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莉
(寧夏平羅縣回民中學 寧夏 平羅 753400)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中學化學課程標準》也提出: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的培養。為了有效地培養初中生的化學素養,這就要求老師應當精習備課,充分準備,做好課堂預設。同時,老師還應注意到,在實際的教學中,課堂會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會出現諸多始料不及的事情,這就需要老師能高度重視課堂的生成資源,能夠做到把課堂的預設與實時生成的資源靈活地結合起來,相應成趣,優化課堂教學,教學靈動的化學課堂。
在初中的化學課堂上,老師如果一味地把學生們的回答正確作為是好的課堂生成,而將錯誤的回答當成是消極的,不好的,采取偏面的否定的態度。這種認識是有失公正的,在初中化學中的許多問題,雖然答案有正確與錯誤,但是,學生們的積極回答的課堂生成其實都是課堂的精華,面對的錯誤回答,老師可以將錯就錯,通過巧妙的引導,讓它成為課堂的亮點,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
例如,為了讓學生們能夠較好的區分Na2CO3和NaHCO3,讓學生們設計實驗進行區分,其中一位學生提出方案:利用用Ca(OH)2溶液來區分。該學生認為Ca(OH)2與Na2CO3反應可以生成白色沉淀CaCO3,而與NaHCO3不發生反應,沒有出現白色沉淀,可以區分Na2CO3和NaHCO3。學生提出的方法是不正確的,但筆者順勢而導,帶領學生們進行了實驗驗證,實驗之后發現NaHCO3和Ca(OH)2現了沉淀,實驗不是學生們期望的那樣,筆者帶領學生們進行探究分析,筆者進行引導到:“出現的沉淀是哪種物質?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沉淀?沉淀的出現可以體現出碳酸氫鈉的一種什么性質?”學生們結合筆者的問題進行了思考,發現了錯誤出現的真正原因,走出認識的誤區。
在上述教學實例中,筆者不急于揭示學生們的錯誤,順勢而導,讓學生們在觀察和思考中發現自己的錯誤,發現正確的答案。
在初中化學的教學中,化學實驗占據了化學的一大部分內容,所以化學實驗在化學中占有一席之位。化學實驗的進行需要學生們仔細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等等,需要學生抓住實驗的主要或者本質現象。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異常時,教師們需要帶領學生們進行深度的剖析,幫助學生們理解化學現象。
例如,在講述“我們的呼吸作用”這一節內容時,同學們進行實驗探究,一組學生首先收集一瓶空氣,再利用排水法收集集氣瓶呼出氣體,之后將兩個燃著的木條分別伸入兩個裝有不同氣體的集氣瓶內,學生們看到兩個木條均立即熄滅了,無法進行比較。之后筆者讓該組學生再次進行實驗,這次成功了學生們很開心。筆者帶領學生們深度分析這次的實驗異常,讓學生們分析第一次失敗的原因。有學生說“是收集的氣體有問題。”有學生說“若是氣體有問題,只能是呼出的氣體有問題,但是木條不應該熄滅。”學生們恍然大悟,說到“是燃著的木條問題”。
在化學的課堂上,實驗中稍微不注意就可能產生錯誤。在遇到錯誤時,有效的引導、正確的進行處理和對待,會加深學生們對實驗的認識,獲得新的知識和啟迪。
對于初中化學,研究化學細節問題,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們拓展視野。化學眾所周知,化學實驗是化學學科的基石,也是化學學科發展的動力源。化學教學中,優化實驗設計、改進實驗方法等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關注實驗細節化也是不容我們忽視的。
例如,筆者在進行“硝酸鉀溶解”的溶解性實驗時,首先是將KNO3加入到水中,一直加到試管底部出現了KNO3的固體為止,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學生們理解“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筆者在實驗的時,注重細節,加入了一個實驗環節:在KNO3溶液飽和時候,向其中加入少量的KMnO4。這個實驗環節的結果讓溶液的液體變成了紅色。之后筆者提出問題:“加入KMnO4之前,溶液已經是飽和狀態了,為什么溶液之后又會溶解KMnO4呢?”之后讓學生們對上述問題進行的討論,從而讓學生們知道在溶液的溶解過程中,可能含有多種溶質,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硝酸鉀的飽和溶液中不能再繼續溶解KNO3時,但還能溶解少量KMnO4。
綜上所述,在初中化學課堂上的生成資源其實都是十分重要的,都要重視起來,不能偏廢,讓錯誤的生成資源也能得到充分利用起來,變廢為寶。在化學課堂上,教師們需善于捕捉生成、及時點撥,從而讓化學課堂教學充滿活力,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