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向文婷
摘 要:如今,面臨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轉型發展、“雙創”的新環境背景,大學生創業成為一種新趨勢。通過向大學生發放自主創業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大學生對創業的認識、態度及大學生創業中存在的問題,得出目前大學生創業所遇到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缺乏能力經驗、缺乏對政策的了解、思想觀念阻礙等方面的結論,為此,從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高等學校的教育培養、大學生自身努力等三個方面提出促進大學生創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大學生;創業;政策支持
中圖分類號:G647.38;F279.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8-0061-02
目前,隨著大學的普遍擴招,大學畢業生人數增加,就業壓力顯著增加,以致大學生創業成為一種新趨勢。尤其在現階段大力提倡“雙創”的環境下,雙創的號召在全國各地迸發新的活力,調動起人們創業創新的積極性,成為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中堅力量。
一、對于當前經濟環境的認識
2014年5月,習近平第一次提出“新常態”這個概念,指出經濟進入新常態,主要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中國經濟增長不僅結構得到優化,在許多領域的內生活力增強。全國范圍內興起創業、創新浪潮,一些新型產業發展很快。
(一)經濟從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
2010年我國GDP增長率為10%,2018年下降到6.6%左右。增速雖然放緩,但各種宏觀調控方式得到創新,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更多的依賴消費拉動我國經濟的發展,消費支出對國內GDP增長的貢獻率為76.2%。
(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消費需求中對第三產業的需求不斷增加,縮小了城鄉差距,更多的民眾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201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為52.2%,高于第二產業11.5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9.7%。全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服務性消費占比為44.2%,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綠色發展扎實推進。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1%,實現了下降3%以上的預期目標。
(三)中國政府簡政放權,市場更加活躍
在雙創背景下,減少審批程序,提高審批效率,降低企業成本,正真釋放改革紅利。比如,簡化企業登記程序,實現企業“三證合一”登記制度。減少省級事業型收費項目,降低企業壓力,激發了人們創辦企業的積極性。
二、大學生創業現狀
根據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項目《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發展報告》,通過走訪的方式,針對全國232所本科類院校,收集樣本近800 00個。報告顯示,2018屆畢業生有較高的創業熱情。從學歷層次看,本科生的創業率最高,畢業生創業者中63.71%學習成績排名在前30%,82.64%有學生工作經歷,92.36%有社會實踐經歷。從創新創業教育分析,大學生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總體滿意度為94.60%。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形式主要是課程類(36.02%)、講座類(25.76%)和實訓類(19.82%);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有55.96%的高校以必修課形式開設,44.04%的高校以選修課形式開設。
三、大學生創業存在的問題
本次共在?菖?菖學院發放50份調查問卷,實回收的有效問卷46份,其中,男生20人、女生26人,被調查者均為在校大學生,學歷以本科為主,其中大專生5人。通過回收調查問卷了解到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經驗不足,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
1.缺乏市場經驗。據問卷統計,了解到大學生對創業的認識,17.4%的人認為開辦一個公司就是創業,15.2%的人認為開發一項科技項目就是創業,還有65.2%的人認為創業就是開創一份事業。很多學生在開辦公司或研發項目時,只是盲目地想開公司、當老板,沒有深入開展市場調研,缺乏對市場的認識,由于信息的不對稱,無法確切掌握市場需求,致使自己研發生產的產品銷路不佳,最終失敗。
2.缺乏社會經驗。剛畢業的大學生往往缺乏社會經驗,還沒有擺脫書生氣,缺乏與他人溝通交際的能力,所以未能及時建立起良好的社會關系。在問卷調查關于“創業必須的素質(可多選)”這個問題時,選擇擁有挑戰精神的人達85%,選擇溝通交際能力的人達87%,選擇具有社會關系的人達78%。大學生都能認識到創業所應具備的素質,但是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在這些素質方面比較缺乏,以至于大部分學生缺乏自信,不敢輕易創業。在選擇是做白領還是自主創業的立場上,8.7%的人認為“白領”風險小、工作穩定,30.4%的人認為“創業”自己當老板值得一賭;2%的人選擇隨大流,無論是當白領還是創業,只要有回報就行,58.9%的人選擇先選擇做白領,積累工作經驗,然后進行創業。這也顯現出阻礙大學生創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的積累。
