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昌茂 羅妍 李寧 張婉云



【摘 要】本文論述高職焊接自動化專業群產教協同育人路徑,針對職業院校存在的專業建設滯后產業發展、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等問題,以焊接技術及自動化專業群為切入點,提出組建“服務產業,共生發展”的焊接自動化專業群、打造“技術導向,四方協同”的產教深度融合平臺、探索“技術引領、服務驅動”的校企合作路徑、構建“五對接、五融合”的產教協同人才培養模式等高職焊接自動化專業產教協同的優化路徑,并總結專業群建設的主要措施和取得成效,以及在產教協同育人理論、校企合作服務產業途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取得的創新,為產教協同培養焊接自動化人才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職 焊接自動化 專業群 產教協同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7-0118-04
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中國制造產業面臨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國內焊接機器人銷售以20%的速度增長,焊接技術正在向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發展,企業急需大量掌握機器人焊接技術的會操作、精工藝、懂編程、能維護的復合型高端技能人才。然而,傳統焊接專業卻出現諸多問題,如報考生源減少,社會認可度下降;畢業生就業不暢,素質能力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專業建設滯后,對接產業不到位;等等,原因歸結起來就在于產教融合不充分。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基于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項目建設取得的成果,在產教協同育人理論、校企合作服務產業途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取得創新。本文試以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分析高職焊接自動化專業建設存在問題及解決思路,提出高職焊接自動化專業產教協同的優化路徑,總結專業群建設的主要措施、成效及其在產教協同育人理論、校企合作服務產業途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取得的創新,為產教協同培養焊接自動化人才提供借鑒。
一、高職焊接自動化專業建設存在問題及解決思路
(一)存在問題
1.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脫節。隨著產業轉型升級,手工焊接逐漸轉變為機器人焊接,對從業人員的職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焊接專業沒有緊跟技術升級進行轉型發展,培養的學生無法滿足企業需求。
2.教師專業能力與專業發展脫節。大部分教師直接來自學校,缺少實踐經歷,理論與實踐脫節、教學與科研分家的現象普遍存在,教師隊伍不能適應專業發展的需要。
3.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由于產教融合不充分,人才培養未能跟上需求變化,因而課程設置與現實脫節,教學內容與實際生產不符,畢業生的職業能力與崗位需求有較明顯的差距。
(二)解決思路
1.聚焦產業發展,構建產教融合平臺。校行企(學校、行業協會、企業)協同打造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技術服務于一體的資源共享型智能焊接技術中心,創新產教平臺共建共管運行機制;建立銜接崗位、對接產業、動態調整、自我完善的專業群調整機制,構建“調整閉環”。解決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脫節問題。
2.聚焦校企合作,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校行企協同建立5維度20要素4層級教師發展標準,完善教師培養體系,推行校企人員雙向流動和跨專業專兼混編,實施教師分類實踐輪訓、分層精準培養的“六個一”計劃,校行企產學研合作,提升教師技術服務能力,解決教師能力與技術發展脫節問題。
