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期、改革開放政策也深入落實到實踐中,教育事業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伴隨著教育需求的旺盛,家庭教育的效果已然成為目前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而農村家庭的教育更是我國農村文化需求最為迫切的突破口。然而,農村地區經濟落后、文化教育事業不完善、傳統思想的束縛,造成了一系列的家長自身文化素養不高無法進行家庭教育、留守兒童的大量出現以及生活壓力的重負等等問題,都對農村小學學生的家庭教育現狀產生了很大的阻礙。因此,本文旨在使我國農村教育體制更加完善、使教育與家庭完美融合等,我們立足實際分析我國當前農村小學低年級學生家庭教育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可借鑒性思路。
關鍵詞:農村;低年級學生;家庭教育;現狀
根據研究,我國農村的小學低年級學生普遍存在著文化素養低、學習習慣差、自主管理能力低下、沉迷電子游戲以及人格發展不健全等等嚴重問題,究其原因,這與我國農村家庭教育的活動密切相關。本文就是通過研究當前農村家庭教育缺失的現狀,發現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以此來加大農村家庭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使得家長能夠采取科學合理的農村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最終促進學生們更加全面的人格發展、營造出更濃郁的家庭教育氛圍以及加強學校、家庭以及社會教育的有機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一、 農村小學低年級學生家庭教育現狀
(一)農村家庭教育普遍缺失
當前,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城市化發展進程也隨之不斷地推進,而城市化的發展一方面推動了我國城市建設的發展、提升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卻使得農村的土地資源大量減少,更加惡化了農村的經濟發展局面,使得我國的城鄉差距進一步地被拉大。在這一背景下,農村青壯年群體在農村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少,他們或多或少被迫背井離鄉出門打工,以此獲得更加多的經濟收入來養家糊口,這樣一來當前我國農村中出現了兩個特殊的群體,即孤寡老人與留守兒童。由于爸爸媽媽都出門打工去了,他們的孩子要不是和他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要不就是輪流寄養到其他親戚中,甚至有的孩子是處在獨自生活的狀態下。
首先,在隔代教育的這一方式下,孩子們無法從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身上收獲到子女對爸爸媽媽的情感訴求,而且甚至還要背負著照顧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重擔,這對于正處在情感、身體以及人格形成與健全的關鍵時期的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無疑扼殺了他們的健全發展的機會。他們一方面缺少父母的陪伴以及言傳身教,一方面又與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存在著巨大的年齡代溝、文化差異、生活習慣差異、教育觀念差異、性格特征差異等等無法彌合的問題,使得他們中的部分人形成了很多嚴重的不良習慣以及不健全的人格。
其次,有的父母為了照顧孩子,采取了留下父母中的任意一方留守家中照顧孩子的模式。這種教育模式雖然較之前的教育模式更加合理穩當,但是在長期的實踐證明下,我們會發現其背后存在著巨大的隱患。因為只有媽媽或只有爸爸的家庭都會對孩子的性格培養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父母雙方本身就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同互補的效果,再加上距離和時間的消磨,夫妻二人的交流與理解都會下降,在長期的惡性循環下,最終往往會落得離異的后果。從這些方面看,父母感情淡化以及孩子缺少一方的陪伴,最終還是會導致農村家庭教育的不完善不合理,影響孩子們的人格健全發展。
(二)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
由于中國五千多年以來的傳統思想觀念的深刻影響,我們或多或少都接受了這種思想的灌輸,即使當前人們有了更多的機會接收到了多元開放的文明,但是依然還有部分人有著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封閉落后的農村更是如此。我國傳統思想體制中,存在著重男輕女、三綱五常等觀念,在這一男權主義的體制中,女性被迫賦予了相夫教子的賢妻形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都造成了對我國婦女身心的極大束縛與精神壓迫。她們被社會道德觀念所束縛著,必須履行教育子女的責任,而男性卻往往不必承擔。在這一傳統思想的教化下,母親在家庭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母親自身德才兼備,那么世人認為她肯定可以教育出同樣德才兼備的子女后代,而假使母親并不賢能,那么其后代子孫必定不優秀,其家族必定會走向衰落。因此,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人們的腦海里普遍存在著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觀念,一方面女性不會得到跟男性一樣的平等的教育機會,使得她們日后為人母后沒有較高的文化素養進行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活動,另一方面男性獲得了教育免責的特權,母親是教育孩子的主要承擔者,這都使他們的下一代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不能得到有效地開展。
(三)淡泊的家庭教育觀念以及教育方式不多元化
除上述兩個問題之外,我們還發現了農村普遍存在著錯誤的教育理念。部分家長只是單純地認為孩子們的教育活動應該是在學校里進行的,教師是負責孩子們的教育責任的全部承擔者,而自己不必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教育活動。而正是在這一誤區的引導下,農村的家長們總是忽視對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以及對家庭教育氛圍的培養,自己不做好表率來進行言傳身教。除此之外,農村家長們也存在著只過分關注孩子們的考試成績,不關注其能力的培養以及人格的健全,在這種畸形的教育理念下,孩子們存在著巨大的學業壓力,導致他們的人格并不健全,性格存在著大量的缺陷,甚至動手能力、實踐能力都很低下,使得他們即使進入社會也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最終導致了部分學生抑郁自殺的現象頻繁發生。
二、 改善農村小學低年級學生家庭教育現狀的措施
(一)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觀
