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艷華
摘要:廣昌孟戲是一種以演唱孟姜女哭長城為題材的戲曲,至今在廣昌縣流傳演出了五百多年,現存曾家孟戲與劉家孟戲兩路演出班子。廣昌孟戲是曲牌體戲曲,用高腔演唱,雜白混和,且一唱眾和。本文從兩家孟戲曲牌的聲腔方面進行分析,論述高腔曲牌孟戲的聲腔特點。
關鍵詞:廣昌孟戲;聲腔;特點
廣昌孟戲演出是一種融合宗族祭祀和戲劇表演的神圣典禮,其演出習俗由“下座、請神、出帥、辭神和上座”五部分組成,現存曾家孟戲與劉家孟戲兩路演出班子。曾家孟戲起源于明正統年間,為兩夜連臺劇本,共64出,表演時長9個小時,唱腔多南曲。其所唱的南曲比弋陽腔時代更久遠,并吸收了海鹽腔成分,字多腔少,用廣昌官話演唱,配以鼓、鑼、鈸等樂器演奏,節奏較快,簡單原始。劉家孟戲形成于明萬歷年間,為3夜連臺劇本,共70出,表演時長11個小時。唱腔為多聲腔的曲牌體系,兼有弋陽、青陽、徽州、海鹽腔的唱音和曲牌。
廣昌孟戲的聲腔主要包括高腔、彈腔、昆腔和雜腔,主要采用高腔曲調唱出,旋律優雅平緩,多在中音區回旋,通常用本嗓演唱,曲調會在唱句末尾或加入幫腔時突然翻高。如“窄聲”的假聲唱法“依”音,“依”可以唱得短促,也可拖腔唱長,如有幫腔,幫腔部分的曲調一般較短,多數只有二三板,一般幫后半句,有時在最后一句幫腔,則用高八度演唱。幫腔由樂手和唱,樂手在幫腔之后輕擊小鑼小鼓。曾、劉兩家的孟戲從音樂結構上講都屬曲牌體,兩路孟戲劇本保留了140多支曲牌。其中許多唱腔一字多音,末句旋律由低到高收束。孟戲多用本嗓干唱,無管弦伴奏,拍板為節拍,只以小鑼小鼓過門演唱,有時到唱句末尾或加入幫腔時用假聲行腔。
孟戲在音樂上的特點是聲高,故有“孟戲高腔”之說。曾家孟戲和劉家孟戲演唱的曲調都比較優雅,旋律婉轉。據曾家老藝人介紹,最初孟戲自始至終均由一人清唱,無幫腔,傳承到后來,由于表演者多為農民,容易忘詞或把音不準,于是唱到音調起伏較高的地方就由眾人幫唱一下,形成了現在一唱眾和的唱法。臺上演員一律清唱,配以鑼鼓等打擊樂過門。兩家樂隊均由鑼、鼓和鈸組成,鑼又分為大鑼、小鑼和云鑼三種,鼓分邊鼓和堂鼓兩種。最早的樂隊中只有打擊樂器,無管弦樂器,后來為了使演唱者能把準音,同時也為增加戲曲的表演效果,兩家戲班在演唱時又加了笛子、二胡等管弦樂器伴奏。兩家“孟戲”都用廣昌官話演唱,唱曲中夾雜賓白,這是兩家孟戲共同的演唱特征。
兩家“孟戲”高腔在曲調上又各具特色。曾家的高腔詞曲較為通俗曉暢,音調較平,腔少字多,被當地人稱為“民戲”或“俗戲”。劉家的高腔詞曲相對文雅深奧,唱腔婉轉,種類豐富,被當地人稱為“官戲”。曾、劉兩家孟戲雖然都以高腔唱法為主,但兩家的高腔也各有不同的分類。曾家孟戲的高腔在戲本中標有名稱的就有五大類42支曲牌,通常在一支曲牌中板眼變化不多。劉家的高腔在戲本中標有名稱的曲牌則更多,足有六大類98支,且板眼變化明顯得多。
孟戲作為祭祀活動性的宗族戲,具有很強的神戲穩定性,較多地保留了最初的聲腔形態,但兩家孟戲的聲腔形態又有所不同,這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曾家孟戲《孟姜女送寒衣》是元代南戲的遺存,劉家孟戲《長城記》則出自明傳奇;曾家孟戲最初供奉的是“田師傅”,也叫“老神爺”,“田師傅”在南方劇種中極為流行,凡供“田師傅”的多與南戲有關,曾家孟戲就該屬南戲系統,直到清初以后,曾家孟戲班因吸收了宜黃班的亂彈戲,才開始供奉“清源祖師”,即“西川灌口清源妙道真君”,而劉家孟戲供奉的戲神一直是“清源祖師”;曾家孟戲中的海鹽腔遺存明顯少于劉家孟戲。這些差異性都或多或少地影響到孟戲的聲腔屬性。已有研究表明孟戲是一個多聲腔的戲曲形式,有海鹽腔、弋陽腔、昆腔、青陽腔、亂彈等多類聲腔,其中的海鹽腔更是成為學術界研究重點。
嚴格說來“高腔”和“亂彈”都不是具體的聲腔,而是聲腔的一個“類”,它們各自代表了一批聲腔。但是,“高腔”具有“聲高”特點,這是孟戲的一個聲腔特征。孟戲有“神戲”和“玩戲”之分。孟戲是表演孟姜女故事的祭祀性族規戲,只在春節期間廣昌縣甘竹鎮家族內上演,被稱為“神戲”。而平時演出的供村民們娛樂的戲曲,或穿插在孟戲中演出的慶賀戲和折子戲,被稱為“玩戲”。“神戲”是狹義的孟戲,廣義的孟戲包括“玩戲”在內。作為“神戲”的孟戲是極其莊嚴神圣的典禮,有著嚴格的規定,如表演內容只允許演孟姜女的故事,表演時間限定只能在春節期間,表演地點是在家族祠堂,并要求家族中所有男丁出演,族外人員不許參與。孟戲在傳承過程中有著諸多嚴格的要求,甚至每一句唱腔、每一句念白、每一個科介,都不允許有走樣,每一個角色的表演都要受到族人和已故前輩神靈的檢驗,如果演得有差異,哪怕是極其微小的差異,都要受到指正。五百余年的循規蹈矩,使得孟戲才幾乎原汁原味地傳承到今天。然而戲曲又是動態的舞臺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明正統以前主要是南戲盛行時期,曾家孟戲中難免會有南戲的各種藝術形態,包括南曲遺音,因此其中也必然混著海鹽腔和弋陽腔等著名聲腔。萬歷年間傳奇已經非常普遍,劉家孟戲被引進到廣昌時,雖有南戲的藝術根基,但難免呈現當時盛行的明傳奇的藝術形態。而“官語化”、“錯用鄉語”以及戲曲的超方言區傳承也會影響戲曲的聲腔發展。戲曲是以方言為基礎的表演藝術,但是,聲腔的傳承卻是依靠官話來實現的,因此孟戲的聲腔不僅止于表現甘竹鎮的藝術語言特征。
綜上所述,廣昌甘竹曾、劉兩家孟戲都是曲牌體戲曲,用高腔演唱,雜白混和,一唱眾和,同時兩家孟戲高腔在曲調上又各具特色,各放異彩。
參考文獻:
[1] 高赟.廣昌“孟戲”高腔曲牌的聲腔特點[J].知識窗·教師版,2011(05).
[2] 傅利民,戴和冰.孟戲的聲腔及其行腔研究[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01).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項目“江西廣昌孟戲話語研究”(編號:YG2018099)。
(作者單位:南昌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