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月如 耿華瑞
摘要:廣西傳統的民歌藝術在時代的洪流之中,其發展現狀不容樂觀。為了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民歌藝術,有必要對目前少數民族民歌藝術發展現狀與傳播途徑進行研究。
關鍵詞:廣西民歌 發展現狀 傳播途徑
廣西素有“歌海”之美稱,被譽為“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這一方面是由于廣西民歌擁有其鮮明的地方特色,另一方面是廣西為多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使得廣西民歌豐富多彩。廣西是我國壯族的自治區,其區內的常住人口除壯族外,還包含了漢族、瑤族、侗族、苗族、毛南族、水族、彝族、仡佬族、仫佬族、回族、京族等11個民族。在廣西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其特有的地理環境,使各民族個性鮮明的文化被較好地保存下來。
一、廣西民歌藝術的發展現狀
(一)受眾較小,發展勢頭緩慢
在多元文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廣西民歌藝術也面臨著自身發展的困境。首先,廣西少數民族民歌受地域限制,很難得到大范圍的傳唱,許多民歌由于語言和受眾面的原因,其傳唱和發展均在本民族或本屯內進行,受眾稀少直接影響到廣西民歌的發揚和傳播。其次,民歌的數量正在急劇減少,許多本土的民歌留存在演唱者的腦海之中,很難形成文字或樂譜。隨著歲月的更迭,演唱者年邁或離世,這些民歌就消亡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再次,雖然各級政府采取了許多措施來保護民間藝人和民歌藝術,然而并未達到理想效果。政府把民間藝人設立為本民族民歌的傳承人,但是傳承人大多不熟音樂的記譜方式或和聲配置,很難將歌曲以文字或樂譜的形式保存。傳承人更多的是簡單地演唱,通過口頭傳唱的方式將他們熟知的本民族或本地區的音樂傳播下去。以上這些現象,給廣西民歌藝術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二)傳承斷層,缺乏突破性
民歌表現了不同地域或民族的心理特質和民族審美。受多元文化發展的沖擊和影響,廣西民歌的傳承日漸式微,民歌傳承人老齡化,斷層現象嚴重。目前,少數民族能夠演唱本民族民歌、了解本民族文化的民間藝人年齡偏大,年齡配比不合理。當地的年輕人大多忙于物質文化生產,傳統的民歌難以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傳承人的老齡化問題。同時,少數民族的年輕人或進城務工、或外出求學,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學校里已經很難接觸到正宗的本民族民歌,這也成為少數民族民歌藝術傳承斷層的客觀因素。
(三)受流行音樂沖擊,傳統民歌藝術的發展空間被壓縮
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各種風格的流行音樂層出不窮,流行音樂無論是從編曲、配器,還是語言等方面,都更符合現代年輕人的審美。因此,傳統民歌藝術這種單一的,甚至沒有伴奏的旋律,開始被人們遺忘。為了謀求傳統民歌藝術的發展,一部分作曲家也嘗試把流行音樂元素融入少數民族民歌的創作中,對一些少數民族民歌進行改編或創編,改編后的民歌在一定程度上更符合當今人們的審美。然而,這種藝術形式畢竟改變了少數民族民歌的原本風格,缺少了本民族的原汁原味,失去了少數民族民歌本身固有的藝術氣質。
(四)教育傳承民歌文化的功能亟待發揮
教育是文化傳承的直接手段和重要方式,而在廣西民歌藝術的傳承上,教育的功能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目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缺乏少數民族民歌方面的音樂教材,教師在缺少教材支持的情況下,也沒有主動向學生傳授民歌的意識,所以在學校教育中,廣西民歌藝術欠缺發展和傳承的土壤。即使在學生進入高等專業院校后,也更傾向于西方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的學習。在廣西,只有廣西藝術學院一所院校設立了民族藝術系,學生在學校內對少數民族民間音樂進行系統而專業的學習,畢業之后他們分散到全區各地的民間藝術研究所或群眾藝術館等機構,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對廣西的民族民間藝術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