3.聚焦人才培養,創新產教協同育人模式。校行企協同建立4維度13要素3層級學生發展標準,建立人才培養隨動產業需求的動態優化機制,構建“優化閉環”;將新技術、新規范等產業元素及時納入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實施模塊化教學改革,職業技能、職業精神培養與“三全”育人高度融合,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對接,解決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問題。
二、高職焊接自動化專業產教協同的優化路徑
(一)組建“服務產業,共生發展”的焊接自動化專業群
立足廣西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布局,面向廣西工業轉型升級,瞄準裝備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等產業高端,聚焦焊接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對接自動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等先進焊接制造過程中機器人焊接工藝與優化、機器人系統集成與維護、生產線管理與維護、數據采集與處理的關鍵技術鏈,緊扣工裝設計、焊接工藝、設備管理、系統維護、數據管理等崗位,打造以焊接技術與自動化專業為龍頭的高水平專業群,實現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供給側和先進制造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服務“中國制造2025”戰略,為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供創新路徑。
(二)打造“技術導向,四方協同”的產教深度融合平臺
充分發揮機械行指委和職教集團的紐帶作用,搭建以新技術應用為導向,高職院校、行業協會、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四方協同的一體化產教融合平臺—— 智能焊接技術中心。該平臺對外是技術服務實體,按市場化運營,具備自我造血功能,滿足技術鏈上游企業(如廣西機械工業研究院、江蘇匯博機器人)的市場拓展需求和下游企業(如柳工集團、上汽通用五菱)的技術服務需求;對內是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承擔真實生產情景的實訓教學。同時,平臺還發揮行業協會的串聯作用,將平臺匯聚的上游企業資源轉化為專業群的人才培養資源,從而集成生產技術供給方與人力資源供給方的力量,共同對接就業目標企業的崗位需求。平臺聚集效應可以持續吸引更多的技術互補型上游企業加入,為專業群帶來更為全面的教學資源,使得平臺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又能獲得更多的下游客戶企業,拓寬專業群就業渠道。
(三)創建“雙閉環動態優化”的產教協同育人運行機制
以融合PDCA循環、目標管理和自動化閉環控制理論為運行模式,根據專業隨動崗位要求變化、專業群隨動產業鏈發展的調整過程,構建由目標、標準、運行、調研、分析、評價、優化等環節組成的“專業群調整閉環”;根據人才培養隨動產業需求的規律,構建“標準、實施、監測、分析、評價、優化”等環節組成的“人才培養優化閉環”,依托產教融合平臺實現“雙閉環”有效運行,形成了“雙閉環動態優化”的產教協同育人理論(見圖1)。
圍繞該系統構建了兩大運行機制,通過專業群建設委員會執行:
第一,牽頭成立廣西工業職業教育集團,構建“定點監測、定期調研、多方會商”的人才需求預測機制,對廣西50多家企業開展定點監測和區域定期調研,組織專家會商診斷,適時傳感、分析區域性的崗位需求與技術發展變化,定期發布產業發展動態和人才需求報告。
第二,校行企共建校企合作理事會,構建“行業預警、三方聯動、雙向調整”的人才供需結構調整機制,根據人才需求預測報告,行業對院校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與企業產品、崗位結構進行預測和指導;企業動態調整產品、技術和崗位結構,優化發展戰略;學校動態調整專業結構、優化培養方案、更新教學內容。三方聯動,實施專業群動態調整,實現專業設置對接產業需求,人才供需結構適應產業發展。
第三,校行企共建專業群建設委員會,執行調整計劃,動態更新專業群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和教師團隊,以適應人才規格培養的需求;通過畢業生調研、企業走訪及第三方評價,以就業為導向評估專業群動態調整效果;通過畢業生調研凝練出專業人才的核心能力,反饋進入產業發展數據庫,成為人才需求預測和人才培養規格設置的要素,從而形成“閉環優化”的專業群隨產業鏈發展的常態機制。
(四)探索“技術引領、服務驅動”的校企合作路徑
