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燕
摘要:本文立足金融市場改革如火如荼、經濟新常態強勢來襲的宏觀背景,將農村信用社金融模式作為研究對象,從農村信用社金融模式在新形勢下暴露出的問題出發,探討加快農信社金融模式改革與創新的策略。期待為農村信用社的健康穩定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 金融模式 金融市場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不斷完善,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大力支持。農村信用社作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理應義無反顧的為“三農”服務。然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與制約,農信社金融模式存在系列問題。所以,進一步改革與創新農信社金融模式已經成為集中關注的問題。
一、新形勢下農村信用社金融模式暴露的問題
(一)市場機制不夠健全
國際金融市場機制不斷創新,逐漸趨于穩定,為適應快速發展的經濟環境,全國金融市場創新力度加強。但是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依舊處于沿用傳統模式,沒有將市場作為運行的基本依據,導致農信社金融創新動力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對農信社的干預力度較大,影響農信社市場機制改革,由于地方政府追求金融環境的穩定,導致農信社發展中受到政府的制約相對嚴重。日常經營與管理長期受行政行為桎梏,且農信社頂層設計不夠健全,導致其在運行中的權責匹配失衡,在尋求金融模式創新的過程中喪失主動權。
(二)金融產品創新不足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農信社金融產品創新動力匱乏,機構運行模式相對單一,過分依賴區域金融市場,最終導致金融市場區域壟斷問題頻出,使得農信社發展中不能積極主動的面向“三農”開發創新型金融產品。現階段,我國農信社金融模式創新格局不夠健全,各創新主體始終堅持自身為主體,缺少同行、同系統的交流與合作,使得面向農業、農村、農民的戰略性金融產品匱乏。新形勢下,農信社雖然已經意識到產品創新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但是探索新產品的過程中過程中基本都是依賴自身的發展情況做出選擇,而缺少服務“三農”發展的創新模式,對于金融產品的風控力度不足,制約農信社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三)運行機制不夠完善
農信社發展歷程中始終追求股東權益達到最優。而新形勢下,要求農信社必須構建起服務于“三農”的運行機制,以及必須支持農村經濟,這使得二者在利益上出現對立,目前此種對立依舊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另外,農信社法人治理結構層面也暴露出了利益沖突,集中表現為現有所有權人與職業經理人之間的沖突。職業經理人在推動創新的過程中對于風險的把控不夠得當,如果農信社在金融產品、市場機制創新與變革的過程中失利,可以通過系列措施逃避責任。此種權責利失衡的運行機制導致農信社的風控機制難以完善,不利于其金融模式的創新與變革。
(四)風控機制不夠完整
就目前發展實際情況來看,信息不對稱是導致農信社金融創新風險的主要因素,由于農信社對于貸款人的信息掌握不全面,使得貸款人以不健、甚至不客觀的信息獲得貸款,這就為農信社埋下了風險“手雷”。一部分農信社為規避此類情況發生,制定高利率對策,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風險,但是從金融市場發展全局來講,無疑將一部分優質客戶拒之門外,不利于農信社金融模式的創新發展,也同支持“三農”、服務“三農”的發展理念背道而馳。道德風險同樣是農信社金融模式創新變革路上的“絆腳石”。由于農信社發展中專業技術人才匱乏,職工整體職業素養有待提升,道德示范力度不足等因素的影響,一部分工作人員在實踐中會受到某種利益的驅使,暴露農信社信息,導致農信社金融模式創新面臨危機;同時客戶風險也無處不在,如客戶將在農信社中獲取的貸款用于高風險投資,一旦失利就會導致客戶破產,或者無力償債,使得農信社的資金風險不斷增加。
二、新形勢下農村信用社金融模式的創新路徑
(一)明晰產權機制
