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楊楊
摘要:隨著先進教學理念的提出,情境教學法在課堂當中已經被廣泛應用,由無數教學實踐可以證明,這一教學方法確實能夠使現代化的課堂環境充滿生機與活力。因此,作為一名高中生物教師,我們也應當思考如何將情境教學法應用到高中生物課堂當中,以求提高高中生物課堂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高中生物;生活化情境;直觀化情境;問題化情境
在傳統教學時期,由于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一般情況下都會處于比較沉悶的課堂氛圍中,所以造成了學生的學習水平一般,課堂教學的效果也較差,而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并不是很有利。因此,作為高中生物教師的我們,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領路人之一,需要將能夠改變沉悶氛圍的情境教學法落實于課堂實踐當中,使學生能夠產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從而使生物教學順利開展。下面,我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對情境教學法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應用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引入生活化情境,增強學生學習動力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主體意識,他們學習動力的產生往往是從發現一件事物的價值開始的,而生物是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一門學科,所以在課堂中融入生活元素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作為一名高中生物教師,我們可以通過引入生活化情境的方式使學生感受到生物的重要性,從而使其能夠產生充足的動力去高效吸收生物知識。
例如,在學習《植物激素的種類》這一節時,首先,我在課件上展示了果農正在用勾兌好的膨大劑對獼猴桃的嫩果進行蘸泡的圖片,由此以學生認知范圍內的生活情境使其進一步認識了植物的生命活動主要受激素調節。然后,我通過在課堂中為學生引入生活實例,讓學生了解了植物體的生長發育過程是受多種激素協調控制的,進而帶領學生探討了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使學生認同了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的說法。之后,我引導學生總結了不同植物激素種類的作用,使學生形成了植物激素調節的知識網絡,對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有了系統的認識。最后,我讓學生交流了這節課的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引入生活化情境,充分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了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高效吸收了生物知識,提升了生物技能。
二、創設直觀化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直觀化的教學環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系統,給學生一種真實感和親切感,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很快地發揮作用。因此,作為一名高中生物教師,我們要積極研究有關于現代教育的科學技術,在課堂上創設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直觀情境,使學生最大化的吸收生物知識,從而綻放出精彩的高中生物課堂。
例如,在學習《腦的高級功能》這一節時,首先,我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了開顱技術的視頻,并幫助學生復習了與本節學習內容相關的基礎知識,為新課的開展做了良好的鋪墊。然后,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了具體的圖畫,指導學生進行詳細的觀察,為學生講解了大腦的高級功能和語言區,幫助學生明確了各個功能的具體位置和作用。之后,我通過引導學生填表的方式,幫助學生及時對所學知識進行了鞏固。最后,我教育了學生要養成合理用腦的良好習慣,讓學生交流了這節課的而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創設直觀化的情境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增強了學生對醫學的向往,切實綻放出了精彩的高中生物課堂。
三、提出問題化情境,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指的是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每逢遇到問題,總要“想一想”,這種“想”就是思維,實踐證明,思維是學習能力的核心。因此,作為一名高中生物教師,我們要懂得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化情境,有的放矢的引導學生,從而改善學生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高效獲取生物知識與技能,進而優化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穩態的意義》這一節時,首先,我讓學生對教材做了自主閱讀,對學生提問道:“隨著外環境因素的變化和體細胞代謝活動的進行,內環境的各種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內環境會因此而劇烈變動嗎?”由此引入了新課。然后,我與學生一同對內環境的穩態會不會出現失調的情形進行了探討,指名學生說了自己發高燒時候的感受,進而使學生知道了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最后,我引導學生總結了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系,使學生明白了穩態的意義,讓學生交流了這節課的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提出問題化情境,使學生懂得了穩態的調節機制,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大大優化了高中生物課堂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情境教學法可以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有效發展,同時非常符合新課改下的教學理念,值得被廣泛應用。因此,作為一名高中生物教師,我們也要在課堂上落實情境教學法,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獲取最大化的高中生物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王金,胡興昌.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教學情境設計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7,33(10):45-48.
[2]孫立.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高中生物情境教學例談[J].中國校外教育,2016(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