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勝鋒
摘要:加強鄉鎮公務員隊伍建設是實現鄉村有效治理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當前鄉鎮公務員隊伍建設面臨思想認識不到位、隊伍結構不合理、權責機制不健全、激勵關懷不完善等現實困境。必須通過強化教育培訓;完善考核評價;強化正向激勵;深化體制改革等途徑來加強鄉鎮公務員隊伍建設。
關鍵詞:新時代;鄉鎮;公務員;隊伍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鄉鎮公務員是鄉鎮治理和鄉村振興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加強鄉鎮公務員隊伍建設,構建一支結構合理、素質精良、能力過硬、作風優良的鄉鎮公務員隊伍對實現鄉鎮有效治理和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 當前鄉鎮公務員隊伍建設面臨的現實困境
鄉鎮公務員是鄉鎮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橋梁和紐帶,聯系服務群眾最廣泛、最直接、最深入。鄉鎮公務員隊伍的能力素質影響著決定著黨和國家各項大政方針政策在鄉村社會的貫徹落實,直接決定著鄉村振興推進的速度和效果。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都高度重視鄉鎮公務員隊伍建設,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效,鄉鎮公務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和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但當前鄉鎮公務員隊伍建設依然面臨一些現實困境,主要表現在:
1.1 思想認識不到位,認識偏差難糾正
一是宗旨意識不強。有的鄉鎮公務員宗旨意識淡薄,工作中軟懶散,態度上頑頂橫,存在衙門作風;有的敬業精神不強,工作消極應付,做天和尚撞天鐘,不思進取;有的利用職權謀私利,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二是鍍金意識大有存在。有的公務員膚淺地認為現在國家對基層干部高看一眼,厚愛一分,抱著“鍍金”的思想到基層鍛煉,在工作中沉不下身,靜不下心,只為披上“基層鍛煉”的光鮮衣裳,以達到提拔升遷的個人目的。三是跳板意識濃厚。鄉鎮工作條件艱苦,城鄉環境差別大,加上照顧家庭、孩子等原因,要求調入縣直機關的愿望十分強烈。部分年輕鄉鎮公務員把鄉鎮當做跳板,把大量時間花在準備各類公務員考試中,成為“考試專業戶”,用在本職工作上的時間少之又少。
1.2 隊伍結構不合理,人事矛盾難調和
主要表現在:一是年齡結構不合理,斷層老化現象明顯。鄉鎮公務員隊伍老齡化現狀與鄉鎮工作任務重、壓力大的實際情況形成強烈反差,一些偏遠鄉鎮年輕公務員青黃不接的現象尤為嚴重,即使有幾個年輕能干事的干部,雖然編制還在鄉鎮,但實際多被上級機關借調、抽調,鄉鎮“滿編”不“滿員”,一人多崗多責現象普遍,基層工作“事多人少”矛盾突出。二是學歷層次比較低,知識結構有待改善。很多鄉鎮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公務員比例偏低,而中專及以下學歷的比例偏高。從專業結構看,基礎性學科專業的較多,涉及“三農”、環保、規劃、法律、管理等專業的人才較少,用非所學、干非所長的現象普遍存在。三是職務結構不合理,倒掛現象較為突出。一些地方鄉鎮機關副科級以上職務公務員占比60%以上,科員及以下公務員占比40%左右,鄉鎮職務結構倒掛現象突出,普遍存在“官多兵少”“少帥搭老將”的結構危機,這種現象在一些“城郊鄉鎮”或交通便利、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鄉鎮更為嚴重。
1.3 權責機制不健全,職能障礙難消除
一是職能邊界模糊。鄉鎮作為一級政權,到底具有哪些職能,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沒有明晰的界定,往往是“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不管什么線,都穿這根針”。二是責權關系失衡。最突出的表現是“責任無限大,權力無限小”。上面的政策最終都要在鄉鎮一級落地,當目標任務分解到鄉鎮時已被上級政府 “層層發包”和“層層加碼”了,鄉鎮面臨比預期目標任務更多的超額任務。三是履職能力弱化。隨著形勢的變化和發展,農村工作的重點、內容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部分鄉鎮公務員沒與之相適應、相對接。對發展經濟“無知”,對帶領群眾致富“無計”,對開展農村工作“無方”的“三無干部”依然大有存在。有的還沿襲著發號施令、我說你做、管種催收的老方法;有的熱衷于做表面文章,工作布置的多、督辦落實的少,強調客觀的多、反思主觀的少,唱功好、做功差。
1.4 激勵關懷不完善,工作激情難調動
一是政治前途有限。因鄉鎮區劃調整、“三超兩亂”專項整治等影響,鄉鎮領導職位職數相對減少,鄉鎮公務員晉升渠道相對狹窄,“天花板”現象嚴重。二是經濟待遇不高。鄉鎮公務員經濟待遇普遍偏低,其工資待遇調整與經濟增長、物價上漲的幅度不相匹配,經濟壓力大。三是人文關懷相對缺乏。鄉鎮公務員工作辛苦,經常“兩眼一睜、忙到熄燈”,長期“風里來、雨里去”,身心疲倦,大多處于“亞健康”狀態。多數鄉鎮公務員還面臨婚姻、家庭雙重考驗,許多年輕公務員在鄉鎮工作,個人問題成為“老大難”,已成家的干部面臨養育子女和照顧父母的雙重責任,不利于扎根基層工作。由于人文關懷上的缺失,使鄉鎮公務員存在諸多后顧之憂,導致人心不穩、人心思走。
2 加強新時代鄉鎮公務員隊伍建設的基本路徑
加強新時代鄉鎮公務員隊伍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2.1 強化教育培訓,提升能力素質
