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凡 黃大周 黃貴森


【摘 要】本文針對廣西民辦高校對外交流工作起步晚、資金投入不足、國際化師資水平低、國際化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高水平的國際合作成果難以產生等問題,提出新時代廣西民辦高校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的對策:更新觀念,立足實際,明確擴大對外開放和國際化發展目標;完善組織架構,建立健全對外開放制度;加大經費投入,促進師生雙向流動和跨國科研;依托行業優勢和特色學科,實施差異化對外合作策略;結合地方實際,加強與國內外企業合作,推動廣西民辦高等教育走出去。
【關鍵詞】廣西民辦高校 擴大對外開放 對外交流 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7-0093-04
2016年以來,教育對外開放提高到一個新的戰略高度。2016年4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2016年7月教育部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通知,這是新時代教育國際化領域的綱領性文件。2017年2月2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廣西教育事業“十三五”規劃》,其中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中的基本原則之一為“堅持開放發展”,即以“三大定位”為統領,發揮區位優勢,構建面向東盟、銜接歐美日韓、對接港澳臺地區、服務西南中南地區全方位教育開放合作新格局。《廣西教育事業“十三五”規劃》對“開放發展,提升教育對外開放水平”提出了四個要求:打造面向東盟的教育開放合作高地、推進與發達國家教育交流合作、擴大與港澳臺地區教育交流合作、積極推動省際教育交流合作。在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之際,作為廣西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民辦高校,如何在新時代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如何應對國際形勢大變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結合自身發展特色調整發展戰略,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廣西民辦高校對外交流與合作現狀、成效與困境
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官網公布的2019年全區高校名單(78所),廣西的民辦高校共計25所,其中民辦本科高校13所:廣西城市職業大學、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科技學院、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廣西中醫藥大學賽恩斯新醫藥學院、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南寧師范大學師園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海學院、廣西外國語學院、南寧學院和北海藝術設計學院;民辦專科高校12所:廣西演藝職業學院、桂林山水職業學院、廣西英華國際職業學院、廣西工程職業學院、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廣西經濟職業學院、廣西科技職業學院、廣西培賢國際職業學院、廣西中遠職業學院、玉柴職業技術學院、廣西藍天航空職業學院、桂林生命與健康職業技術學院。
為了解上述25所廣西民辦高校對外交流與合作概況,本文將回收的有效問卷作為對象進行分析研究。在發放調查問卷過程中發現,由于設有外事部門并已獨立開展外事工作的高校以本科院校為主,大部分專科民辦高校尚未開展對外交流工作,因此此次調查僅成功發放12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0份。10份問卷中,本科院校9份,專科院校1份;其中獨立學院8份,完全民辦高校2份。
(一)廣西民辦高校對外交流工作水平參差不齊,國際化發展目標未落實,學生派出規模不大,留學生教育剛起步,師資隊伍國際化水平不高。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占全區高校數量三分之一強的民辦高校在對外交流與合作工作方面普遍起步較晚、平臺低,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所有受訪民辦高校全部都設有獨立的外事部門(國際交流處/對外交流與合作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等),100%的學校都在辦學定位中強調國際化教育的重要性,80%的學校成立了學校外事工作委員會或外事工作領導小組,但只有50%的學校制定了全校范圍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僅30%的學校成立了國際教育學院或類似機構,10%的學校在境外設立了教學或研究機構。由此可見,雖然絕大部分接受調查的高校都強調了國際化教育在辦學中的重要性、基本機構設置和制度保障,但在制定國際化發展戰略上還未完全落到實處。
在對外交流工作已起步的民辦高校中,90%都開展了學生出境交流項目,開展項目情況分布如表1所示。