通過成立職教集團、組建校企合作理事會、搭建產教融合平臺,形成了學校與行業、系部與企業、專業教師與企業工程師“三層雙元相向”校企合作模式(見圖2),以技術為牽引、服務為驅動,實施基地共建、人才共育、過程共管、責任共擔、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建立校、系、專業三級校企合作運行管理機制。校企合作理事會按照政府、行業統籌,學校主導,企業參與的模式組建,是學校校企合作的最高決策機構。校企合作理事會下設校企合作辦公室,負責執行校企合作理事會的決議和決策,以及學院有關校企合作工作在全校層面的實施;系部設置校企合作理事分會,負責校企合作工作在系部的實施;專業設置校企合作工作組,負責校企合作教育教學具體工作在專業的實施。校行企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形成《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匯編》,明確三方主體職責,規范協同育人行為。
依托學校“三層雙元相向”校企合作模式,校行企共建依托產教平臺的教師培養體系,建立和實施5維度20要素4層級教師發展標準,以服務產業為目標,以平臺育師資、以師資強平臺,以機器人焊接工藝優化、大型船舶焊接工藝設計等項目為載體,主動服務行業企業技術進步,形成專業群“技術引領、服務驅動”的校企合作長效運行機制(見圖3),實現“校行企自然合作、工學研自然結合”。
實施“產教融合、校企互通”教師發展工程,推行校企人員雙向流動機制,專兼結合多專業混編組建,打造國家級創新教學團隊。按“雙師”認定標準,實施教師分類實踐輪訓、分類分層精準培養和校外研修計劃,全面推進專任教師通過實施“講好一門課程、主持一項教改或科研課題、指導或參與一項技能競賽、打造一項成果、對接一個企業、聯系一位企業兼職教師(名匠)”的“六個一”計劃,著力提升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科學研究、專業建設、信息技術應用、社會服務等“六種能力”,引導教師向雙師型發展。
(五)構建“五對接、五融合”的產教協同人才培養模式
依托產教融合平臺,以裝備制造產業轉型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培養焊接自動化復合型人才培養為目標,校行企協同制定并實施人才培養方案、學生發展標準,將立德樹人和工匠精神培育貫穿職業能力培養全過程,通過崗位標準對接專業標準、生產過程對接教學過程、工作任務對接教學項目、生產現場對接實訓基地、技術團隊對接教學團隊的“五對接”;實現標準、過程、內容、文化、團隊的“五融合”,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結構要素高度契合(見圖4)。
三、焊接自動化專業群建設成效
(一)建設成果
1.專業群建設。形成全國機械行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特色專業2個、裝備制造類國家示范專業點2個、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1個、廣西職業教育專業及專業群發展研究基地1個。
2.產教平臺建設。形成廣西示范性高職實訓基地2個、廣西職業教育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1個、中國焊接協會機器人焊接(南寧)培訓基地1個、廣西先進焊接和切割技術應用研究與推廣中心1個。
3.協同機制建設。形成8維度21要素4層級的專業發展標準,5維度20要素4層級的教師發展標準、4維度13要素3層級的學生發展標準。
4.師資隊伍建設。形成《校企合作運行機制:路徑設計與實施》編著1部、《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匯編》1冊(19份);形成《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管理制度匯編》1冊(28份);獲得“廣西優秀教學團隊”2個、“廣西科技創新團隊”1個、廣西教學名師3名、學校教學名師5名;獲“廣西突出貢獻高級技師獎”1人、獲“廣西技能大獎”3人、廣西“五一勞動獎章”3人、“廣西技術能手”7人,廣西“高校優秀人才資助計劃”入選4人。
5.技能人才培養。形成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國家規劃教材12本、職業培訓標準10個、核心課程標準5份;出版編著《移動學習平臺的研發與應用研究》1部;學生參加技能競賽,獲國際級大獎33項、國家級大獎21項、省級大獎33項。
(二)推廣效果
1.專業改革,樹立行業標桿。成果經專家鑒定,居廣西領先水平。在校內27個專業推廣,受益學生超2萬人,畢業生就業率94.8%,用人單位滿意率96.2%,學校連年被教育廳評為就業先進集體。成果在全區經驗交流會發言,起引領示范作用,向行業內18所院校推廣,培訓教師1165人次,戴建樹教授多次在學術會議上做專題講座,與四川工程職院等32家院校、企業共583人次分享了經驗。
2.協同育人,服務產業需求。專業群建成省級教學團隊2個,與玉柴等55家企業合作,建立校企工作站4個,區域技術服務中心4個,制定培訓標準10個,承擔行業培訓4016人次。主持廳級以上項目32項,技術攻關33項,獲專利22件,創效益2100萬元,服務到款841.65萬元。畢業生覃厚銘為“遼寧艦”優化焊接工藝。
