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摘 要:自然保護區可以保護生態環境、自然環境、珍稀野生動植物等,促進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保障自然生態的良性循環。該文分析了塞罕壩自然保護區現狀,指出保護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闡述了近些年保護區工作取得的成效,并對未來保護區的發展提出了建議,以期為塞罕壩自然保護區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關鍵詞:塞罕壩;自然保護區;管理成效;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R38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24-0089-02
自然保護區可以保護生態環境、自然環境,珍稀野生動植物等,促進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保障自然生態的良性循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從而帶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塞罕壩自然保護區維護著塞罕壩地區的生態安全,是保護塞罕壩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地,體現了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
1 塞罕壩自然保護區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為了追求更多、更快的經濟利益,造成大氣和水質存在大量的污染物質,從而引起當地的生態環境發生變化,造成一定的破壞,任由其發展下去,最后也會對人類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威脅。自然保護作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人們的廣泛重視,需要各級單位的大力支持和保護。對保護地成立自然保護區,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基礎上,保證生態和經濟的平衡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去落實可持續發展政策。
近些年,隨著國家和公民對環境重視程度的不斷加深,政府對自然保護區進行有序的干擾和保護,自然保護區種類越來越多,保護區的面積越來越大,生態系統越來越完善,濕地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相輔相成,各自都得到有效地保護。目前,濕地生態系統作為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所占比例已達到40%左右,濕地生態系統的有效保護對保護區內的生物多樣性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塞罕壩自然保護區的工作還有較多的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應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根據村民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保護,進一步提升塞罕壩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保護質量。
2 自然保護取得的成效
2.1 主要保護對象得到較好保護 自然保護區的建設使塞罕壩地區大多數自然生態系統類型、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和重要自然遺跡得到了就地保護,在塞罕壩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保護中發揮了核心作用。目前,塞罕壩生態系統質量最好、生境最原始的森林、草地、濕地大多數分布在自然保護區內,對于渾善達克沙地的防風固沙以及在水土保持、水質凈化、氣候調節、傳統文化保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等。
2.2 管護能力顯著增強 目前,塞罕壩自然保護區建設辦公用房,建有專門的宣教用房和保護管理站點,布設了界碑界樁。通過開展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建設等工作,自然保護區巡護保護、資源調查、宣傳教育、監督檢查能力和設施設備等都得到了加強。管理部門在加大資金投入與保障、基礎設施建設、資源調查、科學研究、重點物種保護、自然生境恢復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定期實施專項執法檢查,打擊違法行為力度不斷強化,監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2.3 科研宣教不斷加強 經過多年努力,自然保護區科研監測和宣傳教育等多重功能得到充分發揮。自然保護區積極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共同開展科學研究和調查監測,提升了自然保護區管理的科技水平。有關部門開展了自然保護區調查與評價、生物物種資源調查等項目。同時,自然保護區每年接待大量的參觀考察人員,部分自然保護區被列為科普教育基地、生態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3 自然保護區存在的問題
3.1 保護區的開發較為過度 在塞罕壩地區,有些村莊和村民意識不到保護區的重要性,選擇通過資源的開發,去換取經濟利益,從而提高生活水平,但開發過度造成生態環境一定程度的破壞。塞罕壩保護區域村莊錯綜復雜,村莊的村民基本上還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養殖業、畜牧業比較多,無法保障綠色發展,造成居民就近開采森林和草原資源,放牧、采藥、養殖等現象較多,嚴重破壞了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
3.2 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塞罕壩部分自然保護區基礎工作薄弱,基礎設施不完善,遠遠不能滿足保護和管理需要。目前,僅有少量自然保護區建設有綜合服務用房,少數自然保護區建設有管理站,1/4左右的自然保護區建設有管護點,自然保護區建設有門禁哨卡,但多數自然保護區尚未建成有效的保護管理體系和巡護路網,不能有效引導和規范保護區人為活動,管理站和管護點數量配置未達到規范標準,巡護、科研設備以及辦公設施陳舊,影響正常工作開展。此外,部分自然保護區范圍和界限不清,邊界與實際管控不符。
3.3 歷史遺留問題較多 塞罕壩地區部分自然保護區在批建、設立之初,由于處于搶救性保護階段,沒能充分考慮到社會經濟發展和自然保護區依法規范管理的關系與矛盾,以及測繪地理信息等技術手段落后,將部分不適宜劃入區域也納入到保護范圍中,存在土地、水域權屬不明問題,未通過補償、置換、征用等措施與原來的權利人達成協議,造成保護區內存在諸多村莊、農業用地、養殖點、油井、鹽田、旅游設施和軍事設施等歷史遺留問題,自然保護區保護優先與針對區域內貧困人口的扶貧開發產生矛盾。
4 發展自然保護區的對策建議
4.1 建立健全生態系統監測機制 由于塞罕壩自然保護區面積較大,保護區的工作人員較少,巡護員和管護員的工作量大,保護的效果會有所下降,從而導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不順利。一是要對管護人員引入有效的監控系統,通過技術的改良,讓一個管護人員可以同時監控多個區域的生態環境,當生態環境發生變化時可以發出警報,管護人員可以通過警報找到發生變化的位置,啟動緊急處理機制,及時有效的解決問題,這樣可以大大提高管護人員的管護效率,提高管護的質量。二是安裝遠程監控設備,在交通不太便利,深山處安裝監控設備,實行遠程監控,監測保護區內的生活活動,保護保護區的環境和生態多樣性。
4.2 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宣傳教育工作 加強公眾教育系統建設內容,包括訪客中心(站)、野外生態宣教點、解說標識系統、公眾教育線路和宿營地。通過自然保護區訪客中心(站)、野外生態宣教點、解說標識系統、公眾教育線路和宿營地建設,使全省自然保護區公眾教育系統建設達到國家自然保護區工程項目建設標準,實現公眾教育規范化、標準化,全面提高自然保護區公眾教育水平。
4.3 加強多方的溝通與合作 塞罕壩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工作僅僅依靠塞罕壩自身還遠遠不夠,因此,要從多角度出發,加強交流和溝通,為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工作爭取更多的動力。首先,合理規劃自然保護區的財政支出,發揮屬地政府在生態保護方面的作用,其次向社會和企業尋求幫助,結合企業生產業和研發要求,與企業展開合作,獲取企業的資金支持,最后,加強與大眾之間的聯系,加強宣傳,調動大眾對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積極性。通過各方面的努力逐漸形成塞罕壩主導多方參與的生態保護機制,提高塞罕壩自然保護區的高質量保護和發展。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