從表1可見,大部分受調查高校針對學生開設的出境交流項目有“3+1”(3年國內+1年國外)交流項目、赴臺交流項目、暑期赴美社會實踐項目、出境夏令營/冬令營項目、出境游學項目、交換生項目和中外“3+1”雙學位項目。其中,較受學生歡迎、出境人數較多的項目為出境游學項目(40%)、“3+1”交流項目(30%)與赴臺交流項目(30%)。盡管上述高校絕大部分都開設了各種出境交流項目,但實際年均出境交流人數不多,各校分布不均。其中,4所高校年均派出學生規模在50人以下(廣西中醫藥大學賽恩斯新醫藥學院、南寧師范大學師園學院、南寧學院、廣西培賢國際職業學院),2所高校為50~100人(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科技學院),2所為100~150人(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1所為300~400人(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此外,學生出境交流學習實習的主要目的地以泰國、越南、印尼、老撾、緬甸、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為主(70%),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次之(40%),少量赴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澳大利亞(30%)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20%)。綜上所述,在學生出境交流方面,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以辦學17年來累計選派5544名學生出境學習實習的總數位于全區獨立學院之首。
在留學生教育方面,10所受訪高校中僅4所取得招收國際學生資質,僅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科技學院年均招生數為100~150人,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年均招生數50人以下,其余2所高校雖已具備招收國際學生資格,但實際上并未開始接收留學生。上述兩所高校招生來源國以泰國、越南、印尼、老撾等傳統東南亞國家為主,開設項目有學歷生、語言進修生、交換生、短期游學和帶薪實習項目等。在留學生教育方面,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科技學院位于全區獨立學院之首,其余受訪民辦高校普遍剛起步,或者處于尚未正式啟動階段。
此外,在外籍教師和來自港澳臺地區的師資方面,受訪民辦高校中6所高校聘有1~5名外籍教師,4所高校未聘有外籍教師;僅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聘有來自我國臺灣地區的教師。在選派教職工出境交流、訪學、進修和攻讀學位方面,6所高校年均1~5人,1所高校6~10人,2所高校11~15人,而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派出力度較大,年均派出教師15人以上。上述高校中有50%的學校認為教師出境交流和外籍或來自港澳臺地區的教師對本校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的作用較大,30%的高校認為作用一般。
(二)廣西民辦高校對外交流與合作工作的成果不突出,深層次國際合作項目難產生,困難與挑戰并存。受訪高校中70%不認為本校對外交流與合作工作成效突出。盡管受訪民辦高校普遍開拓各類學生出境交流項目,但實際派出規模并沒有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和國民收入提高而大幅提升。以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為例,自2005年首次派出41名學生出境交流以來,該校15年來累計派出5544名學生,年均派出規模為369人。但該校派出高峰在2007年至2010年,當時年均派出人數640人,其中以2009年的702人為最高峰值。但此后幾年保持在380人左右,從2015年至2018年又下滑至年均250人左右。而其他獨立學院年派出規模都在150人以下。除學生出境交流外,各校均嘗試開拓各類對外交流活動以提高本校聲譽,但目前并未出現社會影響力較大的對外交流項目品牌,在受訪的8所獨立學院和2所民辦高校中也尚未成功申辦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境外成立培訓或科研機構;在教師交流、跨國科研合作和承辦各類國際會議和論壇方面亦未有建樹者。
除廣西民辦高校建校時間晚,對外交流工作起點低的普遍因素,廣西民辦高校開展對外交流工作還面臨著諸多的內部困難和外部挑戰。具體見表2。
受訪廣西民辦高校對外交流工作除遭遇表2所示的內部困難外,也面臨諸多外部挑戰,如全區非通用語種專業人才市場較為飽和(20%)、各高校相關專業設置同質化(30%)、部分國家排華情緒和政治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30%)、全球范圍的天災人禍和某些傳染病的全球蔓延(60%)等方面。
二、新時代廣西民辦高校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的對策
