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煦
[摘 要]新課導入環節對于課堂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綜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學生的學習欲望容易被激發,在強烈的帶入感鋪墊的基礎上,學生進入新課文學習時表現的狀態積極主動,多媒體的聲光影像色彩的呈現,讓學生獲得如身臨其境般的藝術感受,從而刺激大腦皮層迅速活躍起來,并作出積極的心理反應。信息技術的介入能很大程度上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
[關鍵詞]語文教學;新課導入;信息技術運用
現代社會科技發達,信息技術以其便利的功能,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經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痹O計新課時導入部分尤為關鍵。好的開頭可以先聲奪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滲透主題,為后續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從教多年,筆者借鑒名師的提法,加上自身的實踐經驗,談一談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導入語文新課的看法。
一、信息技術應用于導入的優勢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逐漸走入課堂,所謂“觀古今于一瞬,憮四海于須臾”,信息技術這一現代電化教學手段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由于小學生受年齡限制,他們缺乏豐富的生活經驗,接觸的事物較少,教師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直觀地把各種圖像呈現在學生眼前,讓原本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快速喚起學生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產生一種強烈的聽、說、讀、寫的愿望。如課外閱讀繪本課《三只小豬的真實故事》,這篇故事寫的是一只野狼的自述,與熟悉的“三只小豬”的故事完全不同。兇狠的惡狼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只戴著眼鏡、彬彬有禮的狼。臭名昭著的狼要洗去自己身上的罪名,在它的口述中,字字句句都滲透著委屈,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徹底顛覆了我們傳統印象。本篇故事旨在傳遞“立場不同會導致結論不同”這一思維理念,于是本人在設計導入部分時,拋出問題:“看完故事后,你相信大野狼的說法嗎?”并將投票選項同步推送到學生端的平板電腦上,電腦系統自動收集數據,并呈現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引發不同觀點的碰撞,啟發學生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播種下思辨的種子。信息技術的介入,讓導入設計更加豐富多樣,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還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從課堂學習向多種學習方式的模式轉變,滿足學生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更加科學地實現以人為本的教學,這些都是傳統教學手段無法實現的。
二、運用信息技術導入新課的方式
1.音樂激趣導入
部編版一年級上冊的閱讀課文《小蝸?!肥且黄ぐ蝗坏目破胀挕Un文通過小蝸牛與蝸牛媽媽的三次對話,向我們介紹了小樹林一年四季的變化。上課伊始,教師播放歌曲《蝸牛和黃鸝鳥》MV,請同學們聽一聽這首歌曲唱的是哪兩種小動物,緊接著教授生字“?!钡膶懛ā5湍昙墝W生形象思維占主導,用歌曲導入新課,形象直觀,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故事講的是小蝸牛的什么事呢”為引子,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中去理解→體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2.創設情境導入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是教師常用的手段。如果只是利用紙質圖片和課本中的插畫進行解讀,是難以使小學生把感知的事物和現象在有限的時間內具體形象地呈現出來。信息技術應用于電教媒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讓情景鮮活起來,為新課的導入提供直觀的、高效的、交互式的場景。小學課文中有許多介紹祖國各地風光與名勝的課文,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創設出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情境,激起學生樂學的情趣,使他們帶著愉悅的情感步入課文的意境中。如《桂林山水》一課,作者描繪的是桂林獨一無二的優美風景和它極具詩情畫意的內容,恰似一幅生動迷人而又清新淡雅的水墨畫。教師在揭示課題之后播放一組介紹桂林山光水色的PPT幻燈片,配上《春江花月夜》背景輕音樂,通過聲像同步,情景交融,展現給學生具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當教師營造了這樣一個賞心悅目的氛圍時,再深情地激勵學生:“現在老師當導游,帶著你們一邊游覽,一邊學習新的知識,現在開始讀書吧”,于是學生們很自然地化身為游客,滿懷期待地投身到體驗式學習中去了。又如部編版一年級下冊的《夜色》,這是一首敘事性的兒童詩,為了讓學生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的特點,喚起學生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視頻,展現在學生眼前的是浩月當空、繁星點點的迷人夜景,營造出神秘而美麗的意境。通過這樣的情境導入,渲染了夜色的氛圍,學生結合自己對夜色的了解談感受,從而激活了學習興趣。
3.視頻資料導入
播放與課文有關的視頻資料,有形有聲有色,生動形象直觀,是一種很好的導入方法,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兒童一般是依靠形象色彩觸覺的?!币曨l導入正是順應了小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通過一個個鮮明的形象使學生身臨其境,如見所聞,從而產生真切感。教師要充分運用現成的錄像片,也可根據需要自錄、自制一些視頻資料。如學習《長征》這一課,學生對于當年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缺乏感性認識,對毛主席詩詞內容也不了解,教師上網收集長征的電影資料和紅軍克服艱難困苦爬雪山、過草地的影像圖片,結合課文內容要求進行編輯,在導入新課的環節中播放給學生觀看,讓學生們在視覺的沖擊下引起思想和情感上的震撼,從而煥發學習課文的強烈愿望,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4.播放范讀錄音導入
聽覺形象和美感之間可以構成直接的情感呼應關系,所以聽覺往往可以直接地喚起美感。教師用錄音播放語音標準且富有感情的課文朗讀,讓學生邊讀邊聽,當學生的情弦被撥動起來后,對課文具體而真切的美感體驗就隨之油然而生了。如在上三年級課文《秋天的雨》時,先讓學生跟著錄音朗讀,在錄音范讀的帶動下,學生朗讀的字音、語速和節奏以及情感均在訓練中找準了定位,其閱讀能力在導入環節中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運用信息技術導入新課要注意的兩個問題
1.簡潔、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
導入必須簡潔,這是教學樂章的樂曲,而不是主旋律,給予學生的信息量要有個度,不能被繁復的形式所累,造成喧賓奪主的現象。簡潔就是要盡快產生共鳴,扣緊學習目標,切入主題。要做到這一點,導入情境環節的最佳時間應該把握在五分鐘以內,不宜過長。如學習《狼牙山五壯士》一課,要是把電影《狼牙山五壯士》中相關視頻播放半節課,學生接下來就沒有多少時間來閱讀文本,這么做必將影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閱讀與理解。
2.導入要切題,不能影響課文內容的教學
恰當的情境創設,不僅能為學生學習語文打開成功的序幕,也將成為促進他們主動探索知識和提高語文學習能力的不竭動力。但是,如果創設不當反而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影響學生的注意力。課件中的不適當的內容會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跟語文無關的信息中去。如一篇關于“雨”的課文,筆者找到了一幅禾苗雨中跳舞的圖片作為幻燈片的背景,自我感覺做得很生動,事實上也是非常吸引學生眼球的。學生們一看到興奮不已,紛紛議論這些禾苗多么有趣,還問我是怎么制作出來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活靈活現的圖像上去了,可就是對課文內容不感興趣。由此可見,課件制作的導入效果必須要為后續學習服務,而不能影響課文內容的教學。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積極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代化教育技術,努力探索網絡環境下新的教學方式。在先進的教育思想和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把學生放在認知主體的位置,借助先進的多媒體信息技術資源,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通過創設情景,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董勇飛.多媒體——語文教學新指向[J].新課程(小學),2018,(12).
[2]左永成.讓語文課堂開放創新的花朵——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6,(02).
[3]羅書健.論如何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用信息技術創建高效課堂[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6,(07).
[4]石開玲.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理智運用與分析[J].教學儀器與實驗,2014,(11).
[5]王勇,周小雨.淺析巧用多媒體構建高效語文課堂[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02).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