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曼香
摘 要:音樂學習激趣三法,是讓學生通過游戲、律動、表演等方法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游戲中感受音樂的樂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興趣;游戲;表演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1-05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1-0095-01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能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對提高教學質量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筆者在十幾年的音樂教學實踐中,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著手,采取多種有趣的教學形式,營造歡樂愉快的學習氛圍,變學生“被動地學”為“快樂地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 、以游戲激發興趣
一位心理學家說:在游戲中,孩子們創造了一個屬于他們的世界,或者說,他們用一種新的方式重新安排他們那個世界的事物,來使自己得到滿足。運用游戲法進行教學,可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掌握知識,發展想象力,同時也可滿足小學生強烈的參與心理和競爭心理。
筆者經常運用一些知識性、趣味性較強的音樂游戲來進行教學。如學生認為“音符”枯燥難學,筆者就通過“鼓上的小米粒”的游戲進行教學。先示范小米粒在鈴鼓上振動后的反應,然后再讓學生扮演小米粒,筆者用不同節奏與強弱的拍子拍鈴鼓,看誰反應得又快又準確。筆者拍鈴鼓聲音弱,小米粒跳得低;聲音強,小米粒跳得高;節奏快,小米粒跳得快;節奏慢,小米粒跳得慢。用不同的節奏強弱來拍,小米粒或跳,或跑,或走,或高,或低。經過反復練習,學生便在游戲中掌握了節奏、節拍和力度等基本技能。
二、以律動激發興趣
音樂旋律的起伏,節奏的進行,無不與“動”密切相關。低年級學生的特點之一就是好動,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如果整整一節課讓他們坐著不動,既難做到,也是有害的。針對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筆者根據教材內容,編一些簡單的律動練習,讓學生隨著音樂手舞足蹈,隨音樂的韻律節奏進行表演,學生在歡快活潑的氣氛中感受音樂,達到提高音樂素質的目的。這樣,把“律動”運用在課堂教學中,既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動心理,又可以培養學生感受韻律節奏的能力。
在教《開火車》一歌時,由于小朋友們都坐過火車,筆者一放音樂,小朋友們就會根據節奏的快慢用聲勢動作來表達律動。在教《小袋鼠》一歌時,筆者先讓學生聽音樂,想象小袋鼠的模樣和走路方式,感受活潑愉快的情境;再讓學生模仿小袋鼠的動作隨著音樂跳,看誰像個小袋鼠在草地上、在果樹下愉快地勞動;接下來,對學生進行節奏訓練,并將學生分為三組:一組表演小袋鼠,一組打節拍,一組唱歌,學生在歡樂有趣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
三、 以邊歌唱邊表演激發興趣
低年級學生,愛動愛玩,有著極強的表現欲,在音樂教學中應盡量滿足他們這方面的要求。在教歌詞時,筆者除了講解詞義、概括主題,把重點都放在了歌詞意境的描繪上。通過意境的描述和恰當的示范引導學生進入歌詞的情感之中,這使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得以充分發揮。
在教《粉刷匠》一歌時,筆者先通讀歌詞,之后結合歌詞講述工人們粉刷墻壁時的辛苦,描繪他們弄得滿身白粉和油漆的模樣……接著讓學生想象自己是一個粉刷工人,左手提個小桶,右手拿著刷子,并隨著音樂表演粉刷墻壁的動作,他們邊唱邊表演,惟妙惟肖。然后筆者又啟發:粉刷天花板時要仰著臉,右手在上面左右揮動刷子,不小心,白粉滴在鼻子上,用手一摸,呀!鼻子和臉變了顏色!學生們指一指鼻子,然后用手遮臉,表演不好意思的動作,再相互看一看對方的臉,都指著對方的鼻子仰頭大笑起來,表情非常真摯。快下課時,筆者問大家:如果有粉刷墻壁的任務誰愿意來干?所有的學生都毫不猶豫地舉起了手,都非常樂意到講臺上來一邊唱歌一邊表演。學完這課后,我們在學習《螃蟹歌》《兩只老虎》等歌曲時,小朋友們都會一邊唱歌一邊自編一些簡單的動作來表演。
音樂是一門體驗性很強的學科。心理學家認為,自主的學習,才是最有效的學習。一個人的興趣是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享受音樂的樂趣。
參考文獻:
[1]韓曉娜.唐宋曲子詞的音樂學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4.
[2]劉 沛.音樂教育的實踐與理論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