我們需要讓家長們樹立起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世界觀與方法論,使在農村的家長們能夠有思路來開展家庭教育活動。國家和社會要加強對家長們的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當前興起的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來營造一個濃郁的家庭教育氛圍,從精神領域上加強農村家長們對孩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關注。目的就是讓家長們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們的成長所能產生的重要意義,發揮自己的言傳身教作用,從而使其積極主動地為孩子們的健全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二)家長、學校與社會“三位一體”來進行教育
要想從整體上改善我國農村小學低年級學生家庭教育現狀,我們需要從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三方面來進行緩解與彌補。
首先,對于家庭方面,父母應該積極履行自己對子女的教育責任,不管背井離鄉打工的父母有多忙,多要抽出時間來與孩子進行溝通與交流,要時時刻刻關注自己孩子的心理狀態以及成長現狀,要與孩子們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使他們的內心充滿足夠的愛與安全感。現在的手機技術相當發達,父母完全有條件與孩子甚至其目前的監護人或撫養人來進行及時的溝通與情感交流,使得父母雖然缺身于孩子的成長經歷中,但還是時時刻刻與孩子們產生著不間的聯系。父母首先要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通過言傳身教來對孩子們進行教育,既不過分溺愛又不自由放養,要及時與學校老師進行交流,以此發現并糾正孩子們身上存在的不良嗜好,從而使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以及健全的人格。
其次,對于學校方面,要提供給學生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學習氛圍。學校要充分考慮到留守兒童的問題,學校應該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興建設宿舍樓與食堂,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溫暖的家。學校老師也應該時刻關注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心理狀況,要懂得觀察學生的行為舉止,并積極研究其背后的原因,然后與家長進行及時地交流,雙方一起來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進行對學生的行為規范與教育。教師們要充分考慮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積極了解他們每個人的家庭狀況,然后有針對性地對每個學生采取不同的關心方式,給予每個學生親情與愛,加強他們的安全感,教授他們懂得用愛和尊重去對待其他人。
最后,對于社會方面,則要積極發揮政府部門的主觀能動職能。因為不可抗力因素,農村中的家中們紛紛選擇外出打工造成了農村小學低年級家庭教育的普遍缺失,那么根據我國民法中關于監護權的規定,村委會等組織就應該主動承擔起留守兒童的監護、撫養、教育的責任,發揮其特有權利指定相應的撫養人或督促其父母所指定的撫養人或監護人來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教育。鄉鎮社區也應該與教育部門進行緊密聯系與結合,共同開展“送教下鄉”活動,或者開展大學生家庭教育志愿者活動,為農村教育事業增添充足的教資力量。
(三)轉變家庭教育觀念
根據大量的實踐經驗表明,如果我們想要擁有一個良好的農村家庭教育模式,那么轉變家長們的教育觀念,提高其文化素養是至關重要的。農村家長們必須要意識到家庭教育能對孩子整個人生的發展所能產生的基礎性根本性作用,而且要知道家庭教育環節的效果直接影響著接下來的學校教育環節和社會教育環節的最終效果。父母必須要摒棄對孩子功利化片面化的教育方式,而是要關注孩子們的人格的完善和能力的鍛煉,促進孩子們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可以和孩子們多開展戶外實踐活動,從小鍛煉他們的自強自立、敢于擔當的能力與責任感,也要多多贊美孩子使其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加強其自信心。父母也要積極正確地引導孩子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能從心底樹立起對生活的自我認知,從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去努力生活與積極進取,良好的家風的熏陶,對一個孩子的整個人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使孩子們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對其人格、心智的培養產生著直接的影響。
三、 總結
總而言之,即使當前時代日新月異,家庭教育這一理念始終不會被歷史所拋棄。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要求著家庭教育方式必須要及時跟上,家長們要及時關注時代發展的需求,以文明、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來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物質基礎與精神文明基礎,為孩子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圍。當然社會、學校這兩個方面也要從側面來輔助家庭開展教育,學校教師應該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方式來盡量彌補不良家庭教育的負面影響,以此來最終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提高,三位一體地共同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明程允升著,弘毅編.幼學瓊林[M].蘭州: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2016.
[2]鐘茂森.女是主人,男是賓客[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
[3]王玲鳳.學齡兒童的行為問題與自我概念研究[J].心理衛生,2004.
作者簡介:歐淑鴻,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如東友好小學。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家庭教育專項課題《農村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家庭教育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9]GHBZX06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