3.媒體關注,提升行業影響。學生參加“ARC Cup”等國際技能大賽獲國際獎26人次、國家獎32人次,省級獎55人次;專業建設水平在全國同行中處于領先地位,成果案例入選《全國職業教育典型案例匯編》;成果被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報等13家媒體報道。
4.標準引領,推進國際交流。智能焊接技術中心與中國焊接協會、美國焊接學會、德國焊接協會合作,建立“國際機器人焊接培訓與認證”中心并開展培訓與認證;戴建樹教授受聘為美國焊接學會中國標準委員會委員,牽頭開發“機器人焊接人才培訓與認證”國際標準;與廣西外國專家局、德國手工業協會合作開展“機器人焊接工藝”培訓,為東盟30家院校和企業培訓焊接教師、技術骨干190名,聯辦會議2次。
四、焊接自動化專業群建設創新之處
(一)理論創新:創建專業群隨動產業鏈發展、人才培養隨動產業需求調整的“雙閉環動態優化”產教協同育人理論
以融合PDCA循環、目標管理和自動化閉環控制理論為運行模式,根據專業隨動崗位要求變化、專業群隨動產業鏈發展的調整過程,構建由專業群目標、標準、運行、調研、分析、評價、優化等環節組成的“專業群調整閉環”;根據人才培養隨動產業需求的規律,構建由監測、分析、評價、優化等環節組成的“人才培養優化閉環”,形成“雙閉環動態優化”的產教協同育人的理論。
(二)路徑創新:形成“技術引領、服務驅動”的校企合作服務產業新路徑
校行企共建依托產教平臺的教師培養體系,以焊接自動化技術發展為導向,實施以提升技術服務能力為重點的雙師隊伍建設措施,專業對接產業,以機器人焊接工藝優化、大型船舶焊接工藝設計等高端技術服務項目為載體,主動服務企業,推動技術進步,以平臺育師資、以師資強平臺,形成“校行企主動合作、產教研協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構建專業服務產業的新路徑。
(三)模式創新:構建“五對接、五融合”產教協同人才培養新模式
以培養焊接自動化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為目標,校行企協同制定并實施人才培養方案,將立德樹人和工匠精神培育貫穿職業能力培養全過程,通過崗位標準對接專業標準、生產過程對接教學過程、工作任務對接教學項目、生產現場對接實訓基地、技術團隊對接教學團隊的“五對接”;實施教學內容融合工作任務、課堂融合車間、知識融合技能、教師融合師傅、校園文化融合企業文化的“五融合”,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結構要素高度契合。
總之,面對制造業由傳統的制造模式向智能制造模式轉型發展的新形勢,行業、企業對焊接自動化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焊接自動化專業群改革,推動產教協同育人,不僅是高職院校的重點任務,也是企業、行業學會(協會)和政府共同關注的問題。高職院校應積極搭建產教深度融合平臺,組建對接服務產業的專業群,以“雙閉環動態優化”的產教協同運行機制為突破口,創新校企合作路徑,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適應市場發展需求,服務產業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黃政艷,李寧,龍昌茂,戴建樹.服務產業發展的焊接自動化人才培養實踐探索[J].電焊機,2018(4).
[2]王國安,戴建樹,黃海波.智能制造環境下焊接自動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焊接,2017(7).
[3]鄒豫榮.產教融合與“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閩南師范大學學報,2017(2).
[4]劉奎武,邊巍,孫鐵波.專業群“校企融合五對接”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5(5).
【基金項目】2017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現代學徒制的高職焊接專業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GXHZJG2017A10)
【作者簡介】龍昌茂(1972— ),男,廣西河池人,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高級工程師;羅 妍(1981— ),女,廣西南寧人,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李 寧(1978— ),男,廣西南寧人,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教授。
(責編 郭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