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華 任健
【摘要】為了探索中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方法和途徑,文章闡述了工匠精神的內涵及其特點,以及現代學徒制下培養工匠精神的意義。中職院校工匠精神的培養是國家經濟結構升級轉型的人才質量保障,是中職院校內涵式發展內在需求。在中職院校廣泛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下“工匠精神”的教學實踐,具有重要的戰略和實際意義。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工匠精神”,培育
《現代漢語詞典》中將“工匠”解釋為手工藝人,而“精神”則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百度百科中對“工匠精神”的定義是:“工匠以極致的態度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中國傳統的工匠中,無論是官匠還是民匠,大多都是世守家業,技藝精湛,熱愛家族手藝,不見異思遷,勤儉節約,量腹而食,愛國為民,同時也對工藝關鍵技術高度保密,絕不向外人泄露,力守其法,世傳其業,并且一般傳男不傳女,所以才有元稹《織女詞》中“東家白頭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為了死守挑紋絕技而發生兩個女兒終老于家不得出嫁)的悲劇。因此,工匠精神內涵的核心是工匠對其產品品質或者服務質量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追求,涵蓋了嚴格遵循技術標準,不能投機取巧,博人眼球,嚴肅考核,責任倒查等法律和道德要求。
一、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下“工匠精神”培育措施
(一)制定頂層設計,完善保障機制
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制度與管理運行機制,在體制機制的保障下,結合行業對技術專業人才的技能、職能及綜合素質的實際需求,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機制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保障。將工匠精神融入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標準、考核制度等各個方面均體現出工匠精神的培養要求。除了在實習標準中重視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在課程標準中,各科教師也應結合本課程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結合現代互聯網技術,優化教學質量管理模式,建立學徒制教學質量管理平臺,更便捷有效的對學徒制成員(包括校內導師、企業師傅及學員)進行實時信息反饋與管理。
(二)工匠精神的培養需要融合職業精神和專業技能教育兩方面
工匠精神雖然屬于職業精神范疇,與職業技能屬于平行層面的教育內容,但是與專業知識技能的教育密不可分。高職院校需要調整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考核評價方法等,在素質目標的培養中增設一些素質拓展課程,比如開發一些能激發學生持之以恒,細心耐心,不見異思遷,不投機取巧,不嘩眾取寵,抵得住誘惑等方面素養的游戲拓展課程。專業內容的教學方面,要更多地借力現代教育科技的發展,引入MOOC開放式教學手段,挖掘信息資源庫的價值,廣泛開展翻轉課堂,對于專業適用性較高的食藥類專業實踐課程實行行動導向的項目化教學法,多管齊下,幫助學生通過反復迭代的方式把每一項職業技能先學懂,再學精,最終精益求精。
(三)探索多種教學方式,挖掘校企合作深度
1.校內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
通過在校期間對專業知識全面系統的學習,讓學生了解自己將來所從事的職業,建立對職業的興趣、愛好,進而升華為認可與追求。學生要參加由專業老師和企業相關負責人組織的專業宣講,在對自己所選專業懵懂的探索初期埋下愛崗敬業的種子,舉辦工匠精神相關的文化活動,如社團活動、演講比賽、參觀博物館等,讓學生全方位的感受工匠精神的內涵,以行業市場調研為載體,學徒制學員為參與者,從調查問卷的設計、進企業參與調研活動到調查問卷的數據采集與分析,讓學員身臨其境的感受行業的現狀,成立工匠工作室,請行業專家,以講座的形式分享優秀的案例,發揮榜樣的作用,利用現有的網絡教學平臺,構建弘揚工匠精神的模塊,形成網絡在線資源,以便教師與學員共同學習,鼓勵學員參加企業舉辦的技能競賽,以賽促學,激發學員的學習動力,同時也能更深入的了解企業,開展各類公益活動,讓學員進社區、下基層,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溝通技巧與專業技能,在實踐中升華對職業的認知與熱愛。
2.學校學習與企業實踐的深度融合
在現代學徒制的教學模式下,學校教學與企業實踐活動交替進行,技術專業學徒班學員每學期在相應板塊的知識學習結束后,安排1個月的企業學習時間。學徒在企業由“老工匠”帶領,學習操作層面的實踐技能,及時了解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將理論與實踐有效整合。
3.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深度融合
校園文化的本質是一種人文環境與文化氛圍,不僅為學生提供健康向上的生活和學習環境,還能促進師生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核心是企業的精神和價值觀,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雖然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熏陶的對象不同,然其所推崇的核心價值卻有諸多一致,包括敬業、誠信、尊師、好學等。工匠精神則為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共同推崇的文化內涵,將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共同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注重校園文化中工匠精神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將養成的良好品質帶入企業,同時,將企業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引入校園,編寫企業文化教材,開展企業文化課程等。只有在意識上認同并接受了企業的靈魂,才能在將來所從事的崗位長久的發展下去。
二、結語
部分學徒對企業的忠誠度不高,流動性大,這可能是企業對校企合作參與度不高的原因之一。人才的流失對企業是很大的打擊,企業耗費時間與精力與學校共同將學徒培養出來,結果卻“勞而無功”。而重視對學徒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僅能提高產品的質量,也能培養其愛崗敬業的精神,從某種程度上能解決這一困擾。在推進現代學徒制進程中,建立培育工匠精神的價值引導機制至關重要。工匠精神的價值導向需超越教育功利和企業利益,避免完全以企業利益為就業導向,營造愛崗敬業、追求質量的教育氛圍。
參考文獻:
[1]潘夏,潘玉成.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中工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9,28(3):96-97.
[2]毋海亮,高娟.初探現代學徒制與工匠精神培育的載體和路徑[J].現代職業教育,2018,14(26):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