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育是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比如口算能力與運算規則,這些基本功如果掌握不好就談不上對數學的理解與分析,但基礎知識并不是一味地死記硬背,傳統的數學課堂過分強調學生的大量練習和記憶,往往忽視了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小學時期正處于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最強的黃金階段,數學這門學科在學習方面更講究靈活性和發散性,因此一定要注重對小學生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的培養,使其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學會自我創新與探究,積極參與和體驗,這樣才能在數學解題的過程中學會舉一反三。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方式;探究式學習
一、 引言
探究式學習又被稱為研究式學習,它是一種有別于傳統學習方式的能夠激發學生自主探索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學習模式,尤其對于小學數學課堂來說,優勢則更為明顯。小學生這個年齡階段處于大腦與思維迅速成長的黃金時期,對于一切新生事物、新的學習模式也都是一個養成的最佳階段,數學這門學科除了要掌握運算規則,更重要的是不能脫離實際生活,如果能夠在數學課堂上創設出有利于學生理解的生動情境,激發出學生自己研究與思考,這對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會是非常有幫助的。
二、 探究式學習方式運用在小學數學課程中的必要性
探究式學習的主要特點是主動性、實踐性、綜合性與開放性相結合。這些特點從根本上來講就是要充分發揮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這對于小學生來說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兒,“玩”是孩子的天性,沒有哪個孩子能夠拒絕游戲的吸引,那么課堂主動性的培養就需要教師能夠站在孩子天性的角度去了解孩子的喜好,想辦法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提高小學生的情緒和學習的動力,讓他們能夠融入課堂里,從而經過老師的引導產生學習興趣,自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并解決問題。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其實是一種較為先進與科學的教學手段,而不是教學目的,這種手段是能夠促進學生達成學習目的的一劑良方,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探究式學習更注重的是學習的過程,并且是自主完成與實踐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的解題答案。數學課程同樣也是一個重思路重過程的基礎學科,往往在做題的時候只有清晰的解題思路與完整的解題過程才是做題的關鍵。新課改要求對小學生的教育不能完全止步于知識的灌輸,更重要的是對小學生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的培養,要把單一性的接受學習提升為創新學習,通過參與與體驗實現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的統一,使小學生從情感上不再抗拒學習,態度上積極努力學習,這才能夠打開探究學習的大門。探究式學習方式從廣義上來看它屬于發現式學習,具備一定的開放性,傳統的封閉教學已經不能夠滿足現階段對小學數學課程的教育,只有實現了課內外相結合,把教材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突破教學的局限,讓學生發散思維,實踐創新,從而加深理解與記憶,鞏固學習成果。
三、 現階段小學數學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小學數學課程來看,雖然已經意識到了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也相應采取了一些科學性的教學模式,但從教學實踐當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探究式教學意識不足,理念不夠規范
我國教育體制受傳統教學模式禁錮已久,對于探究式教學模式缺乏實際經驗,實施起來缺少規范性。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方式仍然采取傳統模式較多,課堂氣氛無法調動,使得很多小學生對上課充滿了厭煩情緒,尤其面對數學這門學科,運算規則多,題海戰術枯燥,讓大部分小學生對數學課程望而生畏,這歸根結底都是教學模式出現了問題,沒有從課堂教學上下功夫,使學生喪失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
(二)小學數學教育忽視數學思維方式的培養
數學思維方式對于小學數學尤為重要,它是小學生理解能力與推理能力的表現,也是一切數學能力的基礎。現階段小學數學教育過于強調應試教育,對能力培養不太重視,這就容易造成學生在學習方面過于機械,沒有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數學一旦缺失了靈活性與敏捷性,那么對于基礎運算還可以勉強對付,對于有抽象思維的應用題來說就會沒有應對方法。小學數學教師通常在培養數學思維方面存在很多誤區,比如對設計的問題不夠科學合理,或是刻意追求思維的特立性而忽視了思維的普遍性,不重視對數學思維的全面培養,這些問題都是對數學思維方式的錯誤理解。
(三)教學過程當中重講授輕實踐
小學數學課堂對于動手實踐練習不是很看重,大多教師都會選擇在課堂上一遍遍的講解例題,覺得講授才是課堂重點,其實不然,接受學習與實踐練習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關系,通過講授引導學生掌握方法,同時也要注意為學生留夠適當的練習時間,讓學生在實踐做題的過程當中看出自己的問題與不足。小學生年紀小,在理解與接受能力上往往不如成年人,對于例題講解看懂了、聽懂了并不代表會做了,只講不練,只說不做的教育方法已經不能夠滿足小學的學習需求了,操作與實踐的機會則更能夠找出問題所在,這正是被動學習與主動學習的根本差別。
(四)課堂形式單一,教學互動欠缺
