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杰
摘要: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逐漸成為了當下教育事業的主流趨勢。而高中歷史學科作為高中教育階段的重要人文學科,傳統落后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新課標所提出的教育需求。這也意味著高中歷史教師要明確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性,進而能夠將課堂教學重心放在核心素養教學上,從而真正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深入挖掘高中歷史內涵,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因此,本文將就基于核心素養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進行論述。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實踐探究
前言
高中歷史課程不同于初中歷史的時間順序性,高中歷史課程內容大多是按照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的主題順序來建構中外歷史知識體系,所以對于提升學生的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以及家國情懷等歷史核心素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高中歷史教師要摒棄傳統應試教育理念,能夠樹立正確的素質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和改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從而全面落實新課標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理念,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進而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
一、巧設問題導入教學,培養學生的歷史觀念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課堂導入教學對于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教學發揮著關鍵作用,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可以從課堂導入教學入手,通過巧設問題導入的教學方法,進而能夠結合歷史課程知識設定相應的問題,促使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加深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與以往教師采取單刀直入的課堂導入模式不同,采取問題導入教學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以及求知欲,從而在課程一開始就能夠成功將學生代入到歷史課程學習的氛圍中,給予學生深切的學習體驗,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觀念以及核心素養。例如,教師在執教高一歷史必修1《抗日戰爭》一課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程內容,讓學生思考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是什么?或者是引導學生思考當時面對日本的侵略,中華民族所采取的抗日政策都有哪些?通過問題導向教學可以促使學生對抗日戰爭這段歷史產生極大的求知欲,并引導學生能夠自發地去了解和掌握這段歷史,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觀念。
二、創新史料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當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普遍都存在著教學方法單一,以及教師的教育理念陳舊落后的弊端。這也直接造成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過于單調與固定化,進而使得學生對于高中歷史課程的興趣逐漸喪失,不僅不利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而且也嚴重阻礙了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因此,針對這一問題高中歷史教師應當改進自身的教育理念,積極探索創新教學方法,打破傳統落后的教學模式。對于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來說,史料是開展歷史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關鍵要素,所以教師要積極創新史料教學模式,進一步完善與優化史料教學內容,以此來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教師在執教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1《古代希臘羅馬政治》一課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有關古希臘的歷史紀錄片選段或者是電影片段,為學生帶來直觀形象的史料學習體驗,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開展小組合作教學,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
現階段大多數的高中歷史教師由于都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致使其本身在開展歷史課堂教學時大多都迫于學校升學率以及學生家長和學生成績提升等多重壓力,所以導致大部分的高中歷史教師都習慣于將教學重心放在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和應試技巧上,進而忽視了對于學生歷史核心素養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再加上,大部分的高中歷史教師都過于依賴灌輸式的教學手段,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有效發揮,而且也嚴重違背了新課標所倡導的核心素養教育理念。針對這一情況,高中歷史教師要積極開展小組合作教學,促使學生能夠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充分自身的學習主體性,從而有效鍛煉自身的史料實證能力,歷史解釋能力以及唯物史觀等多種歷史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基于核心素養教學的大環境下,高中歷史教師作為開展歷史課堂教學的主要引導者,應當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能夠充分領會素質教育所倡導的教學要求,進而能夠將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作為開展歷史實踐教學的重要前提。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導入,創新史料教學模式以及開展小組合作教學的舉措,以此來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觀念,激發學生對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從而豐富歷史課程知識,有助于學生提高歷史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石振強. 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探討[C]. 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年教學研究與教學寫作創新論壇成果集匯編(二).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801-803.
[2]馬紅燕. 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研究[C]. 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19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論壇年會論文集.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