(一)更新觀念,立足實際,結合服務當下與謀劃長遠,明確擴大對外開放和國際化發展目標。要真正擴大廣西民辦高校的教育對外開放水平,需要自上而下達成共識,立足地緣優勢,結合自身特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謀劃長遠。廣西作為中國唯一一個沿海自治區,擁有約1595千米大陸海岸線,南瀕北部灣、面向東南亞,西南與越南毗鄰,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首府南寧還是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但較之與緬甸、老撾和越南三國接壤的鄰省云南,廣西的地緣優勢并非獨一無二。云南沿邊12所高校均位于距國境線200公里以內,與緬、老、越三國相交互,與泰國、柬埔寨、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相毗鄰,沿邊、開放、交互優勢極為明顯。這些高校的辦學定位為“服務云南、面向全國、輻射南亞和東南亞”。 廣西大部分高校的辦學定位也圍繞著服務廣西、面向全國、輻射東南亞,但如何在擴大對外開放和推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找準定位、明確目標,這并非易事。廣西高校尤其是民辦高校,更多需要考慮現實因素和發展水平的限制。調查研究顯示,廣西民辦高校辦學時間晚、資金投入不足、國際化師資水平不足、人員流動和人才培養機制還不完善等因素導致高水平、深層次的國際合作成果難以產生,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合作浮于表層。因此,廣西民辦高校在制定擴大對外開放和國際化發展目標和規劃時,必須了解自身優勢劣勢,對比分析同類高校甚至是鄰省高校情況,不僅要服務于自身高校當下的發展要求,也要服務于廣西經濟發展和中國—東盟自貿區的發展需求。謀劃長遠,即做規劃時不僅要看到當下的利益和需求,還要把10年、20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內世界發展變化的可能納入考慮范疇。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民辦高校必須結合國家發展、地方發展的方向,做好頂層設計、中長期規劃和分步實施方案,爭取獲得政府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實現服務國家發展和地方發展相結合,把擴大對外交流合作作為提升民辦高校自身實力的重要途徑。
(二)完善組織架構,建立健全對外開放相關制度,提高對外交流工作效能。廣西民辦高校目前共25所,但據調查結果顯示,僅52%的高校真正開展了對外交流工作,且以本科院校為主。雖然絕大部分受調查高校都強調了國際化教育在辦學中的重要性,基本機構設置和制度也有保障,但在制定國際化發展戰略上還未完全落到實處。由此可見,廣西民辦高校整體的對外交流工作整體處于半起步狀態,起點低、平臺低。因此,要真正融入國家擴大對外開放的新時代中,主動服務地方和國家,廣西民辦高校應抓住歷史機遇,成立對外交流機制,設立獨立外事工作部門,建立健全師生出入境、人才培養國際化、師資隊伍國際化、跨國科研合作、引進高素質外籍師資、留學生培養等方面的制度與辦法。同時,建立縱向從校領導到外事部門到廣大師生、橫向從外事部門到各教學院系到各相關行政部門的雙聯動對外交流工作機制,充分調動各教學院系和行政部門參與對外交流工作的積極性,摒棄對外交流工作和教育國際化僅僅是外事部門責任的片面想法,提高對外交流工作的效能。此外,還應定期召開全校范圍的外事工作會議,加強宣傳和教育,促使全校進一步樹立國際化觀念,把擴大對外開放和教育國際化作為加速提升教育整體實力的重要途徑。
(三)多渠道籌措經費、增加經費投入,設立多項目資金資助,促進師生雙向人員流動和跨國科研合作。民辦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它是高投入的教育,但實際上,與公辦高等教育相比,它的教育資金投入是遠遠不夠的。一是中央及地方財政的投入力度不足;二是行業或企業投入的資金落實不到位;三是校友能提供的資助更是極其有限。如前所述,調查結果顯示,70%的受訪民辦高校認為影響該校對外交流工作開展的內部因素含“缺乏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以獨立學院為例,民眾普遍認為就讀獨立學院的學生家境應比較好,畢竟其每年學費遠高于普通公辦本專科院校的收費標準。按該邏輯推斷,獨立學院的學生出境交流的規模應該大于其他收費較低的本專科院校。但實際上,由于對本科學歷的需求,近年來各獨立學院貧困生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且赴歐美發達國家留學每年至少15萬起步的花費讓很多有心出國交流的學生望而卻步。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在2019年11月針對2019級國際貿易系新生開展《在校生出國留學意向調查》,回收的267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66%的學生留學預算為3~5萬元/年,19%為5~8萬元,僅有4%的學生留學預算為18萬元以上。由此可見,要擴大民辦高校的對外交流,提高學生的國際流動規模,設立出境交流資助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除參考公辦院校的出國交流期間減免學費、設立出國交流獎學金等措施外,民辦高校可考慮與境外企業合作,引進先進的教學資源及培訓場地,按照境外企業的用人需求,進行訂單式應用型人才培養,畢業后直接輸送到協議企業就業。這樣不僅能實現產教融合全程式育人,獲取人才培養資金和先進設施支持,同時還能有效提高畢業生境外就業率。此外,師資隊伍的國際化、跨國科研合作和擴大留學生招生規模等方面工作也需要通過設立完善的制度、擴寬經費籌措渠道等措施來增加經費投入。
