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雅樂是一種綜合了管弦樂與舞蹈的表演形式,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日本最古老的音樂以及舞蹈形式。雅樂最初是日本的宮廷音樂,之后佛教寺廟和神社等宗教也逐漸將之使用于各種祭祀的儀式之中。從雅樂的系統和用途來看,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基于平安時代新編的音樂舞曲的宮廷雅樂;二是宗教祭祀用的神道雅樂。本文就這兩種雅樂的歷史發展和特點進行闡述和分析。
關鍵詞:宮廷雅樂;宗教雅樂;歷史發展;特點
中圖分類號:G623.7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0)04-00-04
雅樂是一種混合了古代日本本土、西域、東南亞、朝鮮和中國音樂歌舞因素的日本傳統藝術,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日本最古老的音樂及舞蹈形式。[1]雅樂最初是日本的宮廷音樂,之后佛教寺廟和神社等宗教也逐漸將之使用于各種祭祀的儀式之中。[2,3]從雅樂的系統和用途來看,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基于平安時代新編的音樂舞曲的宮廷雅樂;二是宗教祭祀用的神道雅樂。宮廷雅樂發展后,宗教祭祀等活動也開始使用雅樂以示隆重,這也使得雅樂與宗教音樂相結合形成了新的神道雅樂。宮廷雅樂和神道雅樂的發展推動了雅樂在宮廷和民間的遍地開花,將日本獨具特色的音樂形式推向繁榮發展。[4,5,6]
1 宮廷雅樂的歷史
西周王朝重視禮樂,其統治者將音樂作為教化人民的根本手段之一。儒家典籍《禮記》記載“禮樂行政,其極一也”。歷代大儒都將上古時代“禮樂行政”相輔相成的制度及深入人心的精神示為理想國。各朝各代的改革者在試圖革除朝政弊端和體制性頑疾時,皆打著恢復上古“禮樂行政”的旗號。由此可見,音樂對于封建王朝的政治意義非常重大,是封建社會統治者涵養人民心性,化解矛盾時具有實際可行性的手法。
東亞大陸的舞樂在公元5世紀初初次傳入日本。后日本經歷大化改新,日本社會從奴隸時代邁入封建時代。當時,中華大地剛經歷了時隔晉南北朝400多年之久的大統一。國家在大一統政府的治理下蒸蒸日上,各類制度和行政機構得到了加強和完善。隨后,唐王朝繼承隋王朝衣缽,中華文明進入了鼎盛階段。同時,日本為了加速國家政體的改變,主動多次派出了遣唐使,試圖學習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與制度。當然,音樂的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日本史書記載,吉備真備(695—775年)大臣兩度渡唐,帶回了名為《樂書要錄》的音樂書籍。此書籍是一本象征唐王朝音樂理論高度發達的音樂專著。大寶10年(公元710年),日本奈良朝廷(710—794年)設立了專門管理外國音樂與本國音樂的部門——雅樂寮。雅樂寮,讀音為“うたのりょう”,和名為“ウタマイノツカサ”(宇多末比乃豆加佐)。如日語的讀音所示,雅樂寮的雅字僅是美稱,此機構的掌管“うた”也就是歌舞的機構。雅樂是俗樂的對稱。意為“文武雅曲正舞”。雅樂寮設長官的寮頭一人,輔佐官寮助一人,書記官的大允、小允等20余位官員。教授唱歌的歌師4人,歌生100名。教授舞樂的舞師4名,舞生100名,其他還有專門負責演奏外國音樂的唐樂師和高麗樂師若干人。所屬人員分別演奏倭樂、唐樂、高麗樂、百濟樂、新羅樂。雅樂寮最鼎盛時,所屬人員超過了300人。除雅樂寮之外,宮廷內部還設有內教所、大歌所、樂所等擔任歌舞演出的機構。天平勝寶4年(公元752年)的東大寺(位于現今奈良市)大佛開眼時,雅樂寮就組織樂人舉行了盛大的演奏以示慶祝,這也是雅樂寮最為著名的公開活動之一。除宮廷樂所之外,當時規模巨大的寺廟,如四天王寺、藥師寺、興福寺也組織了一些不屬于宮廷樂所管轄的樂師集團,在供奉儀式和法會時進行音樂演奏。894年,遣唐使廢止后,日本極力想擺脫外國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的影響,宣傳發展國風文化。日本舞樂也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了本土化,形成了獨具日本文化特色的音樂舞蹈形式。[7,8,9,10]
進入平安時代(794—1192年),雅樂寮的規模便逐漸縮小,宮廷內的演奏主要由左右近衛府的官僚以及允許上殿的“殿上人”進行演奏,寺廟神社則由專職樂師負責。貴族舉行宴會時也會聘請一些專職樂師演奏助興。雅樂逐漸向私人化發展,同時雅樂的私人化催生了一批具有娛樂性質的歌曲,如催馬樂、朗詠和今樣。
