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
摘要:高中化學的教材中涵蓋了比較多的化學反應的概念以及反應原理,學生們通過對這些教材的學習,可以學習到例如肥皂去油污的原理、肥皂的制造方法等。但是許多學生在學習的化學的時候會感覺到比較困難,這也是因為化學反應的邏輯性較強。因此,老師可以將對學生進行化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目的在化學實驗的教學中得到實現,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實驗教學
由于高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并不是很強,導致學生在記憶化學知識的時候常常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記憶,不僅導致學生無法有效記憶化學知識,也不能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另外,化學老師在教學中常常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沒有注重對化學知識的解析,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感到頭疼。因此,老師要將化學核心素養融入到化學實驗的教學中,從而提高化學實驗質量。老師在教學時應將學生設定為教學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面對問題時可以及時得到老師的解決,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化學知識。
1高中化學核心素養內容屬性
培養高中生的化學核心素養可以提高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與認知能力,使學生根據對物質的觀察來判斷其化學性質以及變化。另外,學生可以利用自身的化學素養幫助自己形成化學知識框架。化學核心素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根據物質的不同屬性進行分類,從而了解物質的結構決定物質的性質這一理念。第二,在化學變化中,任何變化都是運動的,變化是新物質的產生的變化,人類可以通過分析化學反應從而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第三,可以根據物質的性質來進行推理,通過分析和實驗來解釋化學反應本質。第四,對化學實驗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確定目的、設計方案、進行實驗、對實驗進行總結。第五,學習化學實驗要具有嚴謹的科學精神,從而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化學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在化學的學習中從一種思想素質,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遵循老師對學生的教育的目的,從而讓學生得到成長。
2基于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實驗教學要點
首先,在教學中,首先要求老師要對化學知識進行充分的理解和學習,然后在根據化學反應種類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例如,在選擇電化學知識的教學時,老師可以利用電化學儀器來向學生展示其產生的現象,然后在根據現象向學生講述反應的原理,通過這種方式來使學生進行深刻記憶。因此,老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化學試驗時,一定要充分滲透化學核心素養的內容。
2.1高中化學實驗的開展
老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化學實驗時,要依據某化學方程式來牽引出其他知識,從而使學生得到充分學,有助于學生培養良好的化學核心素養。例如,化學平衡的種類包括很多種,如電離平衡、溶解平衡等,在學習這幾種化學平衡的時候要根據其不同的特點來進行教學。另外,老師在向學生教授平衡移動的知識和原理的時候,不能只講述表面的現象,要深入其核心內容來進行講解。化學平衡是高考化學中的必考考點,老師要教會學生在遇到這些問題時,要充分對問題進行分析。首先要求學生對題目進行充分分析,在套用化學公式就很方便的解決這個問題。在對學生講述電解池的原理時,通過對電解池的原理進行分析,使學生學習到燃料電池的反應、氧化反應以及還原反應等知識的學習。而學生在面對不同種類的電解池問題時容易將其混淆在一起,從而加重了教學的難度。因此,老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時候不能只讓學生進行一味地記憶,要教會學生理解化學反應的實質,從而從其核心出發來解決問題。通過實驗的開展使學生培養良好的核心素養,也達到了教學目的。
2.2通過實驗,使學生學習化學核心素養
老師在教學任務的安排中應當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在安排課程中要將部分課程開設在實驗室,使的學生通過老師所講授的理論知識從而在化學實驗中得到實現,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首先,在實驗之前老師要告訴學生要注意自身安全,并大致講述一下實驗的過程和步驟。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老師要注意每位學生的操作手法,在適當的時機可以向學生進行提問,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及時得到解決。另外,老師可以根據近幾年的高考題來設計化學試驗,從而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對提高學生的成績也有幫助。因此,使學生親身參與在實驗中,可以提高學生的化學水平。
3結語
綜上所述,學生通過對化學實驗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培養他們的化學核心素養,而化學素養也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化學問題。因此,老師要將這些知識簡單化一點,可以利用化學實驗的方式使學生在化學實驗中感受實驗帶給學生的真實感受,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而化學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在化學的學習中從一種思想素質,使得老師對學生的教育的目的要注重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從而讓學生得到成長。
參考文獻
[1]胡先錦,胡天保.基于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教學實踐與思考[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6,(7):4.
[2]謝兆剛.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分析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優化路徑[J].新課程研究,2017(9):103.
[3]卞麗華,趙永峰.學科核心素養引導下的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探討[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