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蒙
摘 要:唐朝歷時289年,幾次的重大變遷將唐朝分為了四個時段,同時,唐人的審美情趣也在發生變化。
關鍵詞:唐朝 審美 圖案花紋 詩歌創作
中圖分類號:G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3-0-01
歷時289年的唐朝,由于其多民族融合及對外開放的特征,在中國審美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唐朝審美情趣的變化,大致可根據唐朝國力而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用人的一生來比喻的話,初唐如少年,稚氣而天真;盛唐如青年,朝氣而昌盛;中唐如中年,穩重而深刻;晚唐如老年,遲暮而睿智。
一、萬象更新的初唐
初唐人的審美情趣,同政治制度的走向相一致,唐朝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秦漢制度的復歸,但歷史可以再現,卻絕不會重復,在初唐對秦漢浩大繁復、剛健壯闊的審美情趣也并未完全繼承,而是在揚棄其外在形式的過程中,保留了它的內在要素。形成了初唐獨具一格、萬象更新的審美情致。
圖案花紋:初唐時期絲綢之路重新開放,佛教得以發展,佛教美術空前繁榮,外來文化不斷涌入長安城,為初唐多元發展的文化藝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點在莫高窟內的圖案有所體現。初唐的莫高窟窟內圖案具有獨特的外來性特征和過渡性特征,構圖大膽,色彩風格多樣。“根據初唐前期莫高窟藻井圖案的內容,可分為五類,分別為雙龍蓮花、平瓣大蓮花、葡萄石榴、石榴蓮花和寶相花藻井。”這一時期,初唐人的人文主義思想有所覺醒,圖案花紋的主題從前代妖魔神獸逐漸演化為可使人心情愉悅的植物和花鳥,開始形成以植物花鳥為主題的圖樣紋樣體系。
同時,隨著唐朝疆域的不斷擴張,初唐人已經與突厥人和波斯人產生了文明交融,胡漢文明發生了進一步交融,加之由于唐朝開國皇帝的胡人血統,唐人大多具有一定的尚胡傾向,因此傳入的葡萄紋、石榴紋、葉形紋等在當時工藝美術器物中廣泛應用,初唐時的金銀器皿幾乎涵蓋了當時所有的主要花紋圖樣,然而初唐時期的金銀器仍處于初期的模仿階段,其造型及裝飾都帶有明顯的粟特、薩珊波斯等外來國家的風格。
初唐體態:初唐人對于體態的審美,沿襲了隋朝的審美風格,隋朝的審美風格偏重于纖細與清瘦,初唐時期自然也承襲了這點。這一點在閻立本的畫作《步輦圖》中有所體現,雖說現存的《步輦圖》是宋人摹本,但是宮人的體態是可以作為參考的。《步輦圖》中的宮人所穿著的是窄袖衫、高腰位間色裙的組合,意在凸顯身材的高挑纖長。其中簇擁著李世民前行的九位宮女,她們的身材,也都是十分纖細苗條的。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的女子大約由于身份尊貴、年齡稍大,身材有些飽滿,但站立姿態無不婀娜輕盈,也稱得上是苗條。
二、恢弘壯闊的盛唐氣象
相比初唐時期,新主開國的試探與彷徨,盛唐是唐朝的全盛階段,這一時期唐朝的國力空前強盛,唐人的思想也步入了一個空前開放的階段,這一時期人們的審美情趣也有了顯著的變化。
圖案花紋:盛唐時,莫高窟的裝飾圖案發展到了極致,圖案風格從初唐的生動明快轉變為盛唐的莊重華麗,藻井圖案中的寶相花一家獨大,呈現一派恢宏大氣的盛唐風采。這一時期,官府大力推崇,民間流行,京洛地區和莫高窟都出現了大量的競爭作畫。因此,這一時期洞窟圖案除宗教需求外,更多的是滿足世俗審美需要,具有鮮明的世俗生活色彩。同時,此時的莫高窟窟內圖樣與中原的圖樣近乎同步,這是由于莫高窟的大窟多為世家大族所建造,他們為累積佛事功德,同時為了提高家族的地位,便請來中原畫師為其畫窟。這些中原畫師來到敦煌,帶來了不少中原的畫稿,造成了這一現象。
詩歌創作:提起盛唐詩歌,必然會提起“詩仙李白”,李白以其豪放不羈、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和創作風格,對當時及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盛唐詩人樂觀進取的活力在盛唐詩人的江行詩中體現的尤為突出,盛唐詩人的江行詩多描寫氣勢宏大的景物,他們最為關注的
就是遼闊的天空,浩蕩的江水和兩岸的山川。
盛唐詩人不關心身邊的人情世故,他們著眼于曠野之外,著眼于宇宙之間,他們為詩歌注入了不同凡響的活力,縱然他們感慨于人生無常、知音難覓,受困于離鄉愁緒、孤獨苦悶,可他們總會以豁達的心境去面對人生,以激昂的心態去應對苦難。
三、五光十色的中唐風采
“安史之亂”后, “藩鎮割據”和“朋黨之爭”,使唐朝進入相對穩定又矛盾重重的中唐時期。這一時期的唐朝,就像人到中年,即使四肢健全、頭腦發達,卻也有著一眼就可以看到頭的歸宿,這一狀態下,審美意識發生了深刻的裂變,無處安頓、四處漂泊的思緒,都在這一時期尋找到自己獨特的價值歸屬和精神寄托。
詩歌繪畫:中唐經歷了“安史之亂”,其時政治腐敗、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現實讓人們失望甚至絕望。此時的繪畫審美已經由盛唐的濃麗豐滿到中唐的瘦寒詭譎 ,這種尚瘦、尚寒、尚怪異譎奇的審美情趣已不限于繪畫,而是滲透到了各種審美文化產品中 ,如石磚雕刻,書法繪畫,服飾妝容等各個方面,這一審美情致的形成,標志著人們的審美心態已經由盛唐社會的外張熱烈轉化為了中唐的內斂慎獨,整個社會審美心理結構的重心由動趨靜,由華麗趨向于精簡。同樣,他們希望到自然界尋找用以療傷的精神藥方,希望有新的精神寄托。所以此時,盛唐壯闊明麗、激昂慷慨的情感世界已經不存在了,“亂鴉投落日,瘦馬向空山”這樣荒涼的描寫取代了盛唐詩人雄偉壯闊的審美意向。
茶文化:帝國由盛轉衰,人們日常飲用的東西也發生了變化。飲酒盛行于開放多元、激情洋溢的盛唐,然而飲茶,在收斂、慎獨、急需反思的中唐,收到了文人墨客的歡迎。這一時期的飲茶,已經不止于單純的飲茶,而是被上升為一種藝術儀式,飲茶類似于坐禪,在精益求精中追求忘我的境界,飲茶更是一種審美活動,它讓人們擺脫世俗的苦悶,得以思考人生大道,同時中唐也出現了著名的“茶圣”陸羽及《茶經》。
四、纏綿悱惻的晚唐韻味
詩歌創作:晚唐時期科舉混亂、朝堂黑暗、社會格局動蕩不安,處于晚唐時期的詩人無法實現自身的價值和抱負,這使他們的歷史情結表現得尤為突出,在大量的詩歌創作中表現出了對盛世的懷念與傾慕,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又驅使他們以古為鑒,思考救亡圖存的方法,然而現實卻令他們失望,他們在逃避現實中思考人生與宇宙的關系,試圖以此來撫慰他們受傷的心靈與無處安放的雄心壯志。這些種種,使晚唐詩人具有了比其他時代更為深刻的歷史意識與人生思考,形成了獨特的晚唐詩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