伋靜
摘 要:著名的《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在張思德的追悼會上的講話,它是“為人民服務”思想的直接體現。本文從厘清創作背景的角度,探究《為人民服務》一文的真正創作目的;聯系現實,分析此文的現代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為人民服務 創作背景 現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D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3-0-01
一、《為人民服務》創作背景及目的
張思德同志,四川儀隴人,生于1915年,18歲那年參加了紅軍。張思德從軍11年來,從不在乎自己職務的高低。他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當班長是革命的需要,當戰士也是革命的需要。” 1944年,上級組織一個小分隊去安塞燒炭,張思德自告奮勇地報名,并說:“燒炭是為了戰勝敵人的封鎖,奪取抗戰勝利。” 燒炭可以說是一個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工作,可是他依然一絲不茍,認真對待這項工作。而且他作為副隊長,始終與老百姓一起干活,什么苦活累活他都沖在前面,在窯洞坍塌的最后時刻,他第一時間把戰友推出了窯外。
他的事跡深切地體現出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張思德不愧是“為人民服務”的代表。毛澤東聽到他的死訊后,第一時間對他的犧牲作出了高度評價。悲痛之余,親筆在挽聯上寫下“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在追悼會上,毛澤東做了《為人民服務》的講演,高度贊揚了張思德同志這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這就是毛澤東創作《為人民服務》的一個直接目的。
但要想厘清《為人民服務》創作的真正目的,我們就要回顧這段歷史。在抗日戰爭初期, 陜甘寧邊區實行“爭取外援, 休養民力”這一個重要的方針政策。因此當時陜甘寧邊區的財政狀況較好,具體表現在機關、部隊、學校能夠有充足的供給, 邊區人民群眾的負擔較輕, 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然而, 從 1940 年起, 情況發生了變化。國民黨加劇了對共產黨的打擊和包圍,甚至在經濟上實行了封鎖,這就導致了陜甘寧邊區的財政經濟在 1941 年和1942 年出現極嚴重困難,出現了物價一日三漲的現象。為了克服財政經濟困難,邊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其中的一個辦法就是增加生產,開展大生產運動。這一方面可以增加財政收入、改善供給不足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減輕人民群眾的經濟的壓力, 減輕他們的負擔。張思德同志參加的燒炭工作, 正是機關、部隊大生產運動中的一項工作。可見,燒炭工作看似是一件平凡的工作, 但它卻關系到黨的生存和發展,關系到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關系。這場經濟斗爭,對中國革命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這場大生產運動的開展決定這場斗爭是否能取得勝利。這就是張思德與《為人民服務》的真正內在聯系。
但對這次大生產運動的重要性,有些同志的認識不足,他們輕視勞動生產,不重視經濟工作。他們認為,張思德的犧牲太不值得了,張思德的犧牲沒有意義。在他們的觀念中,認為只有參加戰斗才是有意義,只有犧牲在戰場上也是英雄。毛澤東在這次演講,對張思德的犧牲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對不同的聲音作出正面回答。毛澤東告訴大家,不論是從事生產勞動也好,參加戰斗也好,都是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都是有意義的;只要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即使是犧牲,都是值得的和高尚的。毛澤東的這一觀點,在紀念張思德追悼會1O天后再一次得到明確闡述。他在中共中央辦公廳舉辦的招待八路軍留守兵團全體模范學習代表及各部隊戰斗英雄代表大會上講話指出:“我們的軍隊是真正人民的軍隊,我們的每個指戰員以至每一個炊事員、飼養員,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可以說,這是創作《為人民服務》的真正目的,也是對“為人民服務”精神的直接闡釋。什么是為人民服務?為眼前的人民利益而工作就是為人民服務。在此,也為共產黨人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綜上所述,智慧的毛澤東同志借《為人民服務》一文,肯定和贊揚了張思德同志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的同時,為我黨糾正了錯誤思想,更是激勵著廣大默默無聞為人民利益而無私工作的人。
二、《為人民服務》的現代價值
毛澤東同志所倡導的為人民服務, 不僅是指黨要為人民根本的、長遠的利益而奮斗, 更重要的是要求全黨關注人民群眾的當前利益, 體察人民群眾的現實困難和情緒。在推進黨的事業的同時要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 在情況發生變化、即有方針政策與人民群眾的利益不相一致時, 要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也就是文中所說的“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 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
今天,《為人民服務》一文,以及它蘊含的思想,有著重要的價值意義。為人民服務,它是共產黨人的生活的態度,它是我黨生命力的基礎,它也是社會主義事業長盛不衰永葆青春的源泉。
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眾在我們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們在群眾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焦裕祿一心只為蘭考人民,為蘭考人民著想,樹立起人民公仆形象;牛玉儒不謀私利、情系老百姓,一生踐行著入黨誓詞。葉年平老先生,心系留守學生,熱愛教育事業,成為一屆屆學生心中的葉爺爺。他們都始終心中裝著人民,時刻想著群眾的利益,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了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讓黨旗永遠飄揚在人們的心中。實踐反復證明,黨心所歸就是民心所望,黨心所指就是民心所向。只有堅持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著想,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難,社會主義之路就會蒸蒸日上;反之,偏離了群眾路線、疏遠了人民群眾,就會走上亡黨亡國之路。
為人民服務,偉人親筆撰過文,一代代領導人身體力行為我們作出了指引,一位位優秀的人民公仆為我們做出了榜樣,一批批黨員深入人民生活的第一線。
當前,我們正處于各項工作的攻堅期和關鍵期,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要化解矛盾和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心中裝著百姓,不能只把群眾掛在嘴邊。同時,我們也要發動群眾,依靠人民,他們才是歷史真正的創造著,才是我們社會主義事業真正的創造者。惟有這樣,我們的美好生活才能盡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會再近一點、更近一點。
參考文獻
[1]王使璋.毛澤東詩詞中的領袖氣質[J].文學教育(下),2015(1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