3.缺乏相應的知識技能。一方面,缺乏創業方面的知識。根據問卷統計,認為現有的創業知識滿足創業要求的人數為0,4.4%的人認為基本滿足,21.7%的人說不清,73.9%的人認為不滿足。絕大多數接受調查的大學生認為所學的專業知識根本不能滿足創業的需要,還有21.7%的人說不清楚,說明他們雖有創業的打算,卻不知道創業真正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條件,對所受的教育和自身都不自信。另一方面,缺乏專業知識。創業需要組建一個團隊,不僅需要技術方面的知識,更是需要管理、營銷等各方面的知識,剛畢業的大學生缺乏這些綜合的專業知識,而這些專業知識又是創業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二)政策認識不充分
目前,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經濟結構轉型、政府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國家出臺了許多支持創業的政策,如貼息創業貸款、創業園孵化等等,在很大程度上為創業創造了良好環境。但是,大學生對創業相關支持政策的了解少之又少,沒有有效運用當前“萬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背景、新機遇。問卷調查中對創業政策了解、熟悉政策的學生人數為零,28.3%的人了解一些,50%的人知道有但沒了解過,21.7%的人沒聽說過。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大學生卻沒有去認真了解、合理利用,有一部分同學甚至都沒有聽說過。
(三)思想觀念阻礙
我國的傳統思想也是影響創業的一大阻礙。很多人認為,大學生畢業了就應該考公務員、事業單位這些“鐵飯碗”,而只有那些找不到好工作的人才會去創業。正是這種偏見,影響了學生們的創業激情。
四、加強大學生創業的措施
(一)宏觀角度
大學生創業成功既離不開自身的努力,也離不開政策的支持。目前,國家出臺了許多支持政策,如建立創業街,為符合條件的大學生創業企業提供免費注冊、貼息貸款、退稅、免費培訓等優惠措施。一年多來,國務院取消、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達463項,其中大部分與創業有關。尤其在是簡化工商登記手續的刺激下,新登記企業大量增加。在稅收方面,降低納稅人的稅負。金融方面,國家出臺政策,為創業者提供免費培訓。
1.完善公平競爭市場。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對于不正常競爭行為加強處罰力度,為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建立小微企業信息系統,加強信用監管,創造一個公平的市場環境。
2.加強科技成果的轉化。采用激勵制度,賦予高校、科研院所自主處理科技成果的權利,科研成果的收益由科研成果完成人員占有70%或更高的比例,激發高校的科研創新活力。推行科研創新與市場實際需求相結合,科研人員創辦科技型企業持有股份。
3.完善財稅政策扶持制度。優化稅收的使用范圍,重點支持處于孵化期、創業初期的小微科技型企業,重點支持要素市場、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知識產權等創新創業環境建設。加大對優秀創業團隊和小微企業的資助;加大政府對創新技術及產品的購買力度,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廣新技術、新產品。
(二)中觀角度
要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業的能力,高校作為培養大學生的地方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提升創業教育理念。高校應該注重創業教育理念,引進創業教育優質資源,多進行創業教育方面講座,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平臺和實踐基地,提高學生的實戰經驗。
2.優化師資隊伍。加強高校師資隊伍的優化,建立教師終身學習制,不斷提高其知識和科研水平,尤其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發揮老教師傳幫帶的作用,對青年教師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給予具體的指導,不斷提高其教學科研能力。
(三)微觀角度
1.增加經驗累積。當前在高校最常見的就是創業大賽,通過學校內部的層層選拔,選出優秀代表參加省級乃至國家級的比賽。另外,學校每年都安排大四學生出去進行為期半年的專業實習,是希望通過實際的工作機會鍛煉大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這就要求大學生自己自覺積極參加,抓住機會。
2.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綜合素養。自主創業是一個高強度的創造性事業,充滿壓力與風險。創業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在遭遇挫折或失敗時,要有積極面對、勇往直前的心態。除此之外,創業者還應該具備綜合能力來應對創業這個復雜的過程。
總之,政府的支持、學校的培養、大學生自身的努力,貫穿于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始終。因此,要加強大學生自主創業,就必須在客觀、中觀、微觀三個方面同時采取措施,方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吳立爽.創業環境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研究——以杭州高校2114名大學生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
[2]? 呂楠.基于項目驅動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探討[J].經營管理者,2014,(34).
[3]? 陳建萍,張鑫,鄭偉.基于SWOT分析大學生創業教育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4,(8).
[4]? 王雯.大學生創業融資環境分析——以成都為例[J].中國商論,2015,(14).
[5]?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R].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