(四)以行業優勢和特色學科為依托,實施差異化對外合作策略。廣西民辦高校要想在推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中發揮作用,首先需要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對自身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定位的影響和作用。根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7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整體GDP約26萬億美元,占世界總GDP比重約32%。沿線國家整體產業競爭力弱,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沿線國家教育水平偏低;培養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優秀產業人才數量少,人才資源的匱乏制約著大多數沿線國家的產業發展;2013—2017年,我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進出口貿易額約占我國與沿線國家整體進出口貿易額比重的一半,尤其是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和新加坡等國與我國貿易往來最為密切。基于廣西所處地緣優勢和近年來與東南亞國家經貿合作的實際,《廣西教育事業“十三五”規劃》對我區教育事業對外開放發展的定位中,“面向東盟”“打造面向東盟的教育開放合作高地”是重要的指導原則。因此,掌握廣西經濟水平發展以及東盟各國經濟互動、產業分布及人才需求,對于廣西民辦高校擴大對外開放和人才培養定位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再者,廣西民辦高校要了解自身及同類高校的辦學特色和優勢專業,分析研究自身人才培養與東盟各產業對接聯系的可行性,實施差異化對外交流合作策略。僅2016年,全國范圍內開設有泰語專業本科招生的高校有23所、越南語12所、印度尼西亞語9所、柬埔寨語3所、老撾語3所、菲律賓語1所、馬來語3所、緬甸語5所。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廣東外國外貿大學、廣西民族大學等主要外語高校和一些地方高校相繼成立了中國外語非通用語本科人才培養基地,以“中國—東盟”開頭的各類研究中心應運而生。
從2016年至今,廣西更多高校開設了東南亞非通用語種,其中以泰語最多,越南語次之,東南亞非通用語招生人數不停增長,而通過第二外語方式學習東南亞語種的非專業學生更是不計其數。如廣西外國語學院,作為廣西區最早的全民辦本科高校之一,其特色專業即語種齊全的外語專業,除了常規英語、日語、法語等專業外,還有泰語、越南語、印尼語、柬埔寨語、緬甸語和老撾語等8個外語本科專業,是廣西外國語專業在校生數最多、語種最多的高校。截至2019年9月,該校共招收1447名國際生,派送4546名學生出境合作高校接受學分互認的課程學習和社會實踐。因此,廣西民辦高校在擴大對外開放時必須了解自身的優勢學科和特色專業,以優勢學科和特色專業為基礎,并避開同質化學科建設,打造對外交流合作的品牌項目。
(五)結合地方實際,加強與國內外企業合作,推動廣西民辦高等教育“走出去”。地方高校“走出去”一定程度需要以當地政府、企業為依托,獲取更多資源,借力而上,順勢而為。在財政、土地等資源投入上,地方公辦高校主要依靠當地政府的撥款和土地劃撥等方式獲取,但民辦高校在獲取此種資源和撥款方面卻占據了先天劣勢。除通過多渠道吸收社會資金外,廣西民辦高校可參考區內外優秀職業技術學院做法,結合地方實際,加強與國內外企業合作,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大環境下積極推動廣西民辦高等教育“走出去”。如全國100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之一的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為深化國際化辦學水平,引入國際人才培養標準,積極將德國工商大會(AHK)和手工業協會(HWK)技能認證標準、英國職業資格標準、歐洲侍酒師執業資格標準等國外先進標準內化為校本的學生職業能力、課程、師資和實訓基地建設標準。該校還與沙特卡坦尼集團、柳工集團共建沙特卡坦尼學院,共同打造“中國標準”的工匠人才。盡管民辦高校在獲取政府和國家政策及資金支持方面難與公辦院校同日而語,但各類優秀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專業、結合地方實際、積極與地方龍頭企業深入合作、引入國際認證標準的做法是可以積極參考并實際運用的。鑒于泰國多行業對掌握泰、英、中三種語言人才的大量需求,2017年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與泰國皇權集團(KING POWER)建立了海外教育實習基地。2018年該校選派50名不同專業赴泰留學學生在皇權集團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實習,并最終促成16名畢業生在該集團就業。此為該校首次通過與國外企業合作促進畢業生海外就業,也是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順應中國—東盟自貿區市場需求的成功嘗試。
【參考文獻】
[1]熊建輝.面向2035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政策要點[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5).
[2]赫南明,等.云南沿邊地方高校教育國際化思考[J].文山學院學報,2016(8).
[3]劉建設.“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問題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019.
[4]林勇.“一帶一路”背景下外語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研究[J].模式論叢,2017(35).
【作者簡介】莫 凡(1983— ),女,廣西陸川人,碩士,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國際化、英美文學;黃大周(1973— ),男,廣西東蘭人,碩士,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黃貴森(1982— ),男,廣西合山人,碩士,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