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的美術課程是培養小學生美術興趣的基礎課程,能夠提升小學生的美術能力。小學階段正是挖掘學生天賦的關鍵時期,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美術成了小學教育當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小學的美術鑒賞以及美術創作對孩子的審美形態、價值體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必須重視小學生的美術課程,在教學當中融入創新因素。
關鍵詞:小學美術;美術教學;多學科結合
美術作為重要的藝術教學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人類對于美術有著很深的藝術情懷,是反映人類情緒、表現社會現實的重要方式。在幼年時期,每個人的心目當中都有關于美的概念,在上學當中也會有課本涂鴉的習慣。然而今天的美術教育方式卻有著很大的缺陷,刻板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孩子興趣的培養。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想要教好小學美術,必須要有創新精神,將多媒體教學以及多學科的融合思想貫穿到美術教學當中。
一、 結合多媒體通過直觀的形式,來培養學生的興趣
多媒體技術將文字、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進行交互式綜合,多媒體教學是信息化技術在教學方面的重要成果體現。比起傳統教學多媒體教學有很大的優勢,首先減輕了教師板書的壓力,同時豐富了課堂資源,提升了課堂效率。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當前美術教學當中存在最大的問題是課堂學習氛圍不夠濃厚,師生之間的溝通較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美術教學課程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美術教材只是一副靜態的畫,美術的板書教學耗時耗力,特別浪費時間,并且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多媒體在美術教學當中擁有相當靈活的教學方式,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尋找相應的教學案例,在具體的畫畫指導方面也有現成的畫畫教學步驟,能夠清楚的展示出每一幅畫的創作過程,教師只需要進行引導,讓學生進行模仿即可。這種教學方式一方面節省了教師的課堂時間,讓教師有更多的精力來引導學生,發揮好自身引路人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有趣的視頻、音頻、彩色動圖的吸引下,學生不由自主地就會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對于促進師生互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 加強小學美術與文化課的結合,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新課標要求較強各個學科之間的融合,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在這一背景之下,美術教師應該發掘其他學科當中蘊含的美術知識,結合其他學科來促進學生的美術理解力和繪畫能力。有人說藝術需要靈感,之所以不可能人人都成為藝術大師,那是因為不是人人都具有藝術靈感的,其實靈感是可以通過培養獲得的。在美術教學方面,培養學生的思考聯想能力尤其重要,教師在教學當中可以結合小學語文,來提升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小學語文當中有很多關于景色描寫的文章和古詩,可以結合多媒體教學,讓學生盡情地去思考去聯想,來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另外,除了結合學科知識之外,還可以結合音樂來進行美術教學,畢竟二者都屬于藝術范疇。小學的藝術課程當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音樂課程學生表現較為活躍,但是音樂的形象感染力不足,美術課程則靜謐有余而氣氛不足,二者具有互補性。讓學生通過音樂的形式來了解美術,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 結合現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務實精神
除了結合學科知識之外,還可以結合現實來進行美術教學,畢竟藝術來源于現實。隨著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學生了解新聞,了解身邊發生的事情,已經不是什么難事,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認真備課,可以結合社會熱點,以提升小學生的美術能力和關注現實的品質。教育不是培養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而是生活在柴米油鹽當中的現實人,所有的教育都是為現實服務的,脫離了現實實際教育將沒有任何意義,結合實際既是教學的需要,也是教育的根本。當前的教育要求各個學科要具有務實精神和創新意識,在美術領域則表現在美術教學和美術作品,既要客觀真實,又要具有抽象的現實意義。在小學階段美術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將小學生身邊的客觀實物作為美術繪畫的對象,讓學生了解現實物品能夠客觀的描述出該物品,來培養學生的務實精神。另外,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也是美術能力的一大表現,創新是推動美術發展的思想動力。
綜上所述:美術是小學一門重要的藝術課程,在培養學生天賦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信息化的發展,美術技能被應用在了平面設計、動漫游戲人物設計等各個方面,而畫畫能力就是基礎。當前的美術課程教學方法較為陳舊,不夠靈活,不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當中必須要結合多媒體的優勢,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加強美術和其他學科的結合,利用其他學科的知識來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靈感和綜合能力;還要結合現實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務實精神,讓學生更加關注現實,讓教育服務于現實。這是提高美術教學價值和教學方式的重要方法,也是挖掘學生天賦的良好手段。
參考文獻:
[1]杜敬.淺議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的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9(16):16.
[2]孫黎黎.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方法實踐應用研究[J].藝術科技,2019,32(3):244.
作者簡介:
劉倩媛,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鯉城鎮城西金井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