當前產權不清晰已經成為制約農信社金融模式創新的主要因素,所以農信社必須結合自身的發展目標與職能所在,借助金融體制改革的東風清晰界定產權機制,確保各項業務與發展方向滿足需求,同時要結合農業、農村的具體要求,對產權進行變革與重組。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農信社不能實施“一刀切”,應該結合不同機構及其所在區域的發展情況制定針對性方案,從而確保改革路徑具備適應性與推廣性。基于此,農信社應該遵循自主選擇的基本原則,同時也要接受公共政策的領導,實事求是、穩步扎實的推進[1]。一部分農信社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股份制改革,從而使得其權責利得到高效匹配,確保創新變革之后的金融模式能夠形成有效服務“三農”的良性機制。
(二)健全完善溝通機制
農信社作為區域金融發展、金融服務的關鍵組成部分,在業務轉型與資金周轉層面,雖然將服務區域經濟作為主要職能,但是這并不意味其是區域政府和其他金融機構消化不良資產的機器。但是農信社與地方政府之間的確存在相生相伴、相互協作扶持的關系。所以在實現金融模式創新的過程中,必須建立起順暢的溝通關系,打造健全的協助機制,從而讓農信社與地方政府可以順暢溝通、相互扶持。基于此,農信社在制定發展目標和確定發展方向的過程中必須與地方政府的遠景規劃保持一致,并且在宏觀上接受地方政府的引導與指導,另外需要利用自身的優勢與資源,積極建立與地方政府緊密協作,在“三農”各類問題中可以發光發熱的發展機制與運行機制。地方政府應該積極重視農信社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進而主動為農信社的健康穩定發展提供政策支持[2]。尤其在宏觀調控與方向指引方面必須做好功課,確保農信社成為自主經營的金融主體,使其能夠在一定政策的支持下為農村金融市場體系完善提供支持與補給,激活區域金融市場活力。相關部門可以在農信社金融模式創新的過程中發揮把關者的作用,以此強化農信社的自主性與預見性,為農信社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環境基礎。
(三)強化“三農”支持效力
農信社金融模式創新的核心目標在于服務“三農”,在于激活區域農村金融市場活力。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各部門提供充足的政策支持,不僅需要地方政府的宏觀引導,同時需要各個層面的扶持,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金融模式變革與重組的目的。一方面,地方政府應該幫助農信社獲取更加寬廣的資金運作渠道,也就是資金的來源于金融業務對象。農信社改革之后依舊肩負支持農業經濟的神圣使命,所以政府應該加強資金的供給力度,同時提高農信社存款開發力度,以為金融業務與金融產品創新奠定物質基礎。例如可以引導農信社通過發行國債和上市籌資等方式獲取充足的資金。另一方面,相關部門應該適當降低農信社的稅收負擔。現階段農信社貸款發放率不高,并且存在系列風險,這使得其利潤難以保證。加之沉重的稅負,導致農信社舉步維艱。因此,相關部門應該適當降低其稅率,如降低所得稅稅率,減少業務開展過程中的利潤資金流失,增強可調動資金的充裕程度[3]。與此同時,監管部門可以利用提高呆賬準備計提比例的措施,降低農信社應繳稅利潤的留存,從而使得資金能夠更多的留在信用社內部,農信社可以為區域農業經濟以及金融市場發展做出貢獻。
三、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信用社固有金融模式在全新金融環境、經濟背景下暴露出了諸多問題,集中表現為市場機制不健全、運行體制不完善、產品創新能力匱乏和風控系統缺失等。為加快農信社金融模式改革步伐,必須要清晰界定產權機制,結合自身發展目標與職能所在與區域政府及相關部門積極溝通,并且強化金融產品與業務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支持力度,以此激活區域農村金融市場發展活力,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陸倩倩.加強農村信用社金融創新能力建設的若干思考[J].經貿實踐,2018(17):132.
[2]劉昕.河南省農村信用社金融支持模式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8,39(16):129-131.
[3]林曉科.新形勢下農村信用社金融模式探析[J].現代國企研究,2017(24):184.
作者單位:新余農商銀行喻水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