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核心素養由眾多部分構成,主要包括養成語言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激發學生審美意識,幫助學生理解文化形態等等,在語文核心素養背景下,通過教學引導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由于微課屬于現代化教學資源模式,在微課應用過程中有助于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必須要創新指導教學,但是當前小學語文微課程開發中仍然存在部分問題,嚴重影響著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培育。本文基于此背景下分析探究當前小學語文微課開發過程存在的不足之處,并提出實踐教學指導方案。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核心素養,小學語文,微課應用
一、 引言
當前我國教育呈現多元發展趨勢,教育事業也在不斷地進展,人們逐步認識到教育在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在當代教育教學過程中,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成為教育學界中的重要任務。在語文教學指導過程中,通過引入微課程有助于豐富課堂教學資源,開闊學生的視角,促進學生不斷地學習和進步。語文核心素養可以概括為學生個體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根據已有的語言學習經驗,對語文知識進行感悟體驗和反思,能夠形成復合性素養,學生個體在積累語文知識中能夠增強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由此能夠得出小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核心素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通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增強學生的個體適應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由于語文核心素養具有基礎性特點,這也是與其他學科核心素養最為明顯的差距。
二、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在相應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以及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以及關鍵能力,語文核心素養,既要體現核心素養內容,也必須要體現出語文學科屬性,也就是聽說讀寫能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遠遠不足,教師應當重視增強學生的文化價值,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語文核心素養屬于內涵,蘊藏于學生的言行舉止以及口語表達之中,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漸進的引導和堅持,教師應當與學生共同努力及核心課程的標準,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教師有效傳授知識與相關技能,學生也應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之中,提升自己品質,能夠加強知識的學以致用。
三、 微課程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的應用作用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用微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夠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奠定夯實的基礎,微課屬于新型教學資源,能夠擺脫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加強學生興趣的有效激發,對于小學階段學生而言,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微課進行教學設計與導入,能夠給學生帶來良好的感官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特性,并且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微課進行古詩詞展示,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之美。
四、 當前小學語文微課程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屬性較差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深入開發微課程,但是部分教師并沒有正確認識到微課程的重要屬性,盲目地認為微課程就是微型視頻,所以導致語文微課程屬性較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是對作者進行簡介,然后講解生字詞,分析課本內容,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所以在制作微課時也是此種套路,在設計中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只是隨意選取微課內容,缺乏微課的有效評價功能以及交互性。微課教學難以得到保障,如果應用于實際教學過程中,則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反而會干擾學生的思路。
(二)微課程資源單一
當前微課程主要有三種,第1種是以PPT形式的微課程,第2種則是視頻類課程,第3種是flash動畫微課程。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大部分教師在制作微課時,會將課件轉化為微視頻,下載授課視頻,然后作為課程教學資源。例如: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雖然有的教師會應用多媒體,便會制作PPT課件,但是教師卻將PPT課件直接轉化為微課程,雖然此種方式簡便,能夠節約時間,但是由于課程類型十分單一,再加之語文學習較為枯燥,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也無法引導學生獲取知識和相關技能。
(三)缺乏交互性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過于重視傳授知識,但是新課程改革則要求教師將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呈現語文知識,扭轉學生的傳統落后學習模式,切實提高課堂交流互動性。在具體的微課程設計過程中,存在交互性不足,探究性較差,等各項問題教師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故事情節分析故事人物,但是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只是一個人在唱獨角戲,學生很少參與其中,所以師生之間難以形成良好的互動交流氛圍,如果只是單純的文字講解或者是文本朗讀,會使學生感到厭煩。
五、 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微課教學應用策略
(一)重視微課課程的系統設計和開發
