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惠
摘要:道德與法治是初中階段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科目,對于學生良好情操和法治意識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意義,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理解該學科對學生成長的作用和價值所在,積極的掌握該學科有效教學的基本規律,不斷的更新課堂的教學方法,進一步的凸顯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有效的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助力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本文就以學生為主體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進行探索。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主體性;課堂教學;策略;探索
如何凸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如何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活力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思考的主要問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積極地貫徹素質教育理念,有效的對以往的教學模式進行全面化的改進,合理的選用能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從而讓學生在課堂做主角,有效的激發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活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助力。
一、轉變教學觀念,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教學觀念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進行教學的先導環節,可以說有什么樣的教學觀念就有什么樣的教學效果,但從目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情況來看,部分教師的教學思想觀念依然陳舊,師生關系還不夠和諧,使得課堂的教學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還需要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積極的轉變教學觀念,全面化的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其一,師生平等。新形勢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不能再沿用傳統的教學思路,如不能再做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要和學生走在一起,和班級中每個學生做好朋友、好伙伴,并平等與無差異的對待每一名學生,也只有建立了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才敢于和樂于與教師溝通,進而在良性的課堂互動中助力教學效率的不斷提升。其二,個性化發展。新形勢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不能再沿用“大水漫灌”的教學模式,而要講究“精雕細琢”,有效的關注不同學生的發展和提升,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中有所得和有所獲,從而真正的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全面的發展學生的個性,助力學生的健康成長。其三,角色互換。在教學中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真正的和學生同一站位,全面的解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存在的疑惑,繼而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下助力課堂的高效施教。
二、開展合作學習,充分凸顯學生地位
有效的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積極主動、活躍活潑,這是新課改所強調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在教學中進一步貫徹和落實新教學理念,積極的引入合作學習模式,全面的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從而助力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例如,在學習《網上交友新時空》小節內容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在遵循自愿、自主與互補的原則上,讓班級組建合作討論學習小組,并讓每個小組中做好內部的分工,如A小組中學生A進行討論記錄,學生B、C進行討論交流,學生D進行梳理和總結等,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充分化和扎實化的預習,為后續的合作學習打好基礎。之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積極地討論學習,如討論網絡交友有什么特點、網絡交友有哪些便利和困擾、如何看待網絡交友等,引導每個小組對這些問題進行全面化和細致化的討論學習,進一步的激發學生在課堂的主人翁意識,讓學生自主討論、自主研究。最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引導每個小組對本組所解決的問題進行展示,如展示本小組是如何解決問題的,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遇到哪些困擾,而教師則要給予有效化的引導,幫助學生破解學習中遇到的瓶頸,進而助力課堂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三、引入多元評價,有效帶動學生參與
教學評價是發現教學問題、幫助學生不斷改進的妙招,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積極的重視起課堂的評價環節,并引入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有效的帶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全面提升。例如,在學習了《深深淺淺話友誼》小節內容時,可以組織多元化的評價,如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性的評價,像學生A稱他對于友誼的重要特質、與朋友交往時的誤區等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但對于與朋友相處需要堅持的原則還不夠了解,需要學習。如學生之間進行互相評價,像學生A評價學生B稱,學生B在課堂學習中學生B學習態度認真,但是往往會和自己的同伴說悄悄話,還需要進行改進。最后,教師可以給予學生綜合性的評價,如在評價中發現學生的優點,給予學生贊賞,并指出學生的不足,進而幫助學生進行改進,助力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
總而言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進一步的貫徹素質教學理念,積極的轉變教學模式,進一步的凸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轉變教學觀念,構建和諧師生關系;開展合作學習,充分凸顯學生地位;引入多元評價,有效帶動學生參與等,讓課堂真正的成為學生學習知識、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樂園。
參考文獻
[1]陳開峰.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與法治》改革之我見[J].中國教師,2017(S2):173.
[2]王月嫦.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3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