關于催馬樂的來源,眾說紛紜。一般認為,催馬樂發源于向朝廷獻上供物時演奏的馬子歌。公元9—10世紀,醍醐天皇時代催馬樂中融入了管弦樂,作為天皇、公卿、殿上人的游樂盛行一時。雅樂的歌詞主要是民間傳唱的歌謠,以描述戀愛和生活感情為主,歌詞普遍為四句一段旋頭歌的形式,沒有特定的旋律。貴族們將歌詞按照雅樂風編曲,平安中期產生了“律”和“呂”兩種調式。室町時代,催馬樂失傳,而現在的催馬樂是根據17世紀的古樂譜復原的。
朗詠是貴族們在舉辦宴會時所吟唱和漢名句的伴奏,類似于中國的詩歌吟唱,同催馬樂同時誕生。其在《源氏物語》《枕草子》等平安時代的文學作品中也多有記錄。
今樣有現代的、現代風之意。也就是說,今樣是平安時代的流行歌。平安時代末期的后白河法皇酷愛今樣,《梁塵秘抄》記載,法皇因為過于熱衷今樣,晝夜歌唱導致喉嚨腫痛。今樣基本以7、5、7、5、7、5、7、5為一段,在今天被廣為傳唱的《荒城之月》《螢火蟲之光》就是典型的今樣。
室町時代“應仁之亂”之后,日本全國陷入戰火之中,京都的樂人四散于日本各地,原藏宮中的樂譜、樂器、舞樂裝束等燒失大半。戰亂極大程度地影響了雅樂的傳承與發展,許多演奏技巧與曲譜失傳,雅樂瀕臨失傳的危機。織田信長上洛后,京都地區恢復了久違的和平,當時的正親町天皇以及繼任的后陽成天皇從四天王寺、興福寺等大寺廟以及民間召集樂人來演奏宮廷雅樂,于是宮廷雅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復興。
江戶時代,江戶幕在南都樂所(奈良)、天王寺樂所(大阪)、京都方樂所設置了禁里樣樂人眾,試圖復原宮廷雅樂。第三代將軍德川將光在紅葉山舉行祭祀第一代將軍德川家康的儀式時,從三方樂所召集了8名樂人于神前演奏。1618年,幕府命,8名樂人至江戶城,以8名樂人為中心設置了紅葉山樂人,歸于主管宗教事務的寺社奉行統轄。[11,12,13,14,15]三方樂所、禁里樣樂人眾、紅葉山樂人便是江戶時代傳承雅樂的主體。同時,其由于隸屬于政府,經濟上得到了支援,政策上得到了保證。3個部門都在江戶時代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江戶時代中期以后,社會上的復古之風風起日勝,貴族們為了追求時髦爭先嗜好古風,在自己的府邸內舉辦各類雅樂演奏會。在光格天皇即位后,朝廷內部朝儀復興之風興起,已經失傳的雅樂曲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復原。[16,17]
日本明治維新,西方思想文化如潮水般涌入日本。明治政府將三方樂所和紅葉山樂所召至東京,重新設置了雅樂局。但是各個樂所和各個演奏者的演奏方法、使用曲譜之間存在巨大差異,為了避免實際演奏中的混亂,[18,19,20]政府組織篩選了一批官定樂譜,稱為“明治選定譜”。未經明治選定譜所選定的樂譜被廢棄,今已不傳。如今宮內廳式部職樂部所保存的近100首雅樂都是明治選定譜中的樂譜。
2 宗教雅樂——神樂的歷史
音樂歌舞是神社儀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神社祭祀時的歌舞有神樂、東油、大直日歌、倭歌、吉志舞等,其中,歷史最悠久、最具盛名的是“神樂”。
神樂主要在神社內部的神樂殿舉行,是神職人員召喚神靈下凡的重要一環。神樂=神楽=かぐら的語源是“神座”(かむくろ·かみくら)。[21,22,23,24,25]神座在日語中意味著神靈暫住之地,最初是舉行鎮魂·招魂的場所。神社的神職人員舞女在此舉行大祓,幫助人們祛除穢物,或者被神靈附體,和人們進行神與人的對話,傳達神意等等。
御神樂主要指在被稱為“賢所”的宮殿中舉行的賢所御神樂,古時又稱作內侍所御神樂。由猿女君的后代繼承,古代天皇即位的大嘗祭、京都賀茂神社的臨時祭、圓并神社的韓神祭、石清水八幡宮的臨時祭時皆會演奏御神樂。[26]現在每年12月中旬,宮內廳式部職樂部會舉行經過刪減的御神樂活動。
現在的神樂主要指里神樂。廣義的里神樂包含眾多形態的神樂,與御神樂互為一對。狹義的里神樂特指發源于關東一代的民間神樂。廣義的里神樂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巫女神樂。巫女神樂是以巫女為表演主體的神樂。巫女本來是通過通靈狀態傳達神意的靈能者。巫女通靈時口中念念有詞,同時配合著舞蹈告訴人們神的旨意。大阪住吉大蛇的八乙女舞樂和島根縣美保神社每天早晚的巫女舞是巫女神樂的代表,巫女們手持扇、鈴、幣帛等神道用具向神奉獻神樂。
二是獅子神樂。獅子神樂是獅子舞的一種。神社的神官們將獅子頭奉為神體巡游諸地,其中一個人佩戴獅子頭,在腰部掛著太鼓,以站立的姿勢一邊演奏太鼓一邊隨聲起舞。獅子神樂主要有日本東北部的山伏神樂和中部地區的太神樂兩種。
3 結語
日本雅樂是日本民族優秀文化的表現之一,歷史悠悠,表現形式豐富,是日本極具代表性的藝術。1000多年來,日本雅樂以大陸傳來的音樂舞蹈為基礎,不斷凝練綜合,開拓創新。現代雅樂雖已不復古代雅樂的原貌,但是從其整齊而悠揚的曲聲之中,依舊可以找尋唐帝國鼎盛時宮廷演奏的盛況。
參考文獻:
[1] 陳愛琴.二字中日同形同義詞的翻譯研究——以《紫羅蘭永恒花園》字幕翻譯實例為中心[J].英語廣場,2019(11):17-19.