教師在微課設計過程當中,要結合小學語文實踐教學特點,培養學生的微課學習動力以及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要確保在微課教學時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針對微課課程進行科學的引導和創新提升學生在學習當中的熱情。教師通過注重微課教學的整體性,在實現教學當中增強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當學生在學習《背影》這一節課,教師就可以通過為學生樹立科學的學習目標,使學生依據目標來了解背影這節課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從而增強學生對于人物內心的。掌握能力增強學生在文章探究當中的熱情。教師通過文章進行科學的教學引導,表現出父與子的情感,培養學生,學會關愛他人,并且利用微課內容學會開發和設計。教師也可以在微課教學當中播放《父親》這一首歌曲,讓學生伴隨著音樂,對于本篇文章內容進行深入性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在微課課程學習當中的感悟能力和思考能力,豐富學生的核心素養理念。
(二)設計系列化的微課課程
教師在微課課程教學設計時,要通過一系列的課程教學內容鞏固學生的學習基礎,并且利用碎片化教學將各類碎片進行連接,使課程教學能夠更加完善和高效。當教師在設計主題式的微課教學課程時,要根據主題來設計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通過將每一個主題進行科學的結合,從而有效地提升微課設計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懷疑與學問》,教師就可以將課文當中一系列的問題進行教學的設計,通過整合教學資源設計三個主題的教學課程,使學生學會寫作以及了解寫作的背景,并且對于文章的生字詞進行全面性的掌握,增強學生對于文章的分析能力和文章潛在意義的挖掘能力,使學生能夠借助微課學習對于文章內容進行全方位的理解和探究,從而提升學生對于文章的學習動力,使學生通過系列化的學習樹立正確的學習思路。教師也可以應用微課制作相關視頻,引導學生感悟歷史文化背景和內涵,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詩詞中感悟高尚的情操。
教師必須要巧妙應用微課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學習,通過微課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大聲朗讀《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然后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探討交流,大鐵球和小鐵球究竟哪一個先落地,教師在學生章節不休時,可以應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伽利略的實驗資料,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實驗器材,通過簡單的實踐操作,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考探究興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注重微課程與語文核心素養的融合
隨著當前語文教學的不斷發展和創新,在小學語文微課課程設計教學當中,教師要學會創新微課設計,通過從自身角度需要出發,在微課程設計和引導時需要提升學生的學習需求。由于很多學生在實際學習當中,對于微課程與核心素養銜接不夠完善,所以教師要基于核心素養理念下開展微課教學,不僅能夠提升微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還能夠增強學生在微課學習當中的動力。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故鄉》這一節課,教師就可以利用微課來展現魯迅,作者在回顧故鄉場景時的思想狀態,小學生在微課當中呈現深冬時的場景,通過在船艙當中體驗冷風,并且觀看幾個荒蕪的村子,體會作者語言的情感意識。學生能夠在課文體驗和思考當中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使學生能夠感受到作者筆下的農村衰敗和農民生活較為辛苦的現狀,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索能力,增強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四)搭建良好的微課應用平臺
由于微課是以信息技術為發展基礎進行教育的引導和創新,所以教師要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應用微課來打開學生的學習思路,建設應用平臺方面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所以教師要根據以往小學生在語文學習當中的現狀,逐步的創新微課應用平臺。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拓展學習資料和學習需求,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并且在微課制作過程當中,積極在滲透核心素養理念,強化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個人學習素養。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葡萄溝》這篇文章大部分學生并沒有去過新疆,所以對于文本內容存在好奇心理,特別是葡萄干制作過程,教師便可以應用微視頻播放新疆葡萄干的制作視頻,通過視頻引導學生進行探討交流,學生會了解其中的制作工藝與流程,學生弄清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之后,便會積極的探討,有的學生則會向教師主動提問“老師,為什么我們的葡萄干沒有新疆地區的好吃呢?”然后教師在有效結合地理知識引導學生探究新疆地理差異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并且拓展視角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六、 結束語
結合上述內容,我們能夠看出當前我國語文教學呈現多元化發展環境,微課屬于新型教學模式,能夠獲得更加豐富多元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要充分重視微課程的系統性開發與設計。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將微課與語文核心素養有效融合,通過搭建良好的微課交流平臺,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增強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內涵,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效提高課程質量,進一步推動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可持續進行。
參考文獻:
[1]官小于,楊培會.寫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語文微課應用研究[J].探索科學,2016(3):113.
[2]陳永菊.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微課程開發研究[J].文學教育,2017(4):62.
[3]郭志明.基于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微課程開發之價值取向[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6(4):11-15.
[4]陳明,尋素華.寫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語文微課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7(9):123-126.
作者簡介:唐科明,甘肅省定西市,甘肅省定西市岷縣西江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