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希
(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白舍鎮中心小學 江西 南豐 344500)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語文課堂應該是一個通過誦讀課文達到一個語感和情感相互統一的一個課堂,但是現在的語文課堂中,普遍看到的都是學生為了完成任務,在課堂上毫無感情的誦讀,或者是老師將課文留為作業自由誦讀。這樣去誦讀對于學生在閱讀方面的訓練絲毫得不到提升,甚至可能會讓學生們失去對閱讀的興趣和喜愛。因此需要教師在閱讀方面進行示范的引領和指導,促進學生在誦讀方面能力的養成。學生在小學階段一般會有很強的模仿性,而教師就是他們模仿的主要對象,因此,教師在語文誦讀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示范作用,調動課堂的積極性。
例如,在五年級上冊的教材課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中,老師可以首先應該投入飽滿的感情去示范母親的語氣:“真是你寫的嗎?多美的詩啊!精彩極了!”結合書中母親的神態和動作,用語言來表現出書中描寫的母親興奮的感覺,“親愛的,發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寫了一首詩,精彩極了……”投入的感情越深越有感染力,可以讓學生感同身受,使自己置身于課本中,完完全全的感受一個母親對于兒子的贊美。然后轉換語氣,用一種較為冷淡的語氣讀一下父親對于詩歌的評價:“我看這首詩糟透了。”同時可以結合父親把詩扔回原處的動作,給學生更為真實化的體驗。通過兩種截然不同的語氣來展示父親和母親兩個人的態度,讓學生更為真切的體會到什么叫誦讀,避免學生們在自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為了表現自己“有感情”而出現矯揉造作的不良誦讀習慣,不良習慣的養成會讓學生忽略誦讀的語調和語氣,難以理解文章中所表達的感情。
對于小學的學生來說,老師的示范是一方面,但是更重要的還是學生們自己去誦讀,有的學生可能可以十分容易的去融入到誦讀的氛圍中,但是還是存在一些自身的誦讀能力較差且不主動的學生,在課堂進行集體誦讀過程中往往會“渾水摸魚”,進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難以有效提升。而分角色誦讀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比較好的方式。分角色朗讀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分角色誦讀可以讓學生直觀感受語言的魅力,學生在課堂全程參與誦讀活動,作為學習的主動者和同學相互配合,更好的理解整個文章的感情和意思,吸收文章里蘊含的道理,對于文章的閱讀有一個更好的體驗。同時,角色扮演誦讀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整篇文章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讓課堂可以更加的活躍和積極。
例如,在五年級下冊的教材課文《絲綢之路》中,就可以選擇讓同學們進行分角色扮演誦讀,學生的個性不同,他們進行誦讀的方式和特點也各不相同,結合每個學生在誦讀時的優勢和缺陷,選出學生分別扮演中國使者和安息國將軍,如果有的學生聲音洪亮,就可以讓他進行西方將軍的扮演,有的同學誦讀飽滿有感情,可以讓他誦讀大漢使者。學生們各自的選擇角色,進行迎接大漢使者和互贈禮物等場面的話語的誦讀:“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在誦讀的過程中還可以根據課文描述做出相應的動作:中國使者抱拳,作揖還禮。展現東西方交流的生動一幕。
古有言,七分詩三分讀,但是對于一些古詩詞,學生可能還不能很好的掌握詩詞的韻律的節奏,這樣一來就需要老師示范朗讀,在學生畫出節奏后,學生再自行朗讀。“詞”重在想象和品讀,學生通過品讀感悟,然后配上基調吻合的音樂,聞其聲,如見其人,在課堂內制造出相應的特點的音樂氛圍,喚起學生心中的情感,拓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引領學生成為一名誦讀者,使學生進入詩詞的意境之中,讓同學們在音樂的配合下和詩詞產生共鳴。這樣的配樂誦讀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豐富了課文的內容。
例如,在六年級上冊的《七律·長征》詩詞課堂上,老師就可以播放一個雄渾壯闊的背景音樂,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會被背景音樂所帶動,強烈的節奏音樂會讓學生誦讀出來的詩更加響亮,字字鏗鏘有力,帶有紅軍藐視困難,從容不迫的自豪感。在讀到最后的“盡開顏”的時候配上稍稍歡快的音樂,讓學生理解,到了這個地方,應該是一種歡快的情感,表達的是取得偉大勝利的喜悅之情。這樣通過音樂,就能很好的進行情感的轉換,這類的詩歌,詩詞對仗工整,節奏抑揚頓挫,學生自然而然的形成思維的發散,感受此詩豪邁氣勢和闊達境界,感受偉人的胸懷。極大的增強了民族使命感。最后在通過詩詞誦讀的比拼,提升學生的誦讀技巧的能力,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可以更加充分的理解詩詞藝術的魅力所在,體會詩詞中蘊含的豐富情感。
綜上,誦讀教學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甚至是以后的語文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一筆,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是每一個教師應該做的事情。同時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誦讀教學能力,成為學生更加優質的模仿對象,給予學生更加高效的引領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