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英
【摘 要】在培養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過程中,與其他學科領域存在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學生既要具備較強的理論知識水平,又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與操作水平。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過程中,“以賽促教”具有顯著的優勢,值得全體專業老師借鑒與研究。本文首先闡述了“以賽促教”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的作用,之后針對相關教學策略進行了重點研究,并提出了幾點建議,供廣大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參考。
【關鍵詞】藝術設計專業;“以賽促教”實踐教學;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4-0151-01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以及人們藝術欣賞水平的雙向提升,從而產生了巨大的藝術設計需求。因此,在培養藝術設計專業人才時,需要以實際崗位需求、社會發展需求以及人們的審美需求為導向,實現學生理論知識水平與綜合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同時滿足個人職業發展需求以及藝術設計行業發展需求。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以賽促教”不失為一種有效嘗試,值得全體藝術設計教師去探索與研究,實現其作用價值的最大化。
一、“以賽促教”概念與作用
在“以賽促教”這種教學模式下,需要開展一些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在競賽評選標準方面,融合了當前社會以及藝術設計行業對專業人才能力素質的相關要求;在競賽內容方面,需要結合校內專業課程以及相關專業知識;在“以賽促教”的作用方面,通過這種機制,把學與練、教與賽融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促進學生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的全面提升。具體來講,“以賽促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作用:首先,學生通過參加藝術設計專業競賽,不但可以獲得提高自身專業水平、鍛煉實踐能力的機會,還可以提高抗壓能力以及心理素質,為今后走上就業崗位做好準備;其次,每一次競賽,對于指導教師的專業水平、教學成果、教學方向等都是一次重大的考驗。
二、“以賽促教”實踐教學的相關建議
(一)多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
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不但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還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但是,很多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并沒有意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導致學生空有一身理論知識,卻無法使其得到發揮與展示,與就業需求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要想改善這一問題,必須為在校學生構建一個實踐平臺,提供實訓場地,并且制訂出相關教學計劃,幫助學生積累足夠豐富的實踐操作經驗,同時更加了解自身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與不足,及時對今后的學習重心及學習方法進行優化調整。從而使自身具備足夠的實力參與到專業競賽當中,去一展身手,與更多優秀人才一較高低,使自身的專業素養得以完善。
(二)搭建藝術設計競賽平臺
搭建藝術設計競賽平臺,是實施“以賽促教”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對此,需要學校領導給予高度重視,確保這一平臺的長效性、科學性及針對性。在制訂藝術設計競賽的相關活動方案時,要著重把握好以下幾個關鍵點:首先,合理選擇競賽時間;其次,在確定競賽內容時,要確保相關內容具有較強的綜合性,使學生的藝術設計理論知識和實踐水平同時得到檢驗,以便于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與不足,同時促進學生專業化水平的整體提升。
(三)賽前的集中強化訓練
當競賽時間和主題內容確定以后,教師要結合比賽內容以及參賽選手的實際情況為其提供個性化指導與強化訓練。這一環節開展得好與壞,直接關系到“以賽促教”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果。具體包括以下幾項內容:首先,師生雙方要針對競賽主題與內容進行客觀理性的分析,為參賽方案的提出尋求突破口;其次,當設計思路初步形成后,要圍繞相關內容開展必要的準備工作,例如,實地考察、市場調研、查閱資料、收集素材、成功案例分析等,使設計作品更加契合大賽的主題,同時彰顯出時代特色。由此看來,賽前集中強化訓練的過程,需要教師將自己的設計經驗、設計理念傳授給學生,同時需要學生將自己的創意與想法融入設計作品當中,這也是“以賽促教”的核心價值所在,而且整個教學過程更具有針對性與高效性,可以更加快速地收到教學成效。
(四)認真做好賽后總結分析
在參加競賽的過程中,有可能發生某些突發情況需要當場解決,有可能其他競爭者拿出一套非常優秀的作品,或者在參賽作品中存在諸多閃光點與設計靈感,還有一些參賽作品存在一些瑕疵,可作為反面教材……總之,在參賽進行的過程中以及比賽結束之后,一定會涌現出很多寶貴經驗值得師生雙方進行總結、學習與反省,之后再對這些經驗進行內化,使其轉化成自己專業素養與綜合能力,充分發揮了“以賽促教”的作用與價值。
三、結語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以賽促教”成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解決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出現的問題,不僅能提高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與綜合實踐能力,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實用型人才,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專業教師的執教水平,使其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從而建立起一種良性循環,推動我國藝術設計水平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付金娣.民辦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以賽促學”教學改革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23):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