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 吳子朝 曹偉娟 王毅剛
[摘要]大班課堂上師生間互動相對困難,容易導致教學質量下降。為提升大班課的教學效率。保障教學質量,對采用MOOC平臺與翻轉課堂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探索。利用MOOC平臺的大規模在線優勢,運用平臺通常所具備的觀看、投票和評論功能,通過翻轉式的教學內容重構設計,引導學生在課前、課中進行互動學習,以“同伴學習”效應激勵學生進行知識的認知加工。課題組結合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游戲程序設計等課程的混合式教學實踐經驗,探究混合式教學設計的量身定制方式,以更好地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的翻轉討論中來,提升大班課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大規模班級;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同伴學習;MOOC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0)04-0038-03
一、大班混合教學研究背景
成都七中的教學直播,在2018年被媒體稱為“改變命運的屏幕”。盡管這種網絡直播教學不完全等同于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但先進的互聯網技術給傳統的教育模式帶來了思考。教學的本質在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對事物的好奇心,完成對知識認知的加工。MOOC的優勢是大規模在線開放,它能較好地解決生師比等教學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學效率,但MOOC的師生互動遠比傳統課堂少,同時缺少必要的學習時間約束,其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種混合使用MOOC等優勢技術和實體課堂的教學模式。以視頻等其他媒介形式將傳統的知識講授放置在課前時間由學生自學完成,原本的課堂以實驗和課內討論等活動代替。該教學模式比MOOC先進的地方在于其將教育的核心——認知加工的過程放置在實體課堂中進行強化,教會學生去主動學習。但目前翻轉教學的實體課堂部分沒有很好地將互聯網技術利用起來,教學效率還有一定提升的空間。
目前國內高校的課堂,特別是熱門專業的基礎必修類課程,授課班級規模一般都超過百人,學校面臨生師比高、師資相對緊缺的情況?;ヂ摼W技術的高效性已經在MOOC教學中得到體現,翻轉教學課中的認知加工效果也已經得到展現。如果將MOOC中的學生學習行為跟蹤、過程管理等優勢與翻轉教學中對知識點進行深度認知加工的特點充分結合起來,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從課前深入到課中,將信息技術與教學進行深度融合,將能帶來教學師資力量的進一步釋放以及教學效率的提升。
混合式教學(Blended Teaching and Learning)是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混合教學模式。通過教學內容重構性設計,依托MOOC教學資源與手段,提升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人機之間雙向互動的效率,完成知識點課前預習,課中回顧、內化、討論與應用。面對高校部分課程生師比問題短期難以改善的教學現狀,本文擬探討如何借助混合教學模式來提升大班化課程的教學及學習的效率,以保證低成本教學下的教學質量。
二、大班混合教學設計
大班教學的主要問題是生師比過高。而MOOC作為大規模在線授課的設計,它的優勢就在于解決學生人數多的問題。MOOC的教學活動主要有觀看(視頻)、投票(測驗)和評論三種。據調查,單純的MOOC教學中觀看活動的參與率最高,評論的參與率最低。MOOC課程通常完成率不高,很多研究表明這是由于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缺乏互動所造成的。在論壇上發表評論的學習者,在輸入回復之前,會先閱讀和理解信息,重新審視自己的認知,這是一個高級認知加工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互動過程,同伴反饋不及時、不恰當會降低學習者在平臺上提交信息進行討論(即發帖和評論)的意愿。
如何在一個大規模的教學班課堂上進行有效互動,是混合教學及其他教學模式的主要難點。我們教學團隊在新媒體類學科導論、游戲程序設計等計算機類課程信息化建設中,基于“自主學習-同伴分享-互動評價”的同伴教育理念,借助MOOC平臺的教學功能實現大班課堂的互動。我們主要在以下三方面進行了教學設計。
(一)督促自學
