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燕
摘要:閱讀理解能力是一個人的學習能力的重要體現,小學階段是學生語言習得、思維發展的重要階段,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學習和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本文從多年教學實踐出發,對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做了深入的探究,總計了幾點方法,還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
關鍵詞:閱讀能力;小學生語文;閱讀教學;閱讀方法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相信大家可能也會有同樣的困惑:很多學生在課下,或者是語文實踐活動中能說會道,但是在課堂中如果讓他們閱讀某篇課文,然后發表一下自己的解決時,往往就變得沉默了。哪個課堂上沒有一個吱聲的。這一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薄弱。學生在閱讀中并不能夠深入的、透徹的理解文本內容,自然也沒有什么要說的。筆者任小學語文教師多年,有感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薄弱,因而一直在探究提高的方法,有些收獲,現歸納如下。
一、對學生興趣的培養
對于小學生來說,興趣往往是最重要的。如果對語文的學習、課文的閱讀充滿著興趣,那么學生自然會全身心的投入到里面,這比任何閱讀的策略和方法都更加有效。在這種狀態下,學生是主動的,充滿動力的,也更能夠實現和文本的直接對話,獲得深入的理解。要培養這種興趣,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首先,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一個真正熱愛生活的人,才愿意不斷去學習、去接受新鮮事物。一花一木、風雨雷電、四季變化、人情冷暖、時代變遷都寓于我們的生活當中,生活也是一本書,而且是一本大部頭的書,當我們對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們在閱讀任何書籍時候都會變得更加簡單,所有的語文知識會在你的頭腦中內化為自己的獨特感悟,你的理解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
其次,要培養熱愛讀書的情趣。閱讀應該貫穿一個人的一生,上學的時候要閱讀,工作了也要閱讀,退休了也要閱讀,慢慢的通過閱讀會增加我們的底蘊。在這漫長的時間中,真正推動我們去打開書本動力其實就是我們內心的興趣,都是因為“樂此”,才“不?!薄?/p>
二、設置閱讀情境,融入科學方法
閱讀能力提高和閱讀方法的習得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對于初識閱讀的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他們已有的學識和閱讀量是非常有限的,因而我們必須循序漸進,為學生打好基礎。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避免讓學生死記硬背,而要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設置閱讀情境,將學生置于情境之下開展閱讀。
比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時,筆者借助多媒體進行了情境的創設,通過大量的圖片的展示,使學生構建其對小興安嶺的認知,茂密的樹林、皚皚的白雪、遠山、湖泊,所有這些美麗的景色都呈現在學生的面請,猶如人跡未至的一處仙境。在這一情境之下,筆者問學生,那么我們到底如何用文字來描繪這樣的景色呢?看看作者是怎么寫的吧!”如此一來學生有了濃厚的閱讀興趣,雖然可能才第一次聽說這個地方,但已經是神向往之,都十分專注的投入到了閱讀當中。
三、巧設提問,突出重難點
真正有價值的問題勝過長篇大論的講授,懂得如何提問是一個教師應該具備的關鍵素養,有效的提問是優化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問題,能夠引領課堂的方向,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并且讓學生專注于探究重難點問題,更好進行文本閱讀和理解。教師要認真備課,根據教學目標,設置合理的問題,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教學《紙的發明》時,在課堂導入環節,筆者就通過問題進行了導入:“我們的文字其實是先于紙的發明的,那么在紙發明之前,文字都是怎樣記錄的呢?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辦法,閱讀課文,并進行總結?”“誰發明了紙?”通過第一個問題的回答,能夠使學生順利理清文章的脈絡,答案就散落于課文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只要學生仔細閱讀就能夠找到。而對于第二個問題,不少學生都回答是“蔡倫”,為此筆者重新讓他們閱讀文章第四自然段,他們終于發現了自己的錯誤,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但并不是第一個發明紙的人。這樣一來,就解決了文章的一個難點。通過設問,使教學很順利的開展,并且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效率。
四、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一定的課外閱讀是非常必要的,教材里所包含的內容是十分有限的,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要把目光轉向浩如煙海的課外書目上,我們在課外閱讀中存在一個明顯的問題在于,我們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忽視了教學主體——學生,他們的興趣。我們總是自以為是的推薦一些書籍給學生看,但很多學生根本不愛看這種書,對閱讀的興趣自然也無法生成,閱讀理解能力也無法提高。所以,我們要讓學生去挖掘自己的閱讀喜好,通過閱讀拓展自己知識的邊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總而言之,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要對學生充滿耐心,并給予其科學的指導,使他們拾級而上,不斷提高,真正有所成長。
參考文獻
[1]何霞.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J].新課程(小學),2016(02).
[2]陳映秋.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提升學生閱讀理解的效果[J].神州,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