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應用能力,是滿足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初中教學實踐時側重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意識到生活中數學知識的作用,進而主動在課堂上學習,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本文聯系教學實踐,分析數學課堂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措施。
關鍵詞:數學教學,應用意識,培養措施
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教學強調生活化,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注重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使得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數學不是簡單的背誦記憶,即便掌握知識點,也不一定會解題,這也是數學課程的最大特點。數學教師要側重培養學生應用意識與能力。
一、 課堂導入環節,培養數學應用意識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課題引入時,盡可能選擇真實、切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如此能將學生發散的思維快速收攏起來,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將自己的情緒、狀態、課堂教學氛圍等調控至最佳狀態,為新課的開講創設良好學習條件,同時也為學生數學學習的迫切性提供支持。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時,可以結合學生實際生活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對原有認知結構和新內容之間產生認知矛盾,利用沖突打破學生心中原有的平衡狀態,使他們從內心深處產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渴求。
例如,在進行“線段垂直平分線”新課導入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甲乙兩村合計要在田里打一口井,經費已經收集齊全,但水井的選址卻成了問題,甲村人希望建在A處,離自己村莊近一些,乙村人希望建在B處,自家村民用水方便,請同學們幫忙調解一下,水井應該建在何處才能保證到兩村間的距離相等?同學們聽后各個躍躍欲試,但都拿不出具體可行的方案。教師這時可以順勢提出線段垂直平分線的內容,這樣問題就可圓滿解決。如此還激發了學生對于“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求知欲,使整個課堂學習氛圍活躍起來,同時學生也進一步體會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重要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為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還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設計一些“新穎”“有趣”“智力型”“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游戲,培養學生數學觀念和應用意識,從而幫助學生將所學的數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以此加深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二、 設計課堂問題,夯實數學應用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問題設計得足夠巧妙,既能對學生知識掌握能力進行檢驗,又能對學生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進行考查。因為數學學習是非常靈活的,只有實現對知識的靈活運用才是真正達到對知識的掌握,而且雖然數學題目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本。它只是將出題的形式、數據進行調整,其根本內容和考查的知識點并沒有改變,而學生若能靈活應用,就能看破虛無直擊重心。例如,在學習不等式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實際生活中關于產品、利潤以及銷售之間的問題,或者旅游時選擇哪種購票方式最劃算的問題。
如,工廠現有甲乙兩種原材料,其中甲材料320千克,乙材料290千克,現計劃用這兩種原材料生產A、B兩種產品共計45件,已知生產一件A產品需要原料甲4千克,原料乙2千克,所獲利潤為500元,而生產一件B產品需要原料甲5千克,原料乙8千克,所獲利潤為900元,現在提問,(1)按照題目要求生產A、B兩種產品,總共有多少種生產方案?請詳細列舉出來,(2)假設按照題目要求生產A、B兩種產品所獲利潤為y元,其中生產A產品件數為x,現在請用含有x的代數式代表y,并說明在問題(1)中哪種生產方式所獲利潤最多?利潤最多時為多少?在解答這類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題意列出符合要求的不等式組,然后根據問題和解集設計最合適的解決方案。而在第二小題中還涉及對函數內容的應用,為以后函數學習打下基礎。而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在教學引入時為學生設計該類與實際生活切近的問題,在實際教學時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同時又能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實用性與實際價值,真正理解數學源自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真理。
三、 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應用能力