MOOC或翻轉課堂通常要求學生在課前先看教學視頻。為確保學生在課前真實有效地完成教學視頻學習,教師一定要事先明確學生線上學習的學習路徑和學習任務,在MOOC平臺的視頻觀看中增加適當的交互操作,監督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評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具體措施有:1.視頻首次觀看不能快進;2.在視頻時間軸上增加確認彈窗,以簡單的選擇題或判斷題的形式對剛剛觀看的教學知識點進行鞏固記憶;3.適當考慮增加答題錯誤的懲罰措施,例如當前視頻需要重新開始觀看等。以上所列視頻播放管理功能,國內的MOOC平臺上基本都具備,但該環節的交互僅是為確保學生有在認真觀看教學視頻,互動操作以及題目內容建議以簡單為主,否則容易影響視頻觀看的連續性。
(二)隨堂測試與投票
學生的課前學習質量會直接影響課堂學習的效果。為檢驗學生的課前自學情況,建議每次課堂的前5分鐘能通過MOOC系統進行一次隨堂測試,讓所有學生都忙起來、動起來,快速進入課堂狀態。該環節測試所用題目類型建議采用選擇題和判斷題等客觀題的形式,內容可以與視頻觀看環節的題目雷同。借助MOOC系統實現學生課前自學效果的快速、高效、全覆蓋的檢測。
在大班課堂中,教師很難時刻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當學生覺得自己受到教師的關注程度少,其學習興趣及動力肯定會受影響。為此,我們建議在課堂上多借助MOOC系統發動線上投票活動。投票和隨堂測試的區別在于教師可以更容易地掌握課堂的節奏。教師可以在MOOC系統中事先或現場錄入課堂所需的題庫,根據課堂現場情況,有選擇地發起投票,以此引導課堂走向。學生則可以在現場快速知道投票結果,了解周邊同伴及教師的想法,對自己的認知進行再次審視,產生“同伴學習”效應。教師則能比較容易掌握學生的學情,便于后續互動活動的開展,以確保教學效果。
(三)同伴互動評價
互動評價分兩部分:第一,傳統論壇形式的提問及回復;第二,線上同伴問的作業互評。學生課前觀看視頻會產生疑問,獲得感想和心得收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將內容發布到MOOC的課程論壇中。教師或助教根據論壇帖子和回復的質量,給予適當考核獎勵,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作業互評是指個人(或小組)對本次課堂討論內容進行總結,并以作業的形式在平臺上提交,利用平臺的同伴互評功能,每位學生參照作業評價標準評閱若干份隨機作業。
作業互評這是在師資不足情況下的一種無奈選擇,但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及規則設定來規避一些弊端。首先,作業的內容是來自課堂討論的總結,積極參與課堂環節的學生,大多數情況下可以做到在下課之前基本完成作業。其次,作業評閱有清晰的評價標準,重要的是,在技術上每次作業互評均采用隨機評閱。比如每位學生需要評閱5份作業,經系統隨機分配后,他(她)本人的作業成績也將由5位匿名學生的評分所組成。例如我們游戲程序設計課程一學期有12次大小作業,則每位學生一個學期將匿名評閱60份作業。在一個百人規模的教學班中,該作業樣本的分布情況能確保每份作業評閱結果基本的客觀性。
三、大班混合教學實施
對于學習而言,教學是學習的外部條件。有效的教學是依據學習的規律對學習者給予及時、準確的外部支持的活動?;谖覀冊谛旅襟w類學科導論、游戲程序設計等課程的翻轉教學實踐經驗,在生師比高的大班教學中,要做好教學管理,應該注意以下5個事項。
(一)明確課程評價標準
為了讓學生適應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學習方式,教師要首先向學生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具體任務、評價方式和成績組成,與學生在學習方式上達成共識。就比如教師為課程制定一個公開透明的“游戲規則”,并向學生發放一個起引導作用的“游戲攻略”。然后要盡量做到所有的教學過程材料均在線可查,通過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完成學習過程的細粒度認證,使得每個學習環節均能及時得到評價,每次課堂均能取得一個階段成績。確保學生能通過MOOC平臺及時看到自己當前在各個學習環節中的成績情況。通過成績導向,給學生樹立眼前能看到的目標,給予學生學習的動力。當學生想要獲得更好的成績、得到同學或教師的認可時,他們會在學習上投入更多的活力。
(二)課業時間規劃和設計
整個混合教學模式成功的關鍵在于學生課前學習的質量。為確保學生有足夠的精力去完成課前的在線學習,我們在教學設計時將所有的作業和討論留在課內,讓學生在課后可以將主要精力用于下節課的課前學習,以避免學生在線學習的課業負擔過重。整體的教學過程設計分課前、課中、課后3個環節。
課前環節:1.學生首先需要完成上次課程作業的同伴評閱,借此進行前課的知識復習和鞏固;2.領取下次課程的任務單,進入在線課前學習;3.鼓勵學生參與論壇交流。
