整十數、一位數和一位數分別相加,再把兩個和相加。把39分成30和9,把44分成40和4,先算30+40=70,再算9+4=13,最后算70+13=83。
學生有了不同的算法,小組進行交流后大部分學生認為還是前兩種方法好掌握,第三種方法不好理解,容易出錯。但個別頭腦靈活的學生認為第三種方法計算快。教師最后總結,不同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計算方法,只要適合自己就好。
四、加強估算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學習估算,了解估算在數學中的應用。例如,在新課教學時出示題目,列出算式后先讓孩子估算結果,最后計算出的結果與估算結果比較,在學生錯題展示時,部分題可以先讓孩子估一估,說一說這道題他算對了嗎,然后說說你的理由,讓孩子明白估算原來還可以起到檢驗的作用,從而培養學生養成估算和驗算的好習慣。
五、注重練習多樣化
數學計算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鞏固練習。這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徑,而且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也是檢查學生掌握新知識情況的有力措施。
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需要鞏固練習,而且需要考慮學生個體差異開展不同形式的練習。計算課與應用題課、幾何課相比較為枯燥,練習的設計既要顧及知識的積淀,又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授課之后,教師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精心設計多種形式的習題讓學生嘗試算法的運用。通過練習、比較,發現錯誤,教師及時指導,矯正補缺,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和計算速度。計算教學的練習包括鞏固練習和綜合練習。鞏固性練習是基本練習,是例題的模仿練習,主要目的是鞏固所獲得的新知識。綜合性練習指的是綜合性、靈活性較強并有一定變化發展的題目。其目的是脫離模仿,溝通知識的內在聯系,促使知識轉化為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六、加強個性化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完成主要任務后,教師還要通過提問、練習、巡視等方式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層教學和輔導,讓不同的學生都有不同的發展,同時不帶著遺留問題進行后續的學習。對于學生做題出錯的處理,不是簡單地讓學生抄寫正確答案,而是對錯誤進行分析、查找原因,教師再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輔導。
我每天的數學課在這方面都力求做到最好,嚴格要求自己做到個性化教學。在新授部分講完后,開始提問,我發現積極舉手發言的是一些優秀生,于是,我專門叫那些不舉手的學生回答問題,看看問題究竟出在哪里。發現問題后,我再讓優秀生回答問題,教師做補充。這樣,教師會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教學效果特別好。
七、訓練形式多樣化
1.加強對學生注意力的訓練,為了訓練學生的注意力,可以采取對比練習的形式:
(1)25+37= ? ? 5.31+0.7= ? ? ?65+37= ? ? ? ? ?(2)23+40= ? ? 49-7= ? ? 36+9= ? ? 30+59= ? ?67-30=
27+35= ? ? 53.1+0.7= ? ? ?65-27= ? ? ? ? ? ? ? ?47-9= ? ? ?31-20= ? ?96-70= ? ?52-4= ? ? 46+30=
2.加強口算訓練的形式: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口算不僅要正確還需要速度。口算速度的提高不是一天、兩天訓練能達到的,而是靠持之以恒地訓練實現的。在我看來,課前 3分鐘口算 ,效果非常不錯 。每堂課前準備好十道口算題,讓學生搶答,或是讓學生寫在小本子上,統一核對答案。每隔一段時間進行小結,對特別優秀的學生進行表揚、獎勵,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同時也會提高正確率。另外,每個學生每學期都有一本口算卡,每天完成家庭作業后,自己進行練習,家長幫忙打出分數。我一個月都會檢查一次這個口算卡,學生完成的都非常好,家長批改的也很到位。
3.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在掌握基本的傳統計算技能的基礎上,計算題的思維含量可以不斷加深,與生活的練習日益緊密,小學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問題,不應該局限于傳統的計算題目。在學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探求合理、靈活的算法,盡快找到計算捷徑,形成靈活多變的計算技能。例如,56+23+44+27= ? ? ? 12+57+28+33=
在三四個數的連加中,關鍵是會湊整,如果不會湊整,也影響到計算的正確率。學了運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會運用,即使計算正確,也達不到教學目的。
4.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師必須重視良好計算習慣的培養。(1)使學生養成認真校對的習慣。要求學生對所抄寫下來的題目都進行認真校對,細到數字、符號,做到不錯不漏。(2)使學生養成審題的習慣。要求學生看清題目中的每一個數據和運算符號,確定運算順序,選擇合理的運算方法。(3)使學生養成仔細計算、規范書寫的習慣。要求學生書寫工整,書寫格式要規范。同時,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認真筆算,強化學生規范打草稿的習慣。列豎式計算時,數位要對齊,數字間要有適當的間隔,進位的數字要寫在適當的位置上,退位點不能少。(4)使學生養成估算和自覺驗算的習慣。教師要教給學生驗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將驗算作為計算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嚴格要求,提倡用估算檢驗答案的正確性。
總之,計算教學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學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才會見到成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