死板單調的知識往往無法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一般對于新知識才有興趣去學習,過了一段時間,他們就會將這些知識置之腦后。可是教師如果能夠將習題課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激發初中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才會有更加強大的動力來學習數學,來完成習題課的作業練習。數學習題課給學生帶來的是永無止境的苦悶練習,無論是誰,一直重復做一件事肯定會產生抗拒心理,所以傳統無趣的數學練習也會讓學生對數學學科喪失學習興趣。初中數學教師必須對習題課的教學模式進行改變創新,來重新喚起初中生們對數學習題課的學習興趣。
比如,教師可以將習題課的教學進行劃分,劃分成不同的類型。習題課并不單單包含對習題的解析,還可以涵蓋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體系結構,具有專題性的習題等等。在講解“有理數的乘除法”這一方面的習題時,可以適當地融入一些學生已有的知識“有理數的加減法”,借此來降低題目難度,發散思維,這也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如,“勾股定理”作為數學學習的重難點知識之一,這部分教學時可以開展情感交流。授課時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勾股定理的內容,而是通過與學生溝通順勢導出公式。具體而言,利用多媒體播放準備好的“畢達哥拉斯觀察地面磚圖案”的圖片,提出問題:可以觀察到什么內容?得出等腰三角形與直角三角形的認識,接著教師將兩個大小不等的正方形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討論與剪切并討論交流,并不給出具體的意見,利用“趙爽弦圖”或代數計算方法得出定理內容,并對其進行證明。整個情感交流過程中挖掘知識點背后蘊藏的故事,培養數學學習信心,并借助數形結合培養學生歸納推理能力。
如初中數學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知識點時,引出這樣的例題:某學校初一共有3個班級,組織初一學生向希望小學捐獻課外書,現已知1班捐贈152本課外書,2班捐贈數據為平均數,3班捐贈總書籍數量的40%。請計算三個班級各捐贈書籍數量。引導學生分析,捐書平均數可聯系各個有關量。假設2班捐贈數量為x,則總捐贈書為3x,3班捐贈數量為3x,得出最終的方程式:3x=152+x+3x×40%,求出答案。學生利用這種方式計算結果,提升解題效率。另外教師在給學生講解“統計”這一單元的知識點時,可以通過生活中的案例來進行教學,培養學生數學理解與思考能力。意識到數學知識學習的重要性,明白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更加主動學習,教師通過創設恰當的生活情境,培養學生的推理、解題能力。
四、 活躍課堂氛圍,落實核心素養要求
在一般的師生關系中,教師往往占據主體地位,給學生的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學生也或多或少的會對他們產生恐懼心理。教師必須將師生關系進行適當的轉變,要和學生深入地交流溝通。因為師生的地位在某些程度上是平等的,教師需要將更多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不能只是一味地霸占課堂,教師應該只作為教學的引導者,學生才是真正學習的主體。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和學生進行良性的互動之外,還要去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感受。比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統計”這一單元的知識點時,可以通過生活中的案例來進行教學。比如,學校要定做校服,某個班里的男生,身高都在160~170之間,但是身高以168居多,這些人數占了總人數的80%,所以校服的大小就要以他們的身高作為參考。這就是“統計。”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重視“灌輸式教學”,而這種互動式的教學,強調更多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和學生溝通交流。傳統教學理念中,教師只在乎學生的成績,所設計的教學任務也都是圍繞提高學生成績這一目的進行的,只關注了教學的結果,而忽視了教學的過程。可是“互動式教學”不同于傳統的教學,它更為突出教學的過程,更多的來關注學生平時學的知識,而且注重學生掌握了什么。這一教學法強調師生互動,相互交流,可以對問題進行更加充分的討論,在互相的交流中來探討答案。這樣在整個的教學中,學生變成了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比如,“軸對稱”這一知識點,教師一開始可以先讓他們探討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它們有什么樣的特點,如何才能更好地畫出一個軸對稱圖形等等這些問題,而不是一下子就進入課堂的教學。適當的問題互動也能讓學生對這一知識點了解更加深刻。
五、 結語
總之,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應用能力,要選擇合適的切入點,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側重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大幅度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質量,落實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實現落實核心素養要求的目的。希望通過文中論述,為類似研究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王晶鑫.淺談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J].中國校外教育,2019(31):112.
[2]凌光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的幾點反思[J].課程教育研究,2019(29):139.
[3]安寶成.小組合作在初中數學教育中的應用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2):110-111.
[4]連文遜.淺談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開展生活化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16):115-116.
作者簡介:
馮新華,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南靖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