一要做好鄉鎮公務員教育培訓頂層設計。要盡快研究制定鄉鎮公務員教育培訓實施辦法,對培訓方式、重點內容、集中培訓時限等方面,提出剛性規定。抓好培訓制度落實,將參加培訓情況列為鄉鎮公務員年度考核、晉升晉級的重要依據。探索建立培訓積分管理制度,對鄉鎮公務員參加各類培訓的情況及時登記,收錄入庫,實行跟蹤管理。完善培訓責任追究制度,對拒不參加組織調訓,或年度培訓不達標的鄉鎮公務員,進行相應的組織處理。二要強化教育培訓保障力度。要加大對鄉鎮公務員教育培訓投入,將鄉鎮干部教育培訓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引導優質教育培訓資源向鄉鎮延伸傾斜。整合、提升現有培訓師資力量,建設一支專業化的基層公務員培訓師資隊伍。根據鄉鎮公務員培訓需求,組織力量編寫專門課程體系和教材案例,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三要創新培訓方式方法。要拓展培訓渠道,既注重集中培訓,又采取個人自學、網上學習、送教上門、聯合辦學、巡回講學等方式,增強培訓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加強實踐鍛煉,定期按比例選派鄉鎮公務員到上級機關、企事業單位學習鍛煉,組織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互派鄉鎮干部掛職鍛煉。鼓勵改任非領導職務的干部到村、社區和企業擔任工作指導員。
2.2 完善考核評價,實現減壓降負
一要精準設定考核目標。完善科學考核機制,持續清理和規范各種不合理的檢查、評比、達標項目,特別是對鄉鎮實行的各類“一票否決”、黃紅牌警告考評項目,逐項進行評估,該取消的堅決取消。“創新考核方式,堅持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組織考核與群眾評價,平時考核與定期考核相結合,防止考核片面化、簡單化。”二要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將考核結果與鄉鎮公務員薪酬待遇、職務調整、職級晉升掛鉤,充分發揮考核結果的激勵作用。及時向鄉鎮黨委和考核對象反饋個人的考核情況,部分指標的考核結果可酌情向社會公布,發揮考核結果對工作的推動作用。
2.3 強化正向激勵,激發工作熱情
一要強化思想激勵。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廣大鄉鎮公務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事業觀,增強職業認同感,激發干事創業的內動力。堅持嚴格要求與關心愛護相結合,既加強管理監督,又注重加強對鄉鎮公務員的人文關懷和情感關懷。二要強化政治待遇激勵。樹立重視基層的用人導向,注重從具有鄉鎮工作經歷的人員中選拔鄉鎮領導干部,縣級機關提拔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優先考慮具有鄉鎮工作經歷的干部,選拔縣級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優先考慮具有鄉鎮黨政正職經歷的干部。加大鄉鎮公務員交流力度,每年按一定比例、一定數量選拔鄉鎮黨政正職到省直、市直單位任職,拓展鄉鎮公務員晉升空間。三要強化物質激勵。對照經濟發展和物價水平等,適當提高鄉鎮公務員待遇,統籌研究完善工資待遇政策向鄉鎮傾斜的具體辦法,重點向長期在鄉鎮工作的干部傾斜。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制度和特殊崗位津貼制度,適當增加鄉鎮公務員的邊遠津貼、交通補助。盡快落實職務與職級并行的工資制度,逐步提高職級工資待遇水平,強化級別晉升的激勵作用。繼續推進鄉鎮機關“五小”設施建設,逐步改善鄉鎮干部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切實提高鄉鎮公務員的工作熱情。
2.4 深化體制改革,健全體制機制
一要進一步深入推進擴權強鎮。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入開展擴權強鎮試點,把憲法、法律賦予鄉鎮作為一級政權組織的各項權力真正落到實處,重點理順縣鄉財權、事權關系,做好審批權限的清理、精減、下放工作。進一步強化屬地管理,繼續減少“條條”管理,賦予鄉鎮更大的自主權。二要大力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機制創新。全面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健全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村民議事會等基層自治、監督組織的運行機制,探索實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網格化管理體制機制,整合鄉鎮、農村兩支干部隊伍下沉網格,運用信息化手段,對農村實行扁平化管理,以網格化推動鄉村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三要持續深化鄉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加大從優秀村干部、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等服務基層項目人員、鄉鎮事業單位中選拔鄉鎮公務員的力度,特別是對招人難留人難的邊遠山區、貧困地區,可給予特殊政策,放寬條件限制,降低準入門檻。同時也要建立相對靈活的鄉鎮公務員退出機制,暢通“出口”,空出編制,招錄新人,實現基層公務員隊伍的良性循環。
(作者單位:中共永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