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
【摘 要】當前,我國資本市場散戶的人數眾多,約占股民總數的95%,交易量也占到總交易量的80%以上,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資本市場極不成熟。要想建設健康穩定的資本市場,去散戶化勢在必行。文章通過對散戶及我國資本市場現狀進行研究和分析,認為要想實現去散戶化的目標,構建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資本市場,監管部門必須重塑監管體系,機構應該建立信托責任意識,各方要同時發力,增強散戶的信心。
【關鍵詞】散戶;機構投資者;去散戶化
【中圖分類號】F83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2-0170-02
0 引言
2018年以來,受經濟下行壓力、中美貿易戰等因素的影響,中國股市呈現持續的波動下滑趨勢,上證指數由2018年1月24日的3 559.47點下降至2018年11月30日的2 588.19點,下降比例達到27.28%,給投資者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影響,尤其是散戶投資者。散戶投資者承擔風險的能力較差、投資經驗匱乏,一旦遇到股市下行,其無法及時調整策略,分散投資風險,導致其遭受更大的損失,甚至給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與此同時,中國股市散戶的交易量卻占到總交易量的80%以上,而美國資本市場個人投資者比例僅占6%,這說明中國的資本市場是散戶化的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極不合理,十分不利于資本市場和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機構投資者日漸壯大,為散戶進行專家理財,是成熟市場的必經之路。以美國的三大證券交易所為例,個體散戶日均成交量僅占總體成交量的11%,其中超過10 000股的大單中,90%是在機構與機構投資者之間進行的。“去散戶化”是我國資本市場亟需解決的一個難題,勢在必行。但是,由于文化、觀念、法律等因素,要想達到這一目標,還有很多需要改進和努力的地方。本文就我國散戶化投資者結構特征進行深入分析,探討“去散戶化”的意義和影響,以及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如何對散戶進行保護和引導。
1 我國資本市場散戶化
散戶投資者,主要是指資金實力較小的投資者,其入市的資金較少,基本由工薪階層組成。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個人投資者都可以稱為散戶,其資金量相對于機構而言,是無法比擬的。
我國資本市場完全呈現散戶化的特征。在過去20年里,我國資本市場的交易呈現以下數據特征:①散戶數量龐大,股民總數的95%是散戶。②每年總交易額的80%是1.9億戶的股民,而非機構形成往往是進行短期炒作,而非選擇價值投資。③當前,我國股票市值高達40多萬億元,上市公司的原始股東、戰略投資者、董事會里的主要股東,上市后一般持有的市值平均占比是50%左右,這部分資本的所有人從上市那天起,基本是股票的長期持有人,不介入炒作,屬于工商產業資本。此外,政府投資機構資本占15%,剩下的35%當中的70%是散戶,即市場較強流通性的股票中70%是散戶交易,30%才是其他機構投資人,包括外資、內資、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等。④散戶以70%的股份占比貢獻了全年80%的交易量,而這一現象在過去20年普遍存在,始終沒有改變。
散戶的交易行為通常沒有規律可循,因為他們的情緒和操作常受股價波動及周圍人的影響,容易輕信“小道消息”。散戶基本都是業余投資者,專業知識和投資技能相對較弱,時間和精力投入有限,多是“各成一派”,所以散戶是股市投資者中的弱勢群體,是機構的宰割首選,虧損比例也遠遠高于大戶。此外,散戶的資金量較小,通常只進行單只或幾只股票的投資,風險抵抗能力較差,當其投資的標的出現較大波動時,無法及時止損,最終導致嚴重的損失。
2 資本市場散戶化的缺點
散戶投資者趨向于進行短期操作,缺乏合理的投資邏輯和投資系統,當其持有的股票上漲時,急于拋售賺取差價,而虧損時卻由于種種原因而不愿意止損,即“持虧賣盈”,這就是處理手中金融資產頭寸的群體行為和群體效應。這種行為并不是個例,不是少數,它普遍存在于各國的投資者中。值得注意的是,該行為在中國投資者中表現得更為突出,這與中國人的“面子文化”密切相關。在“面子文化”中,“面子”不僅指外在的一張“臉”,更多的是尊嚴、地位、威望、成就等社會學層面的內容。短線操作行為可以解讀為投資者自信、主動,但是在處置效應作用下的短線操作卻是相反的意思,即投資者集體不自信。散戶結構容易形成心理群體,難以形成價值投資行為。中國資本市場投資結構散戶化,散戶占投資者人數的95%以上。中國證券投資者散戶化的市場容易導致短線操作、從眾行為、處置效應為心理行為。由于散戶投資者交易量的占比過高,因此他們的行為也會間接影響機構投資者的決定。機構投資者經歷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投資經驗豐富程度遠高于散戶,往往是價值投資導向的角色。但由于散戶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導致資本市場漲跌無序,非理性波動明顯嚴重影響到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決策,使得機構投資者無法通過合理的投資邏輯進行操作。
