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居田 朱利霞
[摘 要] 高校在為有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經濟資助的同時,往往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忽視,導致同學們爭當困難生的現象在高校中蔓延,并且必然會逐漸淡化自立自強的精神源泉。高校應在學生資助工作中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健全和完善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感恩教育、文明養成教育、勵志教育和精神幫扶,持續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關鍵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助育人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4-0058-02
2017年,教育部發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教黨〔2017〕62號),明確要求把資助育人工作納入到“十大育人體系”,并提出了在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探索把扶困與扶智及扶困與扶志相結合。這需要大力加強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堅定確立“資助育人,德育第一”的資助理念,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大學生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堅強品格;塑造大學生克服困難,不屈不撓的頑固意志;培養大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持續提升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意識,促進大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一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國家學生資助政策不斷完善,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科學化、規范化管理水平不斷提高,這為確保學生不會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造成失學奠定了非常充實的基礎。然而,雖然高校為有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了經濟資助,但往往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忽視,導致同學們爭先恐后的當困難生的現象在高校中蔓延,并且必然會逐漸淡化自立自強的精神源泉。無形中培育了不思進取、坐享其成的庸人。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導致在高校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學生缺乏誠信意識
在現在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下,我國當代大學生存在功利心理,部分學生為了獲得助學金提供虛假的家庭經濟困難證明材料,或者所提供的證明材料并不可以真正地體現家庭的實際經濟情況;部分學生在獲得助學貸款后不主動按期還款,或惡意拖欠,給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帶來很大阻礙。
2 學生缺乏感恩意識
困難學生得到國家資助之后缺乏感恩之心、缺乏責任感,這種現象并不是偶然發生的,認為自己因為家庭經濟困難就可以理所應當的獲得國家資助的學生也大有人在。據分析,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一些自由化和反叛化的思想對當代大學生造成惡劣影響,學生們摒棄了我國傳統的道德文化,對物質的追求太強烈,缺乏感恩之心,沒有意識到也不會珍惜現在的幸福,不會感激外面的世界[1]。
3 學生缺乏自立自強精神
現在高校普遍執行的學生資助體系中,學生一旦通過困難認定,被確定困難等級,便會根據名額分配情況,順次獲得助學金。?這就給學生一個錯覺,他們不需要通過自身的努力以得到大家的認可,而是通過一些途徑提高自己的困難等級便可以獲得或更多的獲得國家資助,造成的影響就是人人爭做困難生。在這種氛圍下,學生慢慢地失去自立自強的勇氣和動力。此外,目前高校主要為困難學生提供經濟資助,而對困難學生的“精神貧困”關注較少。
二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文件精神,高校普遍開展資助育人工作的過程中進行了大量實踐,并探索出一些效果較好的工作策略。
1 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
通過開展能夠與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相符合的各種形式、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逐漸地營造校園文化的誠信氛圍,培育學生的誠信意識,增強學生的誠信理念,提升學生的文明素質,規范學生的誠信行為,促使學生養成誠實守信的良好品格,以此促進大學生的德育和行為規范教育。
要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第一位的是要從基礎的認知方面來指導學生。讓學生理解并自行體會誠信是培育誠信意識的前提。通過開展閱讀、專題報告等活動,引導出大學生內心深處的誠信,將誠信轉化為一種自我意識,一種自發的沒有任何外在影響的意識。
引導學生認識誠信的本質和內在意義,誠信與道德的關系、誠信與大學生健康發展并成才的關系,自覺地努力成為一個誠實守信的大學生;通過開展誠信教育,引導學生樹立“說誠信話,辦誠信事,做誠信人”的做人理念,動員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素質,自發地進行誠信實踐,堅定樹立誠信為做人之本、操守為做人之重,誠實守信光榮無比、背信棄義可恥非常的信譽觀念和道德理念。養成誠信的良好習慣,并以誠信對待別人、以誠信對待學習及工作、以誠信安身立命,把學生培養成“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的誠信大學生,共同建設和諧校園。
2 開展大學生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透過感恩教育,讓學生認識到他們所取得的一切成績都是因為自己的努力和社會的幫助,絕不是理所應當,天經地義的;要引導學生知恩圖報,發現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別人所給予自己的恩惠;使學生明白人生的意義在于奉獻,提升學生對于家庭、學校及社會的責任感及奉獻精神。
