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航
【摘 要】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我國民族樂器發(fā)展的漫長歷史中,因受地區(qū)和民族文化、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形成了風格各異、各具特色、品種繁多的樂器演奏形式。我國的民族樂器二胡有著深厚的民間基礎(chǔ),它不僅僅是人們自娛自樂的工具,也是我國各種民歌、說唱音樂、戲曲音樂以及歌舞音樂等不可或缺的伴奏樂器,同時還在我國的民族節(jié)日及當?shù)氐母栉枋衅鹬匾淖饔谩?/p>
【關(guān)鍵詞】劉天華;二胡作品;演奏
中圖分類號:J632.21?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0-0061-01
一、劉天華生平藝術(shù)簡介
劉天華(1895-1932),原名劉壽椿,是我國五四運動前后杰出的音樂教育家、民族器樂作曲家和改革家,1895年出生于江蘇江陰。劉天華生長在書香門第,長期受到父親劉寶珊的新學思想的影響。劉家共有三子,劉天華排行老二,其兄劉半農(nóng)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曾是北京大學教授,其弟劉北茂也是我國民族音樂教育家。1909 年劉天華考入了常州中學,參加了學校的軍樂隊,學習吹奏小號和軍笛,中學時便開始接觸西洋銅管樂,后來參加上海“開明劇社”,加強了對新音樂的了解和實踐,在此期間,他自學了鋼琴和小提琴等,并且學習了音樂理論知識。
他曾在江陰、常州、河南等地拜師學習民族樂器,曾向民間藝人周少梅、沈肇洲學習二胡、琵琶,也常去寺廟、道觀向那里的僧侶、道士學習一些民族民間樂器。先后在北京大學附設(shè)音樂傳習所、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音樂體育科、北京藝術(shù)專門學校音樂系任琵琶和二胡老師。期間跟隨俄籍音樂家托諾夫?qū)W習小提琴和作曲理論知識,還向燕京大學的美籍教授范天祥學習了作曲理論,也向民間藝人學習“大擂拉戲”和昆曲,采錄民間樂曲,熟悉古琴、笛子、三弦等民族樂器的演奏,廣泛接觸京、昆及江南絲竹、鑼鼓和宗廟音樂。
二、劉天華藝術(shù)成就
(一)一生致力于國樂改進的實踐。在20世紀20年代,劉天華在思想上受到了“平民文學”和“美育思想”的影響,1927年劉天華發(fā)起成立了“國樂改進社”,編輯出版《音樂雜志》(共10期),著文闡述其國樂改進的思想。提出音樂“要顧及一般民眾”,認為發(fā)展國樂,“必須一方面采取本國固有的精粹;另一方面容納外來的潮流,從東西的調(diào)和與合作之中,打出一條新路來。”確立了“借助西樂,研究國樂”的音樂理念。為了實現(xiàn)他的國樂改進思想,選擇了當時不為大眾所重視的民間樂器二胡作為國樂改進的切入口,通過二胡創(chuàng)作實踐自己的理論主張。
(二)民族樂器的改革。對二胡的改革是他在民族樂器革新中最為突出的一部分。首先,他將二胡納入專業(yè)音樂教學之中,使二胡在高等藝術(shù)教育中的地位合法化;其次,改進二胡的制造規(guī)格和記譜法,采用固定音高定弦,借鑒和吸收提琴等弦樂器的某些演奏方法;再次,借鑒提琴、鋼琴等西洋樂器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作47首二胡練習曲,為二胡教學系統(tǒng)化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使二胡成為了音樂會上經(jīng)常用于獨奏的樂器。劉天華對琵琶也進行了革新,如改進琵琶教學法,創(chuàng)作琵琶練習曲15首;將四相十品的傳統(tǒng)琵琶改成了六相加半音品位的琵琶。
(三)音樂創(chuàng)作。劉天華在他37年的短暫歲月里,留下了幾十首寶貴的音樂作品,主要體現(xiàn)在民族器樂曲的創(chuàng)作成就上,其中包括10首二胡曲、3首琵琶曲和2首民族器樂合奏曲,以及根據(jù)民間音樂改編的十幾首樂曲。1918年至1932年,共創(chuàng)作有《病中吟》《月夜》《苦悶之謳》《悲歌》《良宵》(又名《除夜小唱》)、《閑居吟》《空山鳥語》《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等10首二胡獨奏曲。其中《病中吟》是劉天華將其國樂改進思想付諸于實踐所創(chuàng)作的第一首作品,也是二胡作為一件獨奏樂器的開始。該作品是劉天華在1918年貧病交加中完成的,作品抒發(fā)了作者對社會的不滿以及對生活無出路的憤懣之情。從《病中吟》的創(chuàng)作開始,劉天華就在探索一種新的有時代特色的民族音樂風格,努力將中國民間傳統(tǒng)器樂曲和西洋音樂所固有的特征在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情感方面加以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和發(fā)展。比如在《光明行》中就運用了西洋音樂中大三和弦的琶音進行和轉(zhuǎn)調(diào)的手法;《空山鳥語》中吸收了民間單弦拉戲的模擬自然音響的手法;《燭影搖紅》則是運用三拍子和變奏曲式的結(jié)構(gòu)原則寫成的二胡獨奏曲;在琵琶曲《改進操》中吸收了古琴的綽、注等手法與三度和音的旋律特點,利用雙弦拉奏復(fù)音,充分顯示了其國樂改進的成果。劉天華創(chuàng)作的琵琶曲有《歌舞引》《改進操》《虛籟》等3首;創(chuàng)作有《變體新水令》等器樂合奏曲2首。
(四)其他。他改革傳統(tǒng)公尺譜,搜集整理了《安次縣哨子合樂譜》《佛曲譜》(未完成)等民間音樂;培養(yǎng)了如蔣風之、儲師竹、陳振鐸等一批著名的二胡名家,形成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風格獨特、影響深遠的二胡流派。
總之,劉天華認為音樂的重要目的,便是表達人的感情,使聽者感動,希望音樂能夠普及于大眾并提升水平,因此對音樂的推廣及教育十分重視。自十九歲起,劉天華就在中小學教授音樂。后前往北京,任教于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及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院音樂系,又在北京藝專教音樂,主授二胡、琵琶及小提琴等,他編寫了南胡及琵琶的練習曲各一本,以使學生能按部就班學習,蔣風之、陳振鐸等二胡名家都是他的學生。此外,他曾計劃國樂的義務(wù)教育,由國樂改進社的社員擔任教師,以推廣國樂的學習。