二、廣西民歌藝術的傳播途徑
(一)口耳相傳
作為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的載體,廣西民歌在產生之初就深受追捧,人們利用民歌進行傳信、傳教、傳情,無論是宗教儀式歌曲還是戲曲、表演類的民歌,在最初都是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一代代傳承下去的。老一輩歌師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把民歌傳給下一代歌手。同時,各少數民族在重大的節日、慶典時,也會舉辦各類民俗活動,演唱少數民族民歌。例如壯族的“三月三”,每逢農歷三月初三,人們走上街頭以歌傳情,以歌會友,使得這個節日一代代流傳下來。這種傳播類型的產生是與當時的文化水平相適應的,民歌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易于傳唱,所以在當時口耳相傳也可以使民歌得到廣泛的傳播。
(二)文字傳播
廣西的少數民族大多沒有屬于自己的文字,以至于有很多優秀的民歌沒有得到及時的記錄,遺憾地消逝在了歷史的長河里。因此,在民歌傳播引入文字以后,不僅擴大了民歌的傳播范圍,也增強了其影響力。以壯族為例,在1957年國務院通過了壯文方案以后,壯族人民才有了合法、統一的文字,新創制的少數民族文字能更準確地記錄少數民族語言。近年來出版的樂譜類書籍中,有很多都配有漢族和少數民族兩種文字,更加方便人們的學習和傳唱。少數民族文字的快速發展,更是直接把本民族音樂轉化為文字,不但方便了民間音樂在本民族內部的傳唱,也為全國甚至世界的音樂愛好者了解和學習廣西民歌藝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傳統媒體傳播
隨著電視機、收音機等電器的普及,廣西民歌以更直觀的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經典電影《劉三姐》貫穿許多膾炙人口的廣西民歌,用民歌的形式展示了廣西人民的生活,讓觀眾從歌聲中認識了廣西的風土人情,也展現了廣西民歌的藝術魅力。少數民族民歌在電視媒體上也頻頻亮相,比如廣西的《大地飛歌》《南國之聲》等欄目,均對廣西民歌藝術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國家級的舞臺上,廣西民歌藝術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央視音樂頻道舉辦的《尋找劉三姐》欄目,把廣西這片神奇土地的民歌藝術進行更直觀的呈現。《CCTV青年歌手大獎賽》《星光大道》等央視節目也逐漸出現了各種類型的廣西民歌節目,這些活動在電視媒體中得到廣泛傳播,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
(四)現代媒體傳播
現代媒體傳播主要通過網絡實現,在互聯網上,廣西民歌與廣西的風土人情都可以輕松地被檢索到。廣西民歌愛好者還可以通過網絡結交志同道合的歌友,一起交流心得,探討廣西民歌的發聲方法與表達方式。近年來,網民使用較多的交流軟件,如抖音、QQ、微信、微博、快手等,都是民歌藝術得以發展傳播的良好平臺。網絡時代的迅速發展,使全民能夠參與進來,通過網絡把廣西民歌進行包裝和推廣,對廣西民歌更好地被傳唱和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結語
廣西民歌藝術不僅是中國藝術領域的瑰寶,也是世界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社會,廣西民歌藝術更需要我們以保護和傳承的心態去對待。著眼于廣西民歌的發展現狀,我們應借助傳統和現代媒體進行廣泛傳播,使當代廣西民歌既能保存其精髓,又能與時俱進,同時豐富廣西民歌的內容、形式和審美內涵,使廣西民歌獲得新的生命力,走進大眾傳播的時代。
參考文獻:
[1]王麗芳.淺析當代廣西民歌的傳播類型與發展[J].中國民族博覽,2017(05).
[2]薛瑾.少數民族民歌藝術傳承與發展的困境及對策[J].貴州民族研究,2018(03).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演藝職業學院2019年度課題“廣西民歌藝術在高職高專院校的發展與傳承——以廣西演藝職業學院為例”(課題編號:YPT0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汪月如,女,碩士研究生,廣西演藝職業學院,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