[2] 成玉峰,仇琦.白居易與紫式部文學創作觀的對比研究——以《長恨歌》和《源氏物語》為例[J].大眾文藝,2019(23):27-29.
[3] 曾申英,楊晶晶,汪然.日語動詞的“變化”和“結果”對動詞配價的影響[J].安徽文學(下),2018(12):180-181.
[4] 成玉峰.中國漢字中古音韻韻尾山攝、臻攝、咸攝、深攝與日語字訓讀音的對應研究——以ナ行和マ行以外的部分為中心[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05):86-92.
[5] 成玉峰.中國古漢語韻尾n·m對日語字訓マ行的影響[J].語文建設,2016(32):95-96.
[6] 趙清榮,陳愛琴.大時代背景下的美國和日本生態文學[J].大眾文藝,2019(21):43-45.
[7] 陳仲偉,王富銀.中華文化典籍外譯傳播障礙研究[J].海外英語,2019(01):90-92.
[8] 陳愛琴.試論推測策略的實踐對聽解能力的促進作用[J].英語廣場,2019(12):72-74.
[9] 成玉峰.試論渡邊淳一的唯美觀——以
《櫻花樹下》為中心[J].大眾文藝,2019(07):49-50.
[10] 朱相如,祁文慧.中國英語與中式英語辨析[J].海外英語,2019(21):173-174.
[11] 鄭嵐,丁嘉藝.中日七夕傳說中信仰的對比研究[J].大眾文藝,2019(18):51-52.
[12] 肖月.《平成貍合戰》中生態問題的反思[J].大眾文藝,2019(23):172-173.
[13] 潘倩,陳紅梅.文化差異對技術傳播寫作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研究——基于愛彼迎中美網站分析[J].海外英語,2019(17):181-182.
[14] 徐婷婷.《一條狗的使命》中的生命與家庭[J].戲劇之家,2019(22):116.
[15] 李榮榮,邵華.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J].海外英語,2019(2):35-36.
[16] 黃晶晶.電影藝術中的傳統文化承創——《Three Idiots》[J].戲劇之家,2019(22):102+104.
[17] 王富銀.口譯記憶機制與記憶策略訓練[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18(03):66-69.
[18] 柴云龍.《一出好戲》中的魔幻現實與人性[J].戲劇之家,2019(22):100-101.
[19] 楊相蘋,肖飛.對比單語語料庫和雙語平行語料庫——以“錦鯉”的翻譯為例[J].海外英語,2019(12):109-110.
[20] 陳曉婷.《遇見你之前》中的人性化死亡觀[J].藝術評鑒,2019(12):147-149.
[21] 祝一舒.語言關系與“發揮譯語優勢”——試析許淵沖的譯語優勢論[J].中國翻譯,2017,38(04):65-70.
[22] 伍靜,肖飛. The Clipper兩個譯本的文體分析[J].英語廣場,2019(04):39-40.
[23] 祝一舒.翻譯認知與翻譯歷史觀的建立——“中外翻譯史”課程教學探討[J].山東外語教學,2018,39(05):109-117.
[24] 葛莎莎,祁文慧.從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理論看金融新聞英譯漢[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19(01):78-80.
[25] 王海姣,祁文慧.“信”似“譯”——卞之琳翻譯觀述評[J].海外英語,2019(20):56-58.
[26] 徐婷婷.神社的建筑布置美學[J].藝術科技,2020(2):12-13.
作者簡介:強薇(1999—),女,江蘇常州人,本科,研究方向:日語。
通訊作者:肖月(1990—),女,江蘇南京人,研究生,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日本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