開展大學生感恩教育,第一位的要從情感方面培養學生。感恩教育是一種內在的素質教育和情感互動。實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真摯的感情觸動學生的感情,以真實的故事感動學生,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通過開展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動,引發學生對于感恩的認知并產生強烈的共鳴,激發學生以誠信、感恩作為立身之本,做到知恩圖報。其次,要從感恩實踐上引導學生。實施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擁有感恩意識,受到恩惠記在心里,并在適當的時候把感恩付諸行動。有必要結合具體的工作和活動,如在學生信貸、資助、文明養成等各項日常管理之中落實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感恩教育,學生應該學會認知受到的恩惠、予以回報及承擔責任。需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一直都在享受父母、老師、學校及社會所給予自己的恩惠,對于這一切,應該用一顆感恩的心來應對。懂得感恩,用一顆感恩的心來融化內心的自私、冷漠及自卑,培養團結友善、樂于奉獻的品格,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
3 開展大學生文明養成教育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也在逐漸提高。?當代大學生是國之未來,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講文明樹新風,更是當代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每個大學生都應該消除弊端,自力更生,不斷提高文明素質,建立良好的精神面貌。
要把高校建設成為這樣一個多功能性的場所,可以供學生學習、生活和交流,成為開展學生基本文明教育、養成文明習慣、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的教育基地,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分辨是非,通過平時的點滴積累,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從意識形態中真正了解自己,重塑自己,并為自己將來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通過一系列有利于文明養成的教育活動,將大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公民道德教育、學風建設等工作結合起來,深入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從淺到深,分階段、多層次地開展教育指導工作,使學生有意識地樹立良好的形象,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提高整體素質,進一步改善學風和班風,形成文明立身和文明工作的良好品行;培養學生對他人的理解、寬容、謙卑、誠信的態度和溫文爾雅、熱情友善的文明行為,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逐步形成“人人講文明,處處有文明”的高校人文環境,進一步推動高校素質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為素質教育創造良好的實施環境,引導和激勵大學生取得成績和成功。
4 開展大學生勵志教育
培養大學生的自立自強精神是保障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然選擇,也是達成高校教育目標的重要舉措。
扶貧先扶志,應當著力在消除精神貧困上下功夫,加強大學生勵志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榮辱觀。通過教育指導,目標鼓勵和價值澄清,使大學生放棄依賴父母、不勞而食、投機鉆營、坐收其利的粗俗化學習、生活及工作理念和自甘墮落、毫無斗志的精神上的貧困,培養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肩負起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任務[2]。?要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實踐,特別是對于那些爭當困難生的學生要給予及時的鞭策,要培養困難生人窮志不窮、勇于脫貧的昂揚斗志。高校要深挖一批勵志典型,對于優秀大學生的勵志事跡,要給予積極宣傳,引導大學生推崇典型,學習先進,努力成為模范;鼓勵大學生自立自強,提高素質,為社會做貢獻。
5 經濟資助與精神幫扶相結合,強化情感關懷
精神幫扶需要對經濟困難的學生予以情感關懷,而情感關懷要能夠正確的把握困難生的心理特點,在過程中尊重學生,注意培育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升學生的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和使命感。輔導員每學期要與每一個困難學生進行一次深入談話,充分了解他們的困難情況,并給他們介紹最新的國家、學校資助政策。每年冬天為困難學生量身定做御寒服裝,把愛心送到困難學生手中,讓學生過一個溫暖的冬天。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期間走訪困難學生,走訪對象包括被學校確定為經濟困難的學生以及殘疾學生、孤兒和其他特殊困難情況的學生,全面了解其家庭的困難情況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幫助。
三 結語
學生資助是促進教育公平與社會公正,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措施。高校應長期努力,加大工作力度,持續提升資助育人水準,建立把物質資助、道德滲透、能力擴展、精神勉勵有效融合的資助育人機制,并長期堅持。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感恩教育、文明養成教育、勵志教育和精神幫扶,提升大學生的誠信意識、感恩意識、自立意識和文明素養,形成 “解決困難—教育培養—學生成才—回饋社會”的良性循環,持續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朱珺.貧困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原因及教育對策[J]. 科技視界,2013(23):98-98.
[2]喻躍龍, 黃飛.論當代大學生自強自立精神及其培育[J].當代教育論壇(校長教育研究), 2007(5):49-51.
(責任編輯: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