這些非理性行為的存在導致股市急劇波動,在樂觀情緒主導下出現本不該有的暴漲,在悲觀情緒控制下出現本不該有的暴跌,資金脫實向虛情況加劇。這不僅給投機行為留下了巨大的生存空間,更重要的是會嚴重影響資本市場的有序運行,阻礙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3 去散戶化的意義
“去散戶化”,是指鼓勵機構壯大,讓中小資金合體投資,便于市場好管理,資金抱團取暖。去散戶化不是要把散戶投資者驅離股市,而是散戶投資者逐漸專業化、職業化,或者交給基金、理財、私募等專業性較強的機構進行職業化打理。普通投資者在股市中投資和交易其實是很吃虧的,因為沒有專業的知識、經驗,所以當出現市場信號的時候根本沒有辦法正確解讀出來。專業化的投資者在經驗、分析、知識、策略等方面要強于普通投資者。所以,當我國股民逐漸認識到這之間的差別的時候也就能夠向著去散戶化方向發展。
任何單一股市從發展初期階段、中期階段逐漸走向成熟階段都會去散戶化,逐漸向職業化、專業化的發展趨勢前進。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的證券化進程也是如此,都是由初期的全民熱炒股票、投機行為逐漸走入專業化、職業化、價值投資的成熟階段。
去散戶化后的股市會更健康地發展,會由投機型投資轉向價值型投資。股市中主要投資者由普通投資者向專業投資者轉變,投機行為出現的頻次也會逐漸減少,專業的投資者會更加注重價值體現。同時,去散戶化也是對個人投資者的保護,因為投資團隊專業化的提高、技術條件的進步,特別是交易程序的廣泛應用,使得在市場上散戶與機構博弈毫無勝算。只有抱團取暖,才能在博弈中擁有更高的勝算。
4 去散戶化需要注意的地方
當前,我國的政府監管部門在不斷地進行去散戶化,其中由于文化、制度等差異,不應該照搬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的經驗,應該充分考慮到我國背景的獨特性,有的放矢,穩步前行,確保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仍舊處于初步階段,在去散戶化進程中,還有諸多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1)機構操作不透明,散戶缺乏信心。散戶作為機構投資的委托人,無法對其交易和操作有充分的了解。目前,機構交易透明度較低,當散戶將資本委托機構進行操作時,由于信息的不對稱,無法掌握具體的操作,導致個人投資者缺乏投資信心。
(2)投資渠道匱乏。中國資本市場理財產品品種單一、重復,使得公眾不得不將錢投資于股市。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還在建設之中,包括新三板、創業板及可轉債,其準入門檻依然較高,其投資者以機構和高凈值人群為主。因此,需要不斷加強投資渠道的建設。
(3)監管體系不完善。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很快,但是和市場規模相對應的制度建設遠遠落后,而監管制度更是如此。中國資本市場重數量不重質量,大量的垃圾企業成為上市公司。注冊制極易導致腐敗行為的發生。注冊制使得部分垃圾企業上市,剝奪投資者的利益,此外內幕交易無法剔除,交易制度不能完善,導致了一大批可以炒作的標的,本質上仍舊無法解決市場暴漲暴跌的問題。
5 結論與啟示
在去散戶化的道路上,只有政府監管部門和機構共同努力,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首先,在監管上需要宏觀政策預期穩定,需要貨幣供應與股票供應平衡,只有穩金融、穩外資、穩預期,才能引導長線資金入市,監管制度改革要繼續深化,讓市場對監管有明確預期,讓投資者有公平交易的機會。明確預期,就是減少風險,提高入市積極性;只有公平交易,才能發現最有價值的上市公司,為資源優化提供動力。投資者隨時會面臨其他主體力量的合力或阻力,從內部主體看,國家資本的監管明確預期,市場風險壓力下降。從外部國際資本看,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形成對中國股市的不確定性因素。因此,中國資本市場只有構建公平的交易體系,才能凝聚內部力量,利用擴大開放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吸引機構投資者入市,充分發揮市場功能,讓充分流動的市場發揮生機與活力。
其次,機構要建立信托責任,恢復投資者的信心。機構要做到投資理念成熟、投資研究深入、投資收益穩定,以責任感讓個人投資者放心,以較高且穩定的投資收益回報投資者,只有這樣,投資者才會放心地將資金交給機構管理。
參 考 文 獻
[1]史偉強.中國股市波動因素的實證分析[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6.
[2]佚名.股票投資決策中的處置效應:心理機制及調節變量[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3,11(4):547-552.
[3]周駿.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綜述[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9(2):9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