小學數學課堂上由于時間短、教學內容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形成了課堂教授形式單一的普遍現象,老師和學生好像兩個獨立的個體,一個在上面自顧自地講,一個在下面似懂非懂的聽,缺少互動的教學讓兩方面都得不到感應,課堂氣氛平淡,這樣的課堂如一潭死水,更談不上去培養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互動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影響,在一定的課堂情境當中互動模式可以讓雙方的信息達成一定的交換,促進雙方心理與行為上的實施熱情,而師生間的互動則是達到學習目的的一個推動過程,
形式單一、缺少互動是阻礙探究式學習實踐的根本問題。
四、 小學數學探究式學習主要策略
小學數學的教授與學習大多是以課堂教學為主要載體而實施的,在課堂上的教學模式決定了學生學習的情緒、方式、能力等等,只有教師在授課的過程當中以教學目的為前提,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積極調動起小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夠達到理想的高效課堂。
(一)創立符合小學生思維意識的情境教學
數學是一門具有獨特思維意識的基礎學科,小學數學的教學要講求科學與適合的方法,始終要明白課堂講授不是目的,而教學的藝術也不在于無休無止的例題講解,要想盡辦法喚醒小學生幼小心靈對數學的渴望與求知欲望才是關鍵,為學生營造一個符合年齡及身份的故事情節,使課堂知識與故事情境融合為一,這樣不僅能夠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可以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望與探索。把死板的教材內容通過教師的轉變,引入生活中適當的情節,能夠有效地使學生在趣味橫生的課堂氣氛中獲得學習的激情。
(二)把問題帶到實踐當中,激發學生探索欲望
眾所周知,小學數學教學過于死板就勢必會導致學生滋生厭學情緒,要適當在課堂中設置懸疑問題,把這些問題帶入實踐當中,使小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與日常經驗去找尋答案,一來可以學習到新的知識,二來可以把學過的所有知識與技能進行綜合運用,從更全面的角度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當提出或發現的問題足夠激發起小學生思維興趣的時候,要抓住時機讓他們通過實踐練習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在經歷了參與動手之后,學生對來之不易的答案才會更加確切地明白其中的原理。數學實踐就是把接受、思考、溝通、練習等一系列的環節達到有效的統一,通過實踐讓學生充分融入課堂氛圍當中去,使之以自主動手的方法去達到探究結果的目的,這對小學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十分有效的。
(三)教學模式從封閉走向開放,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探究空間
開放性教學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考與探索能力的提升,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老師的講解,往往把學生的自主探索時間占用掉了,失去了教學的開放性就不會發現教學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研究表明,給足學生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把封閉的課堂轉入開放性課堂更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激情,課堂上給學生留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空間,讓他們通過自己接受到的知識去實踐創新、體驗參與,在這樣的開放性學習氛圍當中逐步形成對數學知識的認知過程,更有助于小學生去掌握重點內容,從而獲取更多的實踐經驗,真正讓學生成為數學課堂學習的主導地位,把探索、發現與創造有效統一到一起去。
(四)加強課堂實踐,組織學生交流探討
數學教學雖然不像語文教學那樣有很多的表達與交流的機會,但互動式教學對于數學課堂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夠讓學生體驗到合作交流的快樂,同時通過小組討論與研究讓孩子們有共同學習、共同研究的機會。例如在講授圖形的時候,老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利用白紙來進行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各種圖形的制作,通過大家的相互配合完成每一個圖形的制作,將教材中平面的圖形通過動手創作使之逐漸立體豐滿。動手實踐能讓學生對枯燥無味的數學感興趣,交流與探討能夠使學生在發現問題、探求問題、解決問題中獲得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識。當然,課堂交流不是一團糟的去爭得面紅耳赤,是要確保學生動而不亂,在有序的課堂秩序當中面向全班學生進行有效交流,明確教師的引導地位。加強課堂實踐,促進交流探討不僅是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也增進了同學的協作配合能力,提高了班級實踐的參與程度。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的有效課堂標準不是講了多少內容,做了幾道題,而是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在不違反教學要求的前提下以靈活多變的課堂形式展開教學,使學生在聽知識、做練習的過程當中提升學習興趣,通過實踐和參與來實現探究式學習,從而達到具備一定數學學習能力的結果,促進有效學習。
參考文獻:
[1]郭旭鋒.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探究式教學法的意義與作用[J].新課程導學,2016(2):49.
[2]賈學福.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J].讀書文摘,2016(14).
[3]譚仕勇.探究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19):252.
作者簡介:陳大權,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大田縣城關第二小學。
本文系課題“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明理思辨意識的研究”(課題立項號:KTX1805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