課中環節:1.5分鐘內的隨堂測試,以檢測學生課前自學情況;2.3分鐘的課前學習總結和點評,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注;3.參與課內的討論及投票等教學活動,并完成課內作業或總結。
課后環節:把課內完成的作業或總結上傳到MOOC平臺,等待同伴評閱開始。
(三)以練為主的課堂組織
大班混合教學的實體課堂比較適合“以練為主、講練結合”的方式,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課堂上根據任務單忙起來、動起來、興奮起來,促進學生自主思考和協作研究。教師主要做好教學活動的設計,引導學生關注同伴及自我的學習狀態,提升學生的同伴認同感和自我成就感。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講授和答疑,把知識點講得更加深入透徹。在現場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掌握隨機應變的原則,注意少給結論,多留疑問,引導學生通過互動研討尋找答案,并將結果以作業形式提交到MOOC平臺。
(四)漸進式的問題設計
課堂翻轉時最尷尬的事情就是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后學生不愿意做出回應,教師不得不自問自答,導致翻轉以失敗告終。根據有效教學理論,好的問題需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問題層次能夠漸進提升并最終到達一個更高的認知域上,從而跨越學生與教師認知域之間的鴻溝,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頭腦風暴和奇思妙想。因此,混合教學的課堂翻轉建議由隨堂測試向外拓展并向深度引申。最好能通過綜合實例將課程里知識碎片進行前后貫穿和歸納總結,讓學生形成系統化的認知,完成知識的內化。以游戲程序設計課中“射擊行為”的知識點翻轉為例,我們會在課堂上嘗試引入的問題如下所示:1.在游戲循環中,子彈如何追上目標?2.一次循環中,子彈的步長大于目標的步長,如何確保子彈不會漏過彈道軌跡上的目標?3.在游戲循環中如何繪制比目標移動速度更快的子彈的飛行動畫?當學生完成相應知識點認知的加工后,該堂課的作業就可以安排學生去編程實現游戲的射擊案例,以加強學生的認知。
(五)全員參與的網絡投票
混合式教學會使得課程教學的性質發生轉變,以前的授課重點是教師單方面決定,現在則是通過互動進行認知加工。在講授時教師應盡量引用學生的提問和他們提供的案例,這樣學生會感受到被重視與尊重,提升參與熱情。為讓課堂上的學生都能參與到討論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MOOC系統上的投票功能。同一個話題,根據班級的分組情況,可以分別發布小組投票、大組投票等多個級別投票。當小組之間的討論結果有分歧時候,可以將各小組的結論作為投票選項,進入大組的投票討論環節。盡量避免個體在討論中“被代表”,以致學生在討論的后半程出現注意力分散的情況。讓每位學生拿起手中的投票權,參與到班級的各個討論中。經過思維的碰撞和滾雪球式的放大,最終形成對問題的多元化視角和深度思考。當話題形成一個成熟觀點后,教師可以通過MOOC的點名系統,隨機抽點學生進行觀點陳述或經驗分享。
四、思考與總結
大班混合式教學是將MOOC平臺的功能應用引入到實體課堂,實現教學效率提升和教學成本降低。該模式依賴于實體課堂的網絡情況與MOOC平臺的功能支持。同時需要教師轉變教學理念,能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構性設計。將傳統課堂中一節課的知識點通過MOOC的形式讓學生課前自學,將對應的重點和難點包含在具體的實例中,通過教學活動設計,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做針對性地互動討論。
大班混合式教學是教師為班上學生量身定制的教學設計,包括MOOC中課前的作業設計、課中討論的問題及案例的選擇以及相應的互動教學設計,均具有一定的群體特殊性。它沒有統一的范式和標準,成功與否關鍵看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否保障教學質量。我們借助MOOC平臺信息技術,將所有的教學過程材料提交到平臺上,通過公開透明的成績導向,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互動討論和互動評價,以此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加工。
課堂翻轉重在“導”而不是“教”,因此教學流程再造至關重要。教師的參與是影響學習者參與評論動機的主要因素,在大班混合式教學的課堂中,教師要扮演好學生學情診斷者、學習活動設計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強化“同伴學習”效應,讓學生通過同伴之間的互學互評,收獲來自同伴的關注,激發課堂的活力,提升課堂互動參與熱情、